学术为社会服务。这个服务不是跟着社会亦步亦趋,而是应该在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某些方面能够引领社会,示范社会。
比如,抗战时期的桂林文化空前繁荣,享有文化城的盛誉。利用和开发这一历史文化资源,始终是桂林以及广西文化人的梦想。
然而,囿于各种原因,这一文化资源长期未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在人们眼里,桂林依然是山水之都,而非文化名城。
那么,在这个可以称之为老大难的问题上,“桂学应用”能够有什么作为呢?
我们选择了举办“新西南剧展”。
什么叫“西南剧展”?
西南剧展全称为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是1944年2月15日至5月19日在桂林文化城举办的震惊世界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来自桂、粤、湘、赣、滇五省的33个单位、1000多名戏剧工作者参加了这次盛会。西南剧展包括三大内容:戏剧演出展览、戏剧资料展览和戏剧工作者大会。戏剧演出展览演出了100多个剧目,观众达到十多万人次,被认为是五千年古国旷古未有的戏剧盛会,中国戏剧史上的空前盛举,实现了中国文化人战争年代的文化担当。
当年美国戏剧评论家爱金生在《纽约时报》称:“如此宏大规模之戏剧盛会,有史以来,自古罗马时代曾经举行外,尚属仅见。中国处于极度艰困条件下,而戏剧工作者以百折不挠之努力,为保卫文化、拥护民主而战,迭予法西斯侵略者以打击,厥功至伟。此次聚中国西南八省戏剧工作者于一堂,检讨既往,共策将来,对当前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实具有重大贡献。”
西南剧展,是中国现代文化史辉煌的一页,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一次集中的展示。然而,时间过去70年,知道西南剧展的人已经不多。西南剧展被写在专著中,写在教材上,但人们接受它,往往只是一个概念,一个名词解释。长期以来,我们进行桂林文化城研究,进行西南剧展研究,发表了一些论文,出版了一些专著,但是,这些大多是教师自身的科研成果,是学术界的一种内循环,在社会上影响不大。
什么叫“新西南剧展”?
“新西南剧展”是我们打造的一个大学戏剧文化品牌。它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为基础,整合广西师范大学音乐舞蹈、美术设计等多学科力量,以重排、重演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优秀剧目为主要内容,旨在以青春激活历史,用学术引领时尚,既重现桂林文化城的辉煌壮烈,又体现今日大学生的文化担当。立足桂林,放眼世界,是一个学术引领,集学科教学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教育创新、文化创新项目。
新西南剧展试图复活抗战桂林文化的这段文化历史、文学历史和艺术历史,试图复活那些远离我们今天社会现实的文学大师、戏剧大师,复活那些曾经震撼人心、激励志气、塑造人格的文艺经典,给纸上的历史赋予鲜活的生命,使纸上的经典走入人们的内心,让逝去的大师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因为,只有活着的东西,才更能打动人,更能感染人。
新西南剧展,使社会,使公众了解了抗战桂林文化城这段历史,亲身体验了抗战桂林文化城这段历史。学术,从教师自说自话的行为,越过了大学的象牙之塔,成为大学与社会共享的文化成果。
这其实就是学术普及。学术这种本来很小众的行为,进入公众的视野,并为公众所接受。
大学是文化传承、文化创造和文化提升的地方。当今时代,大学与社会有逐渐趋同的趋势。但是,我们认为,大学应该有自身独立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认同,大学应该是高雅文化、高端思想、高尚品质的集散地。文化传承,首先要传承精英文化。新西南剧展重排、重演当年的精英话剧,不仅是缅怀那段壮怀激烈的岁月,更是要传承国难当头中国文人的风骨,为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增添一道独具品格的人文风景,为今日中国大学增添一道韵味独特的人文风尚。
正是基于以上思考,2013年,我们在长期的桂林文化城文献史料研究的基础上,创意策划了新西南剧展,既为了纪念西南剧展70周年,也为2015年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预热。(www.xing528.com)
2014年寒假刚过,我们就进入新西南剧展的排练工作。
2014年5月16日,新西南剧展在广西师范大学隆重开幕,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枬,桂林市委常委、副市长陈丽华,广西戏剧家协会主席常剑钧等领导和专家参加了开幕式。当晚,广西师范大学望道剧社成功演出了田汉话剧《秋声赋》。
2014年6月中旬,新西南剧展走出校园,在西南剧展举办地桂林的广西省立艺术馆演出,得到桂林市民的高度赞誉,真正实现了“在历史落幕的地方,我们重新出发”。
2014年6月底,新西南剧展走出桂林,接受新影响文化投资集团的邀请,参加新青年话剧季暨广西大学生话剧节,在南宁锦宴剧场演出。2014年6月公布的第五届广西校园戏剧节上,《秋声赋》获优秀演出剧目奖、《旧家》获演出剧目奖,广西师范大学获优秀组织奖。
2014年11月,新西南剧展走出桂林,代表剧作《秋声赋》在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上获得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和优秀组织奖。
著名演员、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著名作家、《桂系演义》作者、著名导演、广西戏剧家协会主席常剑钧等广西文化名人观看了《秋声赋》的演出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国务院参事、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会长、国家文化部艺术司原司长蔺永钧教授观看了《秋声赋》赴南宁演出之前的排练,即兴发表了感言,称广西师范大学新西南剧展是“小舞台,大作品;小舞台,大成果;小舞台,大意义”,“将会载入中国话剧史”。
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新西南剧展还在创意和策划阶段,就得到了广西文化界的高度认同。新西南剧展进入排练阶段,就得到了桂林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
2014年4月,桂林市文化局得知我们新西南剧展的创意后,立刻决定在市的层面举办新西南剧展活动,并邀请我们参与策划。我们又推荐著名戏剧家张仁胜参与了新西周剧展的策划工作。
2014年12月18日,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和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学研究会桂林联络处联合举办西南剧展70周年文艺纪念会。
至此,由于广西师范大学新西南剧展的创意、策划和举办,西南剧展这个历史事件终于以新西南剧展的形式复活。桂林数千市民观看了广西师范大学的新西南剧展,许多媒体刊登了新西南剧展的报道,其篇幅之大、频率之高出乎我们意料。无论是政府,还是市民,无论是普通观众,还是文化界精英,几乎所有人都高度认同新西南剧展这个文化创意,对我们团队的工作表示了真诚的推崇。可以毫不惭愧地说,正是因为“桂学应用”研究团队对于新西南剧展的创意、策划和举办,启发和推动了桂林新西南剧展的策划。从大学里走出来的新西南剧展,体现了“桂学应用”研究在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至此,就“桂学应用”而言,我们在相当程度上完成了“桂学应用”所预设的目标。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我们以专家之“学”推动乃至示范社会之“用”。我们以我们的知识、思想和才能,盘活了沉睡多年的文化遗产,激活了封存已久的文化资源,复活了被人遗忘的文化经典。
大学是知识生产、知识传承、知识创新的地方,大学要服务于社会,但大学并不等同于社会。在新西南剧展排演的过程中,有桂林文化界人士对我说:“黄伟林,你们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我们欣慰于桂林文化界的认同,但我们也清楚地知道,我们不过是做了一件大学应该做的事情。今日大学的形象似乎不如过去。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证明大学还是有理想主义的存在,还是能营造“高大上、低奢内”的人文内涵的。大学可以引领潮流于时代,如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大学也可以从容淡定于社会,如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求知、思想和创新是大学不变的主旋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这是我们需要铭记的。知行合一,这是我们需要努力的。回到桂学研究协同创新项目,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努力以学为本,兼及应用。
【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