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础理论研究:桂学与文献研究

基础理论研究:桂学与文献研究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在广西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见长的广西师范大学,率先成立自治区级“桂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设立自治区级“桂学研究”特聘专家岗,建立广西文科中心“桂学研究创新团队”,设立广西首个“桂学研究基地”。所谓“学”,指桂学理论及其学科基础研究。立足于桂学历史文献研究,可谓根基扎实雄厚。

基础理论研究:桂学与文献研究

张利群

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地方文化研究潮流的涌现,桂学相继徽学、楚学、蜀学、湘学、岭南学、中原学等地方之学兴起,形成区域研究特色优势和良好发展势头。桂学立足于沿边沿海沿江的南疆地区和南方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之“桂”,构建具有区位优势与民族特色的广西之学;致力于开辟桂学的学问、学说、学术、学科、学派之“学”,依托南海海洋、北部湾区域、南疆边境线、西江流域、南岭走廊等地缘优势,构建具有国家战略以及国际性与区域性发展战略意义的地方之学。

桂学研究拥有深厚的学脉渊源和优良的学术传统,百年前康有为在桂讲学时以《桂学答问》首提“桂学”概念。桂学上溯渊源,源远流长,柳江人、甑皮岩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史前新旧石器文化;上古时期古越人开创百越文化、骆越文化先河;秦始皇修筑灵渠、统一岭南后,形成岭南文化、粤西文化、八桂文化先声。广西世居族群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各民族共同创造丰富多彩的花山崖壁画、铜鼓、傩舞、壮锦、绣球、歌圩、歌堂、坡会以及“三月三”歌节、刘三姐山歌文化、《布洛陀》《密洛陀》史诗等民族文化传统。

桂学承上启下,自近现代以来,广西地位凸显,桂学研究滥觞;改革开放时期,广西民族区域优势强化,民族文化研究特色彰显;近年来,广西学界亮出“桂学”旗号,标志着桂学研究兴起,文化桂军、学术桂军集结,形成资源整合、结构优化、优势互补、特色凸显的研究态势,推动广西区域文化研究提升到新的阶段。

自2010年广西桂学研究会成立以来,主办多次桂学研究讨论会、座谈会、调研会,开办“桂学讲坛”学术讲座;通过项目招标方式设立了34个专项研究课题,发表相关论文近百篇;创办《桂学》会刊与《桂学研究信息》简报,建立“广西桂学研究会”网站,有组织地开展桂学各项活动。广西文联、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北部湾研究院、广西桂林图书馆以及广西各高校积极响应,形成桂学研究崛起之势。尤其在广西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见长的广西师范大学,率先成立自治区级“桂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设立自治区级“桂学研究”特聘专家岗,建立广西文科中心“桂学研究创新团队”,设立广西首个“桂学研究基地”。桂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标志是,广西师范大学胡大雷主持“桂学研究”获得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将区域研究项目提升到国家重大课题研究高度,也将桂学研究推向更高台阶,形成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研究的发展格局。

桂学研究从“学、根、本、魂、用”入手,拓展和深化广西文化学术研究空间。所谓“学”,指桂学理论及其学科基础研究。所谓“根”,指桂学渊源及其学术史研究。所谓“本”,指桂学研究资源的发掘利用,包括历代文献典籍资源与田野调研资源。所谓“魂”,指广西历代名人及其各民族创造、传承、发展的广西精神及其文化传统。所谓“用”,一方面指学以致用,将桂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成效;另一方面指桂学应用研究之“学”,针对现实问题和实践需求进行对策性研究。在桂学总体框架及其相互关系中,“学”是桂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带有指导性与基础性作用,又带有涵盖“学、根、本、魂、用”结构构成系统的总体性与系统性意义。“根”为立足之根,是“学”之渊源和传统,也是其学科、学派、学术的学脉依据;“本”为立身之本,既是研究对象、内容和资源,又是“根”的具体呈现与“学”的文化符号表征;“魂”为立命之魂,指广西文化精神和民族灵魂,既是在“根本”基础上的升华,也是广西人文精神及其桂学精神的表征;“用”为桂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桂学研究理论与实践、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文本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的特点。以此将桂学研究作用意义落实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社会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功能与作用上。

桂学研究是建立在广西文化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学,两者具有共同性和差异性,关键在桂学之“学”。“学”之学问、学说、学术、学科、学派的含义需要以桂学之“学”聚合与呈现。从学术规律与科学共同体原则出发,桂学研究必须具备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两大基本条件,夯实桂学理论基础和文献资源基础的研究必须优先。因此,进行桂学作为“学”及其之所以为“学”的元研究,首先就是对基本文献的研究与基础理论的研究,旨在“顶天立地”,既立足于桂学历史文化资源基础以“立地”,又着眼于桂学理论研究基础以“顶天”。(www.xing528.com)

立足于桂学历史文献研究,可谓根基扎实雄厚。历代广西文人传统正如康有为在《桂学答问·序》中所言,“桂士彬彬”“再魁天下”。广西历代出状元12名,其中两名为“三元及第”;汉代有著名经学世家“三陈四士”的陈钦祖孙三代与士燮四兄弟;唐代有“桂州三才子”赵观文、曹邺、曹唐,后二者又称唐诗“二曹”;宋代有“铁面御史”周渭;明代有“兄弟二尚书”蒋冕、蒋升,“三朝重臣”吕调阳;清代有“画圣”石涛,山水画家李秉绶、周位庚,“岭表儒宗”陈宏谋,“科名盖代”陈继昌,“进士世家”张言家族,“父子三翰林”靖江王后裔朱若东家族,“兄弟三翰林”唐景崧等,“四代翰林”周履恒等,以及文学“岭西五大家”朱琦等,“杉湖十子”龙启瑞等,“临桂词派”王鹏运、况周颐等。历代在桂任职及其旅桂士人在桂所做贡献正如康有为在《桂学答问·序》中所言“开先而振起之”,不仅留下许多政绩,而且也留下文明教化业绩。如颜延之、宋之问张九龄柳宗元李商隐、李渤、元晦、范成大苏轼黄庭坚、王正功、徐霞客等,除对广西历代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城建、交通水利、旅游等做出贡献外,还留下大量山水诗文、纪胜游记、风土杂记、方志史籍、书画碑刻等文学艺术作品。他们与本土文人共同缔造了风格独特、自然清新的旅桂文学、旅游文学、桂林山水文学、民俗风情文学传统,留下大量对广西人文地理考察研究的著作,如刘恂《岭表录异》、周去非《岭外代答》、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徐霞客《粤西游记》、张鸣凤《桂胜》《桂故》、赵翼《粤滇杂记》、李调元《粤风》、吴震方《岭南杂记》、祁永膺《岭西词诸先生事迹学术考》、况周颐编纂《粤西词见》等。此外,还有大量历代地方史志文献,据雷坚《广西方志编纂史》统计,“1949年之前,广西共编纂方志627部,其中存248部,佚379部。627部志书中,通志类21部,其中存9部,佚12部;其他各类606部,其中存239部,佚367部”。[1]广西图书馆与广西桂林图书馆合编的《广西文献名录》收集馆藏广西历代文献资料达4000多种,可谓浩如烟海,足见广西历代文献资料收藏之丰富,桂学研究文献基础之雄厚。

着眼于桂学理论研究,旨在夯实理论基础,拓展学术视野。桂学理论研究主要解决理论基础、学科体系、学理依据、学脉传统、学缘关系等基础理论问题。其主要内容概括为九方面:一是桂学本体论研究,包括“桂学”概念含义及其广义与狭义、内涵与外延的界定,桂学与百越、骆越、岭南、粤西、八桂等的关系,与壮学、瑶学、苗学、侗学等的关系,与徽学、楚学、蜀学、湘学、岭南学、中原学等地方学的关系,桂学在中华文化、中华学术及地方学中的定位等;二是桂学发生学研究,包括桂学缘起、渊源、源流、发展脉络,广西文化史与学术史线索,阶段性构成与历时性建构所形成的文化传统与文脉等;三是桂学发展现状研究,包括桂学兴起的时代语境与社会背景,桂学研究现状及其问题、原因与对策,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如南海开发及其海洋战略研究、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国—东盟关系研究、中国南疆问题研究、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等;四是桂学学科理论研究,包括桂学的地方学学科性质与定位,地方性、民族性、开放性、综合性的学科群与跨学科研究特征,学科体系及其学科结构构成,学科背景及其知识谱系,地方学学科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等;五是桂学文献学研究,包括历代桂学典籍文献、石刻文献、考古文献、文书文本的整理,田野考察与社会调研资料的搜集整理,文献资源保护、利用与开发,学术资源整合与优化等;六是桂学形态学研究,包括区域文化研究形态与类型,桂学各学科研究形态与类型,地方学的比较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东盟十国研究等;七是桂学理论基础研究,包括文化唯物主义理论、文化软实力理论、文化生产及文化产业理论、“后发”理论、“边缘崛起”理论、海洋文化理论、文化生态理论、区域文化理论、壮学及南方民族学理论、审美人类学理论、地缘政治学与地缘文化学理论等;八是桂学方法论研究,包括桂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桂学研究的基础研究方法与应用研究方法模式,桂学研究的各学科方法类型,桂学跨学科综合研究方法及其方法论、方法运用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等;九是桂学价值论研究,包括桂学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学术价值、实践应用价值与现实意义,桂学学派及其学术风格的形成,桂学研究特色与学术品牌建设等。

目前桂学研究在文献研究与理论研究两方面初见成效。桂学文献典籍整理的标志性成果是2013年出版“桂学文库”《广西历代文献集成》(第一批)共15种53册影印本;桂学理论研究的标志性成果是2010年出版潘琦主编的《桂学序论》与《桂学概论》。更为重要的是,桂学研究已形成崛起之势,成为广西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标志,昭示出桂学研究的价值意义:一是夯实桂学理论与方法论基础,深度发掘利用地方文献资源,提升区域文化研究的学术品质与文化战略地位;二是建构具有区域、民族、南疆特色与优势的地方之学,形成地方学学科、学问、学说、学术、学派发展之势,有利于弘扬广西精神,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及其影响力;三是进一步厘清广西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在传承文化传统基础上弘扬学术创新精神,阐明广西社会变迁、文化融合、边疆稳定、民族和睦的原因和根据;四是提供中国—东盟合作、北部湾大开发、国家海洋战略实施、南海主权维护的理论与实践依据,使其研究发挥出具有区域性与国际性的战略意义,进入国家人文社科研究重大课题层面。

【注释】

[1]雷坚.广西方志编纂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