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型地域学与'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关系探讨

新型地域学与'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关系探讨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桂学研究建立、建设的是一种新型研究模式的地域文化之学。其特点在于彰显以“学”为“用”的服务导向。广西为多民族聚居地,民族关系和谐,多民族融合发展,文化交融共生。近十年来,广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GDP总量已经突破一万亿。桂学研究将充分挖掘广西在这一特殊地理位置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为今后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型地域学与'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关系探讨

地域文化之学,或为偏重于地域文化中某一重要意义的,代表主干意味的学问、学术,或为地域文化中某一有着突出意义,做出特殊贡献的学问、学术。而我们要建立、建设的桂学,具有其特殊性。从桂学研究具有独到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来说:既追溯学术之源,又关注当前、放眼未来;既关注广西自身,又注重处于改革开放地域前沿的对外影响;既建立、建设地域之学,又反哺地域,为广西社会服务,为广西新文化建设服务。桂学研究建立、建设的是一种新型研究模式的地域文化之学。

其特点在于彰显以“学”为“用”的服务导向。我们的桂学研究,要做到既在于“学”,选择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研究资源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更在于“用”,创造出以“学”为“用”服务的新模式。我们这种以“学”为“用”服务的模式起码包括以下几方面:

其一,开发利用桂学特有的文化资源。桂学中的许多文化资源各具魅力,我们对桂学文化资源进行考察研究,也要考察研究其在历代的应用。本研究除了总结概括其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外,更是要把这种成功经验推广到相关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以促进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比如从临桂词派到文学桂军、漓江画派,各有其成功的经验。那么,怎样使我们更多的文化资源也得以走上文化市场,这就需要做对策与实证研究。

其二,保护文化多样性资源。民族文化多样性是桂学存在的基础之一,因此,在开展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调查、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发表与传播情况调查、少数民族民间文化接受情况调查的同时,强化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口传文化、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等保护方案与措施的针对性研究。

其三,为国家发展战略挖掘、储备历史典籍文献材料。广西地处边疆,桂学的许多典籍文献中,有历史边界地域的划定、北部湾乃至南海的开发、中外关系等许多珍贵材料,挖掘、储备这些资料,以备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是本项目的重要诉求。

于是可知建立、建设桂学的社会意义。

其一,通过桂学研究,传承该区域最具有时代价值的和谐文化精神。广西是多民族地区,除汉族之外,还有壮族瑶族侗族等11个少数民族,是一个民族大家庭。虽然无论是唐宋还是元明清时期,广西境内的民族冲突从未间断,但到了近现代,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民族和谐相处,民族关系日趋和谐。广西为多民族聚居地,民族关系和谐,多民族融合发展,文化交融共生。这种和谐的民族关系,有利于整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www.xing528.com)

其二,通过桂学研究,为广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广阔的人文空间。历史上的广西并非长期落后于全国,许多领域也有领先于全国的事例。但进入近代以来,受边境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广西逐渐落后于全国的发展,这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为了促进这个区域的发展,国家出台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些战略举措。近十年来,广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GDP总量已经突破一万亿。但广西的文化形象仍然停留在“老少边山穷”上,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远落后于经济硬实力。这个问题不解决,广西区域的发展始终不是科学的发展,所以,对无论是落后还是领先的文化现象,都要从桂学传统中找到某些缘由的一贯性,找到规避或借鉴。更为重要的是,从广西文化资源的丰富性方面破除长期以来对广西的偏见。我们开展桂学研究,对于重整广西文化资源、重树广西文化形象、重拾广西文化自信,为中国这个重要区域的发展提供人文支撑,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其三,通过桂学研究,确立桂学在中华文化发展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供文化智力支持。广西虽然是多民族区域,但历史上很少有分割独立的倾向,中华文化向心力很强;广西的地缘条件又决定了广西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前沿。至少自汉代起,北海湾就已成为中华通向南洋或者说通向海外的通道之一,汤用彤先生在论佛教的传入时称,“则是时交州为东西海程之中心,因能吸收异教殊俗,思想较中原能自由开放”[3]。桂学研究将充分挖掘广西在这一特殊地理位置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为今后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1]康有为.桂学答问·序[M]//康有为.康有为全集(第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49-51.

[2]潘琦.关于桂学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M]//潘琦主编.桂学序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

[3]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3: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