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桂学传统与粤西精神:广西文化与学术思想的理论概括

桂学传统与粤西精神:广西文化与学术思想的理论概括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胡大雷广西,或称粤西,古称“八桂”。进而,所谓桂学,应该是对发生、发展于广西,形成了广西特色而且影响波及国内外的一种学术文化传统的理论概括,它代表着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传统与理性精神。广义的“桂学”概念即“大桂学”概念,指的是渊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柳江人”的古代百越、萌发于汉而自宋以来渐渐兴盛繁荣并绵延泽惠于现当代的广西学术思想传统与人文精神传统,也涵盖有广西特色的自然科学传统。

桂学传统与粤西精神:广西文化与学术思想的理论概括

胡大雷

广西,或称粤西,古称“八桂”。一般意义的“桂学”,就是广西地区的学术文化。所谓广西地区的学术文化,则是在以广西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科技、工艺等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过程中产生、形成的。进而,所谓桂学,应该是对发生、发展于广西,形成了广西特色而且影响波及国内外的一种学术文化传统的理论概括,它代表着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传统与理性精神。

古今一贯性来看,关于“桂学”的内涵,应该做狭义、中义、广义的区分。狭义的“桂学”概念,发端于宋代广西之正式命名,[1]确立于宋元时期一系列对广西地域的研究论著。汪森《粤西丛载·序》以“如宋元以上则有”列举论著,重要者如周去非《岭外代答》、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等,这是所谓的中原发现广西、研究广西。中义的“桂学”概念,有标志性的即渊源于汉代的陈钦、士燮的经学,苍梧牟子的佛学,以及酝酿形成于宋的广西地域之学,成熟并显赫成名于清季的王鹏运、况周颐的文学之学。从所谓开风气之学,到重新发现广西,到桂学各方面的成熟显赫。广义的“桂学”概念即“大桂学”概念,指的是渊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柳江人”的古代百越、萌发于汉而自宋以来渐渐兴盛繁荣并绵延泽惠于现当代的广西学术思想传统与人文精神传统,也涵盖有广西特色的自然科学传统。

广西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科技、工艺等,可以说是一个综合体,但是,以广西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科技、工艺等为对象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不是一个学术大杂烩;桂学作为具有广西特色而且影响波及国内外的一种学术文化传统的理论概括,这一独特的学术理论概念,自有其具有共同文化精神的学术传统、思想传统,这也就是广西精神、粤西精神。我认为,广西精神的内核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其一,建造整体和谐家园的精神与实践。除汉族外,广西有壮族瑶族侗族等11个少数民族,是一个民族大家庭。民族大家庭的形成与广西是移民浪潮所向不无关系,如春秋时楚越争霸,越王子孙的避入,战国时秦楚争霸,楚人南徙,以及秦统一天下时数十万大军戍边岭南,各地域人口、各民族文化的融合、重组,是延续至今的广西精神的根基。广西的部分地域,旧属交趾,汉武帝时全国设为十三刺史部,独交趾不称“州”。汉代末年,在士燮等广西士人的坚持努力下,交趾建州,古粤西之地升格,国家在地域管理上对古粤西之地与其他地域实现了一视同仁,加快了越、汉一体化的进程。在这方土地上,中央政府或地方官府与少数民族达成某种和谐,以解决矛盾,安定边疆建设粤西,这在古来粤西已达成共识。先是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在直接派遣官员的同时,对归顺的南越旧官吏就多有封侯,以实施“以其故俗治”,而与少数民族“酋领”达成某种和谐的执行者,就是粤西地方官或朝廷派出到粤西执行任务的官员;再说,即便是由当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官职的土司、土官,许多的先祖亦多有从中原迁徙而来者。如传说广西韦姓为汉代淮阴韩信之后,所谓韦者,用韩之半也。士燮等广西士人以这方土地而自豪、自尊,由此形成传统,保持这方土地的安定、整体和谐更是传统,乃至民国的桂系,也是如此。

其二,对领先风气的渴望。广西地处祖国南疆,从这边来说是远离中原文化中心,从那边来说却与另一种文化相近,因此常有领先风气之举。如我国现存最早的佛教撰述,就是汉末苍梧太守牟子所撰作。此书既称《理惑论》《牟子》,又称《牟子理惑论》。书中多记佛法初来的史事,或公然黜百家经传、斥神仙方术而特立佛教,显示了至此我国佛教自立而不依托他者,或援引《老》《庄》以申佛旨。如此足证时代精神之转换的著作,之所以是广西士人在广西所撰,可以当时交州之文化证之。牟子时期,交趾地被中华教化未久,思想比较自由,故有“北方异人”的各种思想、各种学术在此交流、交锋。而当时的统治者士燮又乐于招纳那些奇才异能之士,如戴良,汝南慎阳人,孙权曾任其为交州刺史,其《失父零丁》就是一份寻找“全德”之人的告示,其笔下的“全德”之人形体残缺,这是典型的庄子思想。牟子更是其中之一。而《理惑论》的产生,更是交趾独特的地理条件所致。起码自汉代起,北海湾就成为中华通向南洋或者说通向海外的通道之一了。汤用彤先生称,“则是时交州为东西海程之中心,因能吸收异教殊俗,思想较中原能自由开放。牟子生平学问信仰,兼收并蓄,常有转变,实充分表现五方杂处、交通频仍地方志精神”。[2]交州这极偏远的地方,却与海外交通方便,得与海外交流之机,又因其偏远而得到各种各样的学术人才,于是正因其偏远而在汉魏之际领全国的风气之先。

汉书·地理志》载汉时与南洋的交通时说:“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3]从上述记载可知,一、发航地在今北部湾的港口。合浦,即今广西合浦县;徐闻,今属广东,汉时属合浦郡。二、人员是属少府黄门的译长。三、任务是携黄金杂缯换取明珠、璧流离及奇石异物。以后下南洋的或为政府官员南宣国化,或有僧人为佛教交流而往返,如唐时僧人智弘(洛阳人)、无行(荆州江陵人,梵名般若提婆),二人为伴同至合浦升舶出海。今北部湾与海外交流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即经北部湾这条通道,还有海外的民间故事传入我国。19世纪初,德国格林兄弟共同搜集整理了德国乃至欧洲流传了一两千年的民间故事、传说与童话。如今人们最为熟悉的,莫过于其中那一篇题为《灰姑娘》的故事了。唐人段成式作《酉阳杂俎》,其续集卷一《支诺皋上》[4]也记载有同样的故事,那位姑娘叫叶限。段成式题为《南人相传》《南中怪事》,这里的“南”即今广西南边一带,具体地说就是“邕州洞中人”李士元所述。邕州,秦桂林郡地,即今广西南宁;“洞”,即少数民族部落。又如“临桂词派”,引领晚清词坛,而目前我们广西的领先风气之举,如刘三姐文化、东盟博览会、北部湾开发等,都是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这样的一贯性的。

其三,对开拓发展的追求。广西地处偏远,于是有志之士更渴望走出广西、争锋中原,如此的渴望成就了在开拓中求发展的粤西精神。拿秦始皇时代的两大建筑——北部边境的长城与广西的灵渠来说,长城意在封闭、隔断帝国与北方的联系,而灵渠则意在沟通、强化北南一体的进程。就中原来说,灵渠打通了南、北水系,畅通了帝国到粤西的交通运输;而就粤西来说,则是粤西到中原的道路更为宽敞,是粤西士人的一种理想。粤西文化史上,对科举尤其是状元的记载尤为隆重,据谢启昆《广西通志·选举表》,汉代“制举”者:申朔,苍梧人,建武初举孝廉科;养奋,永元中举方正科;士燮,苍梧广信人,建安中举孝廉科,又举茂才科。[5]朝廷从粤西所取士,寥寥无几,至唐后渐渐兴盛。比起状元本人的仕宦历程,粤西把他们视为走向中原的典范,更看重他们如何走向中原。唐科举取士阳朔曹邺高中,其岩洞苦读成为粤西学子苦读进而走向中原的象征;临桂赵观文首考第八,未录取者不满意结果而告状上诉,重考时赵观文格外出色,考得第一,被人们津津乐道,这是第一个广西籍的“状元”公。又如南汉时平南梁嵩举进士第一,其《赋荔枝诗》有云:“桔柚远惭登贡籍,盐梅应合共和羹。金门若有栽培地,须占人间第一名。”[6]自述身处偏远省份而登第不易,又自傲若非身处偏远,早应独占鳌头。于是人们对中举者有着极大的期望,期望他们北上中原做出成就,如清代朱凤森举,其父有诗示之,诗中有“珠以光圆方出海,鱼因变化始成龙”“望汝移忠报九重”数句,[7]期望之心拳拳。而如今面向东盟、开发北部湾,又期望我们广西从另一方面走出广西,进而走向世界。

从桂学传统而言,上述粤西精神的三个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走出广西的开拓,就没有领先风气的发展,比如王鹏运,走不出广西哪有“临桂词派”的名噪清季;比如陈宏谋,走不出广西哪有《五种遗规》风化天下人心。而整体和谐安定的广西,则是巩固的基础,既是祖国南疆的巩固,又是广西文化的稳固、常态并具有历史一贯性的基础。当今广西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经济、文化发展正将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其中也有弘扬传统粤西精神的一份功劳;如何进一步提升广西的文化软实力,锻造合乎新时代要求的粤西精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我们展望过去,是为了放眼将来,我们总结桂学传统,提炼粤西精神,目的就在于此。(www.xing528.com)

【注释】

[1]潘琦.关于桂学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6).

[2]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3:56-57.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671.

[4]段成式.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81:200-201.

[5]谢启昆.广西通志(第三册)[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1774.

[6]梁章钜著,蒋凡校注.三管诗话校注[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38.

[7]梁章钜著,蒋凡校注.三管诗话校注[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1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