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章学诚在应城的求学经历: 父亲、塾师与历史学、八股之学

章学诚在应城的求学经历: 父亲、塾师与历史学、八股之学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加强对儿子章学诚的教育,父亲为他延请了擅长举业的应城塾师柯绍庚。三年后,在父亲和塾师的要求下,章学诚才被迫放弃心爱的史学,而专攻八股之学。而此时的章学诚,学业初成,已不满足于在应城这个小地方求学,毅然赴京师求取功名。章学诚在应城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年,但对给予他少年时代欢乐和知识的应城、天门等地仍念念不忘。

章学诚在应城的求学经历: 父亲、塾师与历史学、八股之学

章学诚父亲名章镳,“少孤,先祖遗书散失,家贫不能购书,则借读于人……孜孜不倦。”(«章氏遗书»)父亲的好学对幼年的章学诚具有直接的影响。乾隆七年(1742年)章学诚四岁时,父亲章镳经过多年的苦学,终于考中了进士。然而,考中进士的章镳因为为人耿介,不善钻营,朝廷并未授予他一官半职。直到九年后的乾隆十六年(1751年),因朝廷同乡举荐,章镳才被授予湖北应城县县令,开始了他在应城、天门等地长达十年的为官、任教生涯。这一年,年仅14岁的章学诚被父亲带到了应城县衙。

为了加强对儿子章学诚的教育,父亲为他延请了擅长举业的应城塾师柯绍庚。“十四受室,尚未卒业四子书”(«章氏遗书»),记载了他在应城入塾馆求学的情况。柯绍庚是一位治学严谨的乡儒,他对章学诚要求颇严,但天性欲“穷古今之变”的章学诚对每天繁重的课业颇为伤神,开始时他并不太喜欢习作应举之文,而喜欢泛览群书,兴趣渐渐趋向于史学。在塾馆,他曾试图取材于«左传»、«国语»等书,改编成纪传体史书,名曰«东周书»,这是少年章学诚第一次涉足于史学。他从此竟乐此不疲,尝试编纂史类书达三年之久。三年后,在父亲和塾师的要求下,章学诚才被迫放弃心爱的史学,而专攻八股之学。虽如此,他已在古史、杂记、方志的研究上初步奠定了基础。他课余曾对人说,自己是“自命史才,大言不逊”(«柯先生传»)。在求学过程中虽然他对塾师柯绍庚的严格颇有微词,但对老师的信赖和感情也是颇为深厚的,以至若干年后,出于对老师的深爱,写了«柯先生传»一文,寄托了对老师的深切怀念之情。

在应城求学的后两年,为了弥补自己文章写作能力的不足和典籍考究上知识的欠缺,章学诚在父亲和塾师的严责下,发愤苦读,塾师评价他:“资质鲁钝,而好深思。”无论是隆冬还是盛夏,章学诚常于塾馆和家中苦读至午夜不休。经过父亲、塾师的严格要求,章学诚学业大进,他读书已是“性耽典籍,不为章句之学,尤好读史部之书,意所不合,辄批抹涂改,札记疑义。”(www.xing528.com)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在应城上任仅五年的章镳因“以疑狱失轻免官”。失去县令职务的章镳“贫不能归,侨家故治,又十许年。”虽然章镳罢官,但他并未离开应城,而是继续在应城课子,并兼做讲习(塾师),以维持生计。而此时的章学诚,学业初成,已不满足于在应城这个小地方求学,毅然赴京师求取功名。开始了他在方志领域长达三十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直至成为中国方志学的奠基人之一。

章学诚在应城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年,但对给予他少年时代欢乐和知识的应城、天门等地仍念念不忘。乾隆二十九年,他参与了父亲主持编修的«天门县志»的编纂,提出了著名的«修志十议»论点。1768年,父亲章镳因贫病交加卒于应城,为奔父丧,章学诚又一次来到了这个曾给他少年的欢乐,给他知识启蒙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