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一生读书很多,文章也写得好,当时的人都以能得到他的文字为荣。相传刘基曾对太祖评论当代文章时说,天下文章以宋濂为第一,自己不过居第二。
«王洗烟江叠嶂图跋»(宋濂)
此图跋,用笔清丽婉约激扬豪迈,行草相杂,使整篇气韵生动,有明代书法的典型风格。
宋濂一生著作很多,后人将其编为«宋学士全集»75卷,其中包括«銮坡集»20卷,«翰苑集»20卷,«芝园集»30卷,«朝京稿»5卷。他的文学成就主要是散文方面,诗文不多,仅«列朝诗集»收其诗61首。他的散文宗法唐宋,“醇深演迤”,辞采雅丽,«四库总目»评论他的文章说:“雍容浑穆,如天闲良骥,鱼鱼雅雅,自中节度。”然而由于他长期受正统儒学影响,因此他的文章又不免“醇正有余,恣肆不足”。不过他散文中的传记很有特色,既汲取了古代传记文学的精华,又有自己的创造,褒贬人物寓于叙述之中,很能反映人物的个性。如«秦士录»、«王冕传»、«李凝传»、«胡长儒传»、«杜环小传»、«记李歌»等,都是其传记中的名篇。
宋濂在朝19年,长期供奉翰苑,以文才为明王朝所用。明初有关在朝郊庙、山川、百神的典礼,朝会宴享,律历衣冠制度,四裔贡赋赏劳的仪节,以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的言辞,都是由宋濂执笔,所以他多次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在宋濂负责主持下,明初朝延编写了几部书籍。(www.xing528.com)
洪武二年(1369年)初,宋濂刚从家省亲回来不久,朱元璋就下令修«元史»,以宋濂为总裁官。官修史书的做法,始于唐代,以后历经宋、元,渐成惯例,历代新皇朝对编写前朝史都很重视。明朝刚一建立,修史的重任就落在宋濂身上。宋濂果然不负众望,从这年二月开始,到八月即完成除元顺帝以外«元史»159卷,第二年又只用六个月时间,继续修完«元史»顺帝部分53卷,在他主持下,整个«元史»的编纂,前后只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虽然宋濂主持编修的«元史»,在今天看来,由于匆促成书,许多史料未加考核订正,书中舛误不少,而且编次也不免混乱芜杂,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成书,这恐怕在“二十四史”中所仅见,而且整部书的编写,“发凡举例,一仰于濂。濂通练故事,笔其纲领及传记之大者,同列敛手而已。……书成,濂之功居多”。宋濂因此获得了“太史公”的称誉。
洪武六年(1373年),宋濂升为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这一年,他负责编纂了几部书。先是奉命编写«辨奸录»,此书主要搜集历代奸臣故事而成,同年七月成书刊行。其次他负责了«大明日历»和«皇明宝训»的编纂。«大明日历»共一百卷,洪武六年九月着手,七年五月纂成。自起兵至洪武六年底历年史实逐日记载,是一部明朝开国史。据宋濂说,太祖有六个方面超过前代皇帝:“一曰一统内外;二曰得国之正;三曰治政诘戎,群仰成算;四曰敬天勤民;五曰家法之严;六曰兵政有统。”书编好后,又根据宋濂建议,仿唐朝«贞观政要»体例,缩编为«宝训»五卷,公开刊行。
据历史记载,宋濂“德重而不居,位显而弥恭,既司制作之柄,造门求文之士,先后相继”。宋濂以自己的文才享有盛名,不仅在国内,而且还流传到外国。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两倍的价钱,购买他的文集,可见宋濂的影响之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