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端临家中藏书丰富。他父亲治学严谨,对他的教育也是极其严格的。加之他本人天资聪明,学习勤奋,这都为他以后的治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早在青年时代,马端临就“有志于缀缉”,准备撰写历史巨著。但因“顾百忧熏心,三余少暇,吹竽已滥,汲绠不修”而未曾动笔。因此,他平素很注重学问的积累和资料的搜集整理,认为这是治学的门径。对于以往的史学家及其著作,他特别推崇唐朝杜佑的«通典»和南宋郑樵«通志»。而对于班固等写断代史的作家,则持批评态度,认为他们丢掉了“会通因仍之道”。他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认为修史的目的在于考察历代统治者兴亡盛衰的原因,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经验教训,这就必须对历代王朝的典章制度做一番考订工作。所以,从早年起,他就决心以«通典»为蓝本,“采摭诸书”,重编一部记述我国历代典章制度的专著,经过20余年的努力,终于完成,取名«文献通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刊行于世。
«文献通考»共348卷,上起三代,下终南宋宁宗嘉定末年(1224年)。分为田赋、户口、征榷、选举、职官、乐、兵、弄、学校、钱币等24门。在«通典»的基础上广泛地搜集史料,详细地加以考证,去伪存真,归类分目,按时代先后排列比较。同时在各条后面夹录前人和当时文人学士的议论,最后再用按语的形式阐述自己的见解。他的按语,贯串古今,折衷恰当,力求从历史事实出发,作出审慎的结论,尤其对于土地制度、兵役制度所发表的见解为前人所未有。
马端临生活在宋末元初,深深懂得南宋政治腐败是导致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他对宋代制度的研究功夫最深,对宋代的典章制度,记载也特别详细,对两宋政治的黑暗面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从而使书中有关宋代的记录较为真实可靠,其史料价值超过了同类的其它著作。(www.xing528.com)
«文献通考»作为一部记叙历代典章制度的专著,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人们说,读«通鉴»而不读«通考»,就好比读“纪、传”而不读“志、表”,只知一代的人物事迹,而不知一代的典章制度。相反,如只读«通考»而不读«通鉴»,犹如知“志、表”而不知“纪、传”。所以,只有两部书结合起来读,才会对我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有个较全面的认识。可见,«文献通考»在我国浩渺的史籍中是有很重要的地位的。而马端临的卓越贡献,当为世代所敬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