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几(661~721年),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父亲刘藏器在唐高宗时任侍御史,善于词章,文史很有造诣,有三个儿子,知几排行第三(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五)。刚十岁出头的刘知几学«尚书»,由于深奥难懂,学习不专心,常常被父亲责打。一天,知几看见父亲给哥哥们讲«左传»,就放下手里的«尚书»,偷偷跑去听,听了几次,对«左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左传»中有很多生动的历史故事,像曹刿论战、卫懿公好鹤、唇亡齿寒等等,人物写得活灵活现,还讲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比起类似文件汇编的«尚书»,显然好懂易学。他兴奋之余又想到自己功课,不禁叹息说:“书如是,儿何怠!”这话传到刘藏器耳朵里,就同意小儿子也学«左传»。知几学完«左传»,这时刚12岁。此后,他又学习«左传»的注疏文字,并读了«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史学名著,仍感到不满足。他的志向并不在于仅仅了解一些历史事实,而更喜好探究古今沿革状况和历史发展的大势。他读史的范围逐步扩大,到17岁时,已广泛涉猎汉代以来的各种体裁的史书,包括唐朝皇帝实录。这些书多数是借阅的,有的部帙残缺。通过勤奋苦读,刘知几不但获得了大量历史知识,而且也对各种史书的思想观点、叙事体例、文字特点,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
读这些史书时,刘知几不盲目崇拜前代史家,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如他认为:«汉书»既然是写西汉一代之史,就不应有«古今人表»(班固«汉书»中的«古今人表»所收录人物起自远古的太昊伏羲氏,止于秦末陈胜、吴广等,未收录西汉人物);谢承的«后汉书»应该为西汉末起义军所立的更始皇帝(刘玄)立“本纪”。当时听到刘知几这番议论的人,都责备他不该这般议论前辈大学者。后来他读到了张衡、范晔的文集,发现他们对«汉书»、«后汉书»的批评,竟与自己的批评一样,自己许多看法有与前人不谋而合之处。这极大增强了刘知几在钻研学问上的自信心。从此,刘知几更加活跃地独立思考,在钻研史书过程中,一有创见就随手写成札记。日子久了,学问就越来越渊博,为后来撰写«史通»打下了基础。(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