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的祖先于秦汉之际在北方从事畜牧业致富。后来世代从政,并受儒学熏陶。
班固的父亲班彪(3~54年),幼年跟随兄长班嗣一同游学,结交很广。20多岁时,农民起义失败,群雄割据,隗嚣拥众割据于天水,班彪为了避难而去投奔他。隗嚣让他对世务发表看法,班彪回答说:“周秦以来,统一代替分裂,势之必然。”并说:“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至于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危自上起,伤不及下。故王氏之贵,倾擅朝廷,能窃位号,而不根于民。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十余年间,外内骚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而同辞。方今雄杰,带州域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今民皆讴吟思汉,向仰刘氏,已可知矣。”意思是说,刘氏政权,深入人心,外戚窃权,人们都反对,百姓希望刘氏复汉。这个说法,虽然含有正统思想,但还是反映了当时实际情况的。隗嚣不同意这个看法,认为群雄逐鹿,强者称雄,不相信“汉家复兴”的说法。为了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班彪就写了«王命论»,他认为:汉德承尧,有灵命之符,深入民心,不可动摇,“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这是王莽等人败亡的原因。班彪想以此来劝谏隗嚣。
但是隗嚣固执己见,顽固地割据称雄,班彪只能离去,投奔河西窦融,受到窦融器重,任命他为从事。他为窦融出谋划策,劝窦融归顺刘秀政权,占据西河一带来抗拒隗嚣。这对东汉统一是有功的。光武帝(刘秀)听说班彪有才干,召见了他,举茂材,任命他为县的长官,又担任司徒掾。班彪经常会上奏,对时政提了很多建议,如«复护羌校尉疏»、«上言选置东宫及诸王国官属»、«奏议答北匈奴»等。(www.xing528.com)
班彪专心于史学,尤其喜欢汉代史。汉武帝时,司马迁撰写了一部史书(后来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到当代汉武帝,武帝以后的事缺而无录。后来褚少孙、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位学者都曾续写«史记»。班彪认为续作“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司马迁之书。于是继续采集西汉遗事,撰写«后传»数十篇。此书是续«史记»之作,但没有写世家,只有纪传。
班固从小受父亲治学思想的熏陶,“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建武二十三年(47年)左右进入洛阳太学读书,得以博览群书,探究九流百家的言论。这样就为他以后撰写«汉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班固善于学习,“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他学习不拘一格,能够向各种流派学习。他为人谦逊大度,平易近人,“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因此,深受学士们的爱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