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丘明的政治观博大精深,概括起来是:以德为原则,以礼为规范,以民为根基,辅之以刑。
左丘明就是通过历史事实来阐述德对于国家、战争和个人的重要性。«左传»宣公三年记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表达的正是德政是政治根本之意。左丘明在论述城濮之战时说晋侯在战前训练百姓,让他们“知义”、“知信”、“知礼”,而战争中晋军重视德行,将领配合默契,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让读者接受晋军胜利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实际上是说德在左右着战争的结果。对于个人,左丘明更是强调有德者成就功业,无德者身死国亡。
礼是宗法社会的一种道德和行为规范,从国家大事、外交往来,到宗庙的装饰、进退礼节等都属于礼的范围。«左传»解经也多以“礼也”、“非礼也”为注脚,“礼”字在«左传»中出现的次数比其他任何同时期的古书都要多。在“隐公十一年”中记有左丘明的话:“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丘明在«左传»中要表达的礼并不仅是揖让进退之礼,还有更深的含义。公元前547年,昭公到晋国去,从郊外慰劳一直到赠送财礼,自始至终从没有失礼。不过女叔齐认为鲁昭公仅懂得“仪”,这是礼的表面形式,而不是真正懂礼。真正的礼是用来保国、推行政令而不失去百姓的。鲁昭公的政令出自私家,不能使用贤人,触犯大国的盟约,欺负弱小国家,趁人之危,不能养活百姓,却琐屑地急于学习仪式,这是本末倒置,根本称不上是懂礼。左丘明认为女叔齐是真正懂礼的人。(www.xing528.com)
«左传»中记载的邾文公能把民之利益放在个人的前面,只要对民有利,虽然有可能影响他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并发出“活着就是为了抚养百姓,而死得或早或晚,那是由于命运的缘故”的豪言壮语。左丘明写到此处不禁感慨邾文公是知天命的人。
左丘明强调崇德、崇礼、重民,但是也不否定用刑作为辅助作用。他认为刑罚可以用来纠正邪恶。左丘明主张量刑时坚持“慎罚”的原则,反对滥用刑罚,伤及无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