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教铜造像:亦仙亦俗的刻画艺术

道教铜造像:亦仙亦俗的刻画艺术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陇西县博物馆现藏有三件道教题材铜造像,它们分别是三级文物清真武大帝和清护法神铜造像,以及一般文物清鎏金刘海戏蟾铜造像。这三件道教题材造像,刻画了亦仙亦俗的道教人物——高高在上的真武大帝和护法神,接地气的刘海蟾,他们既是仙风道骨的神仙,又带着些许凡人的样貌气质,虽然繁盛早已逝去,但通过它们,可以让我们窥知清代时期陇西道教存在过的一点影迹,看到当时本土道教兴盛过后的一缕印记。

道教铜造像:亦仙亦俗的刻画艺术

中国从远古以来就有灵魂观念和对天地鬼神的信仰。秦汉时期盛行黄老神仙方术和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道教也形成于这一时期。东汉顺帝时,道教正式成为中国流行的重要宗教之一,并逐渐演化成一个具有哲理、神谱、仪式、方法等完整体系,影响中国文化深远的宗教。

陇西博物馆现藏有三件道教题材铜造像,它们分别是三级文物清真武大帝和清护法神铜造像,以及一般文物清鎏金刘海戏蟾铜造像。

清真武大帝铜造像:阔脸大耳,面色赤红,横眉立目,目光如炬,额上还有天眼,留短髭须,长发向后披散。身穿金锁甲胄,衣服纹饰繁丽精美,高高扬起的袖角下有饕餮纹,护腰中间有猛龙屈曲盘绕,他左手指平伸,按压于膝上,右手应握一把剑,可惜剑已遗失,只留空拳。他打着赤脚,左脚趾抬升跷起,下踩龟蛇,端坐于雕花几案之上,器宇轩昂。一切均显示着不凡的仙家气质,但威武的形象中分明又透着一丝慈祥和善。“紫袍金带按神锋”,真武大帝每每斩妖除魔都是御剑而行;“苍龟巨蛇捧圣足”,脚下踩龟蛇是真武大帝的显著特征,龟蛇是被真武神力蹑于足下,后来成为其部将,人们称其为“龟蛇二将”。

真武大帝原称“玄武”,是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传说他是太上老君的八十二次化身,托胎于净乐国善胜王后,王后梦见自己吞日而孕,怀胎十四月之后,生下王子,起名“太玄”。太玄从小天资聪颖,又十分勇猛,国王和王后爱如掌上明珠。然而,太玄只想修行,他一心向道,并发誓要扫尽妖魔。长大后,不愿继承王位,他得到玉清圣祖紫元君传授道法,后来又舍家辞父母,入太和山修炼,二十四年功成果满后升天,玉帝册封为“玄武”,并将太和山易名为武当山,意思是“非玄武不足以当之”。

北宋真宗时为避讳,改“玄武”为“真武”,大中祥符年间尊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元朝大德年间加封为“光圣仁威玄天上帝”,一跃而为北方最高之神。明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了王位,传说在整个行动中,真武大帝都曾显灵相助,因此朱棣登基后,下诏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永乐十年,大规模地修建武当山的宫观庙堂,使其成为举世闻名的道教圣地,并在天柱峰顶修建“金殿”,奉祀真武大帝神像。因为真武大帝是“太阴化生,龟蛇合形”,能解除水火之患,所以宫廷内御用的监、局、司、厂、库等,都建有真武庙,供奉他的神像,祈求免除水火之灾。而民间也随之修建了大量的真武庙。百姓称他是“荡魔天尊”“披发祖师”,可以说明代是真武大帝声势显赫、信仰最为鼎盛的阶段。明朝以后,仍然在全国影响很大,近代民间对他的信仰尤其普遍。

清护法神铜造像:这位神仙束发髻,戴发箍,耳着环珰,剑眉怒目,苍髯如戟,身披铠甲,护腰下饕餮狰狞,衣上长带由脑后绕肩臂蜿蜒至两腿外侧,部分飘带已残缺。他身躯魁梧,威风凛凛,气度饱满,端坐于半圆形台座上,左手平放膝上,右手握剑,可惜剑已残断,左足蹬翘履,右足已被岁月夺去,但他还是泰然自若,不为所动,只是神情凝重不乐,仿佛在思考职责范围内的一件棘手之事,他的职责就是护佑道俗安宁,司天上、人间纠察之事。

清鎏金刘海戏蟾铜造像:这是一件有祈财求吉之意的文物。刘海蓬发,穿长衫,袒胸露乳,垂腹,笑容满面,大大咧咧的样子。他左手做上举动作,右手拿长颈葫芦宝瓶,左脚抬起,右脚站立于三足金蟾背上。这不是一只普通的蟾蜍,它体形阔肥,眉毛、眼睛、鼻子、耳朵凸起显明,扁着大嘴,两足在前,一足朝后,三足撑地,背上稳稳地驮着刘海,但它分明是心有不甘而又无可奈何的神情。三足蟾,是被神化了的蟾蜍,古时人们相信蟾能辟五兵,镇凶邪,助长生,是主富贵的吉祥之物,寓意财源兴盛,美满幸福。

清真武大帝铜造像

清护法神铜造像(www.xing528.com)

清鎏金刘海戏蟾铜造像

同期声:刘海,号海蟾子,五代燕山人。他在做燕王刘守光的丞相时,一天,有道士拜访,让他拿出鸡蛋、金钱各十枚,在桌上间隔高叠,刘海看了惊异地说:“这太危险了!”道士说:“你身家性命面临的危险,更甚于此啊!”说罢长笑而去。刘海明白了:要摆脱危险,就要抛弃眼前的荣华富贵。第二天,他解下相印,出了燕国,路上他遇到那位道士,方知他是钟离权。后来,燕王刘守光僭称大燕皇帝,被朝廷剿灭,而刘海追随钟离权、吕洞宾于终南、太华山之间,不知所终。

故事几经演变,刘海的名字又附会上了刘海戏蟾的传说,喜剧色彩越来越浓。“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他钓金蟾,金蟾吐出金钱,金钱又被撒布到人间,各方皆大欢喜。于是他摇身一变,成为传统文化中的“福神”,民间信仰中一位未得财神封号,但被百姓视为准财神的仙家人物。

故事充满了亦真亦幻的缥缈气息,但有一件文物可让我们离这位神仙稍微近点,这就是现存陇西仁寿山上,至正二十二年(1362)的元代皇帝圣旨碑《天诏加封祖真之碑》,它的内容是加封东华五祖七真的缘由及褒赠的名号,其中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六年诏书一道说:“正阳钟离真人可赠正阳开悟传道真君,海蟾刘真人可赠海蟾明悟弘道真君。”钟离真人就是我们故事里引渡海蟾的钟离权,海蟾刘真人自然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刘海了;另有元武宗海山至大三年诏书,又加赠海蟾为“明悟弘道纯佑帝君”,这样,刘海一跃成为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

同期声:道教在形成以前,甘肃已有道家修炼的事迹,传说中的伏羲氏被道教尊为天皇之神。陇西从战国时期就成为道家神仙方士活动的地区之一,唐代道教在陇西、平凉、泾川等地尤为盛行,宋代道教在甘肃很有势力,各地都有道教丛林,宋神宗时陇西有著名的天庆观,为道教活动中心,元时甘肃藏传佛教占统治地位,但道教仍在发展。明清之际,道教进一步发展,但逐渐式微

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它与民间信仰密不可分,因而道教神祇也就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历史上,道教在发展演变中,将中国民俗中的许多神祇,如雷公、门神、财神等都囊括进来,因此它有雄厚的民间基础。这三件道教题材造像,刻画了亦仙亦俗的道教人物——高高在上的真武大帝和护法神,接地气的刘海蟾,他们既是仙风道骨的神仙,又带着些许凡人的样貌气质,虽然繁盛早已逝去,但通过它们,可以让我们窥知清代时期陇西道教存在过的一点影迹,看到当时本土道教兴盛过后的一缕印记。

元代《天诏加封祖真之碑》拓片

(来源:戴楚石辑编《陇西金石文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