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素朴大气的古韵-齐家文化陶器探索

素朴大气的古韵-齐家文化陶器探索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齐家文化已进入铜石并用阶段。“陶匏宗素朴,琮璧慕精纯”,素朴大气正是齐家文化陶器的魅力所在。齐家文化的单耳陶器较多,推测可能与人们饮用乳类流汁有关。种种迹象表明,齐家文化时期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对立已经出现。

素朴大气的古韵-齐家文化陶器探索

导播:公元前2000至公元前1900年,也就是距今4000年左右,在马家窑文化之后,黄河上游地区又出现了一支别具一格的文化,就是西北地区著名的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文化,1924年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首先在广河县齐家坪发现,它大致以甘肃为中心,广泛分布于周围的青海、宁夏、内蒙古等地。

齐家文化已进入铜石并用阶段。手工业生产比马家窑文化有很大发展。这一时期,青铜冶炼技术开始推广,制陶技术和纺织业进步明显。

齐家文化的制陶技术以泥条盘筑法手制为主,部分陶器经慢轮修整,陶器主要是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陶色呈橙黄和砖红,还有少量的灰陶和泥制彩陶。齐家文化的陶器特点突出,器物造型以平底器为主,器型多属罐类,其中以双大耳罐和高领双耳罐、侈口夹砂罐最为典型。

齐家文化陶器不仅本地特色突出,还受到一些外来因素的影响,如它的一些纹饰和造型就有东面龙山文化的影子,常见纹饰有蓝纹、绳纹、刻划纹和锥刺纹等,造型具有刚劲挺拔的风格,外观棱角显著,颈部发达,肩、腹、底转折齐正,给人以简洁明快的美感。“陶匏宗素朴,琮璧慕精纯”,素朴大气正是齐家文化陶器的魅力所在。

齐家文化的陶工还善于用黏土捏制各种动物塑像,其中以鸟类雕塑最多,如这件馆藏国家二级文物夹砂红陶鸮形罐。它是1940年于原福星乡黑湾沟出土,正面顶端为鸮形,鸮即俗称的猫头鹰,两圆孔为眼,鼻嘴俱全,头、耳及两眼下装饰附加堆纹,腹部用细绳纹表现羽毛的质感,背面附设一耳,造型巧妙,是齐家文化先民对自然界生物的准确记录和创造性再现。

1978年菜子镇南二十铺出土了一批齐家文化陶器,有双耳红陶罐、刻划纹双耳红陶瓶、单耳红陶罐等,其中的高领双耳红陶罐,器型高大,陶色至今鲜艳。

夹砂红陶鸮形罐

高领罐两件,喇叭形撇口,高领,溜肩折腹,平底,腹间有两小耳,两罐高度略有差别,并列亲密,如一对朴实的姊妹。四系红陶罐,呈浅橙色,口颈部和下腹两侧是对称双耳,用以系绳提挂,耳部装饰乳丁纹,腹部至底饰蓝纹,器型饱满,风格淳朴。双大耳红陶罐,侈口圆唇,高领束颈,折腹,肩腹有对称大耳,整体散发着一种神闲气定的风韵。

高领双耳红陶罐

高领红陶罐

四系红陶罐

双大耳红陶罐(www.xing528.com)

锥刺纹单耳红陶罐

锥刺纹单耳灰陶罐

1970年文峰乔家坪龙王庙出土的锥刺纹单耳红陶罐,它颈部一侧饰单耳,耳上颈下饰锥刺纹,锥刺纹间又饰四圈弦纹。锥刺纹单耳灰陶罐,首阳石家磨出土,颈一侧有宽耳,耳上有“×”形锥刺纹,肩上弦纹、锥刺纹清晰可见,两罐形制相同,但一大一小,一红一灰,相映成趣。

附加堆纹单耳罐,口沿一侧置环耳,一圈锯齿纹围绕口沿及外底,腹部饰四圈附加堆纹,器形小,胎壁厚,外形粗犷。1976年靛坪出土的单耳红陶鬲,撇口短颈,尖袋足,周身有戳纹,烟熏使用痕迹部分掩盖了红陶的本色,流露出一种沧桑的味道。齐家文化的单耳陶器较多,推测可能与人们饮用乳类流汁有关。

1972年通安庞家岔出土双耳红陶杯,陶质细腻,小巧端庄;双耳细颈红陶罐,颈较细,圆溜肩,最大径在腹部,耳稍小,稳固敦厚,质朴无华。双耳红陶罐,通安栾家川出土,泥质红陶,光滑细腻。1976年文峰镇暖泉沟出土双耳夹砂红陶鬲,直口,三袋足;小红陶鬲,器型小巧,稚拙表象之下,有一股掩盖不住灵秀之气,两鬲造型古朴。三足鬲作为炊器,它的优点是稳定、受热面积较大,不会把火焰压灭,而且容积大,每一足都是一个容器

同期声:齐家文化与中原夏王朝大体同时,齐家文化陶器多出土于墓葬,为随葬品。这一时期,流行长方形土坑墓,大多数墓葬为单人,也出现了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的男女合葬墓,其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子,反映出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男性在社会上处于统治地位,女性则降至从属地位,婚姻形态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随葬品也是多少不一,有的一两件,多的达到几十件,显示出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种种迹象表明,齐家文化时期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对立已经出现。

附加堆纹单耳罐(上)单耳红陶鬲(下)

双耳细颈红陶罐

双耳红陶杯

双耳红陶罐

双耳夹砂红陶鬲

红陶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