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早期军事历史:1044年火禽与15世纪初有柄火炮的发展与应用

早期军事历史:1044年火禽与15世纪初有柄火炮的发展与应用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火禽,1044年 此图为早期生物投放火药装置,取自1044年的著名军事典籍《武经总要》。武器的目的是让鸟类降落到敌人的建筑上引其着火。图3欧洲早期火铳的代表,1326年 瓦尔特·德·米勒米特《关于国王的威严、智慧与审慎》,存于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手稿第92卷,fol.70v。图32有柄火炮,15世纪初 这幅画描绘的火器和同时期中国的火铳极其相似,与中国火枪有明显的亲缘关系。

早期军事历史:1044年火禽与15世纪初有柄火炮的发展与应用

图1 火禽,1044年
此图为早期生物投放火药装置,取自1044年的著名军事典籍《武经总要》。这里的火药没有爆炸性,只有爆燃性。武器的目的是让鸟类降落到敌人的建筑上引其着火。《四库全书本初集》(商务印书馆,1935)。北京国家图书馆提供。

图2 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
目前已知最早的关于火枪的描绘(右上方)。

图3 欧洲早期火铳的代表,1326年
瓦尔特·德·米勒米特《关于国王的威严、智慧与审慎》,存于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手稿第92卷,fol.70v。感谢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管理层。

图4 奥尔良之围,1429年
该战役是英军对法国城市奥尔良的围城战,以法国的胜利告终。奥尔良之围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重大转折点,为法国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图5 《武经总要》中所记载的火药制法

图6 《武经总要》中的火砲——早期火炮形态之一

图7 《武经总要》中的火药鞭箭——早期火枪形态之一

图8 《武经总要》中的霹雳火球,即早期霹雳炮形态

图9 载有早期火炮武器的宋代楼船

图10 奥德雷克城堡防御布局
1377年,英军火炮发射的140余发炮弹击穿了奥德雷克的城墙,并迫使守军投降。

图11 元朝火铳

图12 明朝火炮

图13 罗舒特炮,14世纪
这是极少数的欧洲保存的14世纪火铳。此炮很小,只有9千克重,炮身短,仅30厘米。

图14 西欧早期手铳,约1380年

图15 震天雷残片

图16 明朝佛郎机铳

图17 经典火炮:纳沙泰尔炮,1488年
这两尊保存在瑞士纳沙泰尔的火炮是经典军械之集大成者,出现于西欧15世纪末。其中一尊224厘米长,口径62毫米。另一尊稍长,252厘米,口径相同。更早的相同长度的大炮要厚得多,口径也大得多。凯伊·史密斯供图。

图18 神圣罗马帝国制造的Pumhart von Steyr大炮
巨炮重约8吨,长超过2.5米,口径800毫米,弹重690千克,射程仅为600米,铸造于约1411年。

图19 蒙斯梅格大炮
此炮重约7吨,长约4.6米,口径510毫米,1449年在勃艮第公爵菲利普的命令下铸造。后租借给苏格兰。

图20 乌尔班大炮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第七代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大军围攻君士坦丁堡,使用的就是这种巨炮。

图21 沙皇大炮
重约18吨,全长5.34米,口径890毫米,1586年在俄国沙皇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命令下铸造。

图22 向王阳明呈看佛郎机铳
此图描绘了中国16世纪文坛广为称颂的一幕:卸任回家的学者林俊向朋友王阳明送去葡萄牙铳。王阳明是著名的儒家学者,正要扑灭一次叛乱。林俊的仆从呈上一把佛郎机铳和一份火药样品予王阳明。摘自邹守益著《王阳明先生图谱》。北京国家图书馆提供。

图23 一位15世纪的法国火枪手,绘于1904年

图24 加农炮是攻城和建筑防御工事的重要装备

(www.xing528.com)

图25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年

图26 火炮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中的使用,1526年

图27 火炮在伦腾波尔之围中的使用,1569年

图28 16世纪欧洲各类火炮图示
火炮种类囊括管炮、迫击炮等。

图29 图解欧洲步枪轮射战术,1594年
拿骚的威廉·罗德维克写给堂弟拿骚的莫里斯的信 信中展示了他步枪轮射的想法(亦称为反步)。每个a、b、c等字母代表一个士兵。见于拿骚-迪伦堡伯爵威廉·罗德维克给拿骚的莫里斯的信,1594年11月8日,海牙A2皇2家-1档9案。馆提供,手稿

图30 中国弩箭轮射技术,约759年
图解弩箭反步走位法,每个圈代表一个士兵。第一排面对敌军,标为“发弩”。其后有更短的两排弩手,左两排,右两排,标为“张弩”。矩形以内,靠近底边有两列,四人在左,四人在右,标为“鼓”。见于李筌《神机制敌太白阴经》,明朝手抄本,约1644年,初版为759年左右。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提供。

图31 教弩法,约1044年
此图中弩箭轮射技术更加精湛。唐朝兵书只有两类状态,前排“发弩”,后两排“张弩”;而本图新增了中间一排,称“进弩”,指已经弩箭上弦、正向阵中第一排前进的状态。见《教弩法》,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明代手抄本,可能是基于1231年版,1231年版基于1044年版。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提供。

图3 2 有 柄 火炮,15世纪初
这幅画描绘的火器和同时期中国的火铳极其相似,与中国火枪有明显的亲缘关系。作者为艾希施泰特的康拉德·基瑟(Konrad Kyeser),1400年左右,藏于哥廷根格奥尔格一奥古斯特大学,MS.Philos.64,Fol.104v。下萨克森州哥廷根大学图书馆提供。

图33 中国弩箭轮射图,约1621年
本图作者描绘了古时“万弩齐发”的技艺。最右侧的是第一排,正在发弩。中间正在准备发弩。最左一排正在上弩。作者说:“如此轮流发矢,则弩不绝声矣。”见程宗猷,《蹶张心法》,长枪法选,单刀法选,1843年(道光二十二年,木板印刷,复刻1621年原版),17—18,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提供。

图34 中国弩箭轮射,约1639年
毕懋康著名的图解兵书《军器图说》中的弩箭轮射阵型。这本书中描绘的鸟铳轮射图几乎与此相同,说明了传统中国反步技术的延续性,迅速将弩换为了火器。见毕懋康,《军器图说》,明朝木版印刷,约1639年。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提供。

图35 中国鸟铳轮射,约1639年
这张画明显与早先的中国传统弩箭轮射训练图一脉相承。这幅图旁边的配文写道:“其法一如轮流发弩图式。”见毕懋康,《军器图说》,明朝木版印刷,约1639年。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提供。

图36 火炮结构图解,1652年

图37 朝鲜鸟铳轮射图
这幅“鸟铳轮放图”是迄今发现的受戚继光启发的鸟铳轮射技术最清晰的图解。这是十人鸟铳队及其队长示意图。图示最上方是前排。鸟铳手站为两列,队长居中。空心圆圈表示空位。士兵离开原位,上前到前排,向敌人射击。当队长发出信号,他们会退回原位装填,此时后方的铳手会上前放铳。此过程可循环往复。见《兵学指南》,卷三,第14页(1649年第一版)。哥伦比亚大学C.V.斯塔尔东亚图书馆提供。

图38 中国明朝的炮塞,约1632年
此图绘有锐台堡垒,摘自明朝官员孙元化于1632年左右所写的兵书。此图描绘了中国的城防向西方堡垒靠拢的过程。中国的城墙已经有望楼的设计,望楼为四方形,突出于主城墙,对增加防守纵深稍有助益,但不如锐台。孙元化建议将望楼改进为小锐台,如图第一行右(他写道:今筑城则马面台宜为小锐角,如第一图)。城墙四角的望楼也难堪大用,所以孙元化建议每角修建大锐台。见于孙元化,《西法神机》,第二卷,fol.31。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提供。授权号:CC-BY-SA 3.0 DE,http://echo.mpiwg-berlin.mpg.de/MPIWG:3YN478NP,检索于2014年12月17日。

图39 欧洲火器部队,约1483年
著名的老迪堡·席林(Diebold Schilling the Elder)(约1445—1485)绘制了许多火器部队的插图,这是其中之一。虽然画的是1445年的攻城战,但火铳却都是15世纪70和80年代的经典模样。士兵像使用现代步枪一样瞄准,这要靠触发机括把点着的引线放进火门与火药接触,这样士兵才有了稳定的射击姿势和精确的瞄准技术。”Die Österreicher stürmen de Stadt Wil,1445”,Diebold Schilling,Amtliche Berner Chronik,vol.2(Bem,1478—1483),Burgerbibliothek Bern,Mss.h.h.l.2,p.268.伯尔尼汉堡图书馆提供。

图40 佛郎机甲板大船,1646年
左侧的文字强调了缆索的繁复,将其比喻为蜘蛛网。这样的缆索配以深吃水的龙骨,帮助西方舰船比中国船只更能迎风而行。郑大郁著《经国雄略》,“武备考卷之八”,第20—21页。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提供。

图41 明晚期炮塞,约1638年
此图摘自韩霖《守圉全书》,约1638年。韩霖、韩云两兄弟在中国力荐修建炮塞,有证据他们修建过炮塞,但已没有遗迹可寻。见于韩霖,《守圉全书》(约1638年),第二卷,第二页,fols.64a-64b。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提供。

图42 荷兰人眼中的郑芝龙(着绿色服装者)

图43 国王街事件中,士兵轮射的场景

图44 荷兰人台湾热兰遮城鸟瞰图,约1635年

图45 图解中日舰队,1894年
1894年鸭绿江中日战舰对垒图解。虽然中国有两艘重型铁甲战舰,但日本舰队却在排水总量上更大——日本是36462吨,中国是32915吨。中国拥有的大口径舰炮也更多(8门12英寸炮,而日本则是3门12.6英寸炮)。但日本的中型炮更多,比中国的更新、更好用。见于Herbert,H.A.,“The Fight of the Yalu River”。

图46 黄海海战场景,1894年

图47 荷兰人台湾热兰遮城鸟瞰图,1661年
这幅钢板画的原作者为既是军人又是画家的阿尔布莱希特·赫伯特(Albrecht Herport)。图画描绘了热兰遮炮塞在1661—1662年被围攻的场景。城堡在画面中心,非常小,但锐台清晰可辨。见于阿尔布莱希特·赫伯特,Eine Kurtze Ost-Indianishe ReiBBeschreibung(Bem:Georg Sonnleitner,1669),pp.100 and 101。莱比锡大学图书馆提供,8-B.S.T.311,Tafel 3。

图48 清军进攻雅克萨城,1686—1687
此图描绘了清军于1686年至1687年进攻俄国人雅克萨炮塞的情景。俄国炮塞位于正中,四座锐台从城墙上突出,其中朝向陆地的三个是典型的锐台形状。图中俄国要塞的下方是一座临时的中国堡垒,四个四方的望楼则是中国城防建筑的特色。见于Nicolaas Witsen,Noord en Oost Tartarye,p.662,哥廷根大学图书馆,4H AS Ⅱ,7196:2 RARA。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