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人在阿尔巴津(蒙语称雅克萨)的驻地坐落在阿穆尔河畔,这片土地清政府认为是他们所有。最初要塞围栏是木质的,所以1672年莫斯科正式将阿尔巴津划入帝国版图时是作为据点,而非城市。不过雅克萨发展迅速。沙俄远东大多天寒地冻,土地不利于作物生长,雅克萨却是沃土。村舍在城下一个接一个,农场遍布河谷。他们从附近民族那里获得皮毛贡品。
这些贡品本来是由清政府收取的,至少年轻的皇帝康熙(1661—1722年在位)是这么理解的。他一心钳制俄国膨胀的权势。1682年,平定三藩之乱(1673—1681)后,康熙深思熟虑,派出一队侦察团绘制地图,搜集情报,评估俄国人的实力,最后研究城防。
报告认为俄国人很难对付,雅克萨城寨虽为木质,但甚为坚实。他们认为:“没有红夷炮,就不可能(攻下城寨)。”33雅克萨距北京千里之遥,人炮不能飞渡。路途艰苦,还要穿过许多险境。不过侦察团还是保持了乐观:可于冬季走陆路运输大炮,因为土地坚实;于春夏走水路,因为江河已经融化。34清朝皇帝精心部署,制订计划甚至包括了驳船的尺寸、新建粮仓和驿站人员。他仔细研究报告和奏折,朱批后发回重议。35准备工作持续经年,终于万事俱备,这是清军后勤卓越的明证,正是有如此后勤,才使得清军武力强悍。36
1685年6月,三千清军抵达雅克萨。康熙指示他们尽量避免流血:“朕以仁治天下,素不嗜杀……以我兵马精壮,器械坚利,罗刹势不能敌,必献地归诚。”37满人将领郎坦(卒于1695年)是清军主帅,他所得到的命令也力求克制:“尔时勿杀一人,俾还故土,宣朕柔远至意。”38
郎坦遵照了康熙的嘱咐。到达雅克萨,他们先派出使节劝降。俄国史料记载,城内只有三门火炮,三百支火枪,火药也所余不多。39并且这个阶段的雅克萨要塞还不能算是棱堡,木围栏只能抵挡弓箭和小铳。不过俄国人决意一战。或者如同官方史料所言:“罗刹恃巢穴坚固,不肯迁归。”40
清军行到城寨南面下寨,修筑土垒,上置弓弩位,“作势进攻”,但实则佯攻。41他们悄悄把红衣炮运到雅克萨城寨的北面,甚至把威力更大的“神威将军”铳运到南北两面,“以作夹击之用”。42炮船也在东南河面泊定。清军火炮共有多少?中方史料未能尽数,但欧洲史料报出了惊人的数字,公认可靠的一份史料称有“巨量的火炮”。43中轻型火炮有一百到一百五十门,大威力攻城火炮有四十到五十门。44清军可能还有一支百人鸟铳队。45
清军的火力是压制性的。“在开初几天里,”欧洲史料写道,“超过一百人(俄国士兵)阵亡,木头围栏和望楼被受弹雨,损坏严重。”46清史料称,火铳开火还不够迅速。进攻持续到第二天,情况已经清楚,城寨没有迅速垮塌,所以他们又试了别的方法:“城下三面积柴,人取草一束,堆城下,不下即火之。罗刹头目额里克舍诣军前乞降。”47俄国首领后来解释道,他并非因城围被烧而投降,而是修道院的长老和城中居民请愿要求他投降,他只是不情愿地答应了。48
据清朝史料称,俄国军官感激清军的仁慈,“皆垂涕,望阙(北京的皇宫)稽首”49,这是真的吗?欧洲史料未有提及感激涕零和磕头谢恩,但也承认清军手下留情。不过他们说清人喜好长篇大套赞颂皇帝仁慈,这样他们就能加官晋爵。许多俄国人归降,后代都生活在中国。其余人获准离开,尽管他们也抱怨衣服被偷走,要走到俄国在尼布楚的据点,食物也完全不够吃。50
清军烧毁了雅克萨城,连同附近的村庄和修道院,但出于某种原因,皇帝不许他们烧掉庄稼,他们照办了。清军撤走之后,俄国人回来收割了庄稼。
这一次,俄军首领公开下令建造更加强大的城墙。51负责修筑的是一名普鲁士军事专家,名叫阿法纳西·伊万诺维奇·贝盾(Afanasii Ivanovich Beiton)。他在1667年被俄国人抓获,送往西伯利亚囚禁,不过他在那里加入了俄军。52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贝盾是个“训练有素、经验老到的工兵”,不过我们真的极少了解他在加入俄军之前的情况。53他是雅克萨的二号守将,负责要塞的建设。修墙工作不简单。工人首先要制造新的工具,“因为中国人拿走了他们所有的工具”。54据欧洲文献所述,这些城墙最终达到了五米半高,七米半厚(3英寻高,4英寻厚)。55清朝史料所称要略微缩减,但也认为城墙不是一般的坚固。56
它们确实不循一般流程。贝盾的一名副将“学会了一种建筑法,将黏土和树根绞合在一起制墙,砌出的墙和石头一样硬,坚不可摧”。57清朝侦察团也报告了这座坚实的城墙“由附近散布之树木,实以泥土作芯……外填黏土”。58另有欧洲权威史料称草、灰浆和树根“黏合得密不可分,比普通墙坚固得多”。59
有了这种新式城墙,雅克萨拥有了新的地位。它不再是一个据点,而是一座城,并且从莫斯科领来了纹章:一只头顶王冠的鹰,两爪各擎一弓一箭。60
雅克萨可称为棱堡吗?学者认为俄国人“从来没有修建出大体像是‘星堡’(trace italienne)的东西来,造的只是‘加强城堡’(reinforced castle)……这在西方看来,不如意大利式星堡先进”。61他们说俄国人没怎么建过炮塞,而仅有的一些大多是彼得大帝(1682—1725)时期建造的。62但是,证据证明雅克萨确为炮塞。荷兰地图绘制师、后来的阿姆斯特丹市长尼古拉斯·维特森(Nicolaas Witsen)出版了一本关于西伯利亚的地理学专著,内容基于和俄国人、蒙古人、西伯利亚人的对话,其中有一幅精致的铜版画,画的就是第二次雅克萨之战。63这幅铜版画多半是战争亲历者所绘,画中的雅克萨要塞明白无误地配了棱堡。作为对比的是清军与之对垒的要塞,四周就是中国特色的方形外堡。64另一件图画证物是那个负责修建城墙的贝盾自己的画,同样把雅克萨画成了一座炮塞。65所以我们可以保险地说雅克萨是一座炮塞,或者至少是运用了“几何学防御”的一座要塞,和这一时期的许多俄国城堡一样。
雅克萨此时的防御能力已经足以抵御清军的长期围困了。1686年7月,郎坦率三千人马,连同几十艘满载补给和火炮的舰船卷土重来,包括四十门“新造”火炮。66弹药就装了六艘船。67而看看俄方,只有八百人和十一门重炮,当然还有一些炸弹和手雷。68
郎坦告诉俄国人,中国皇帝的耐心是有限的。如果他们立即投降,即可优待,否则将遭严惩。69俄国人又一次拒绝了。他们决心“死守要塞,直到弹尽粮绝,然后他们会熔化所有大炮,销毁所有留存的武器,赤手空拳,拼死一搏”。70
1686年7月18日,战争打响。71杰里米·布兰克(Jeremy Black)认为炮塞对于非欧洲人,并不像人们以为的那样有效,他声称清军是靠围城取胜:“在攻陷阿尔巴津的战争中,清人借助饥饿以及人数优势来完成进攻。”72但实际上欧洲和中国的史料都清楚地显示,清军尝试了许多不同的办法想要攻破要塞,但是失败了。并且,俄国人靠着极少的枪炮和人丁寥落、病病恹恹的守军,给清军制造了可怕的损失。
双方的文献都认可一个事实:在战争的前几周,清军一次又一次地发起凶狠的进攻,十八般武艺施尽,但一次又一次地被打了回去。比如,清朝文献记载,在1686年7月23日73,郎坦发起夜袭,两路夹攻。北面由他坐镇,用红衣大炮轰击,而真正的进攻由其他将领从南面发起,向城门冲击。74俄国史料叙述:“天朝人(Bogadaiskii,意为中国皇帝的子民)朝城里连续放铳,不一会儿,他们突然就向阿尔巴津进发。城里的大炮开始大规模射击,烟尘里都看不见人和建筑,敌军束手无策,分成小股退守,在城下的土垒后面隐蔽。”75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G.F.穆勒(1705—1783)基于俄国文献写道,中国人“发动进攻,但损失惨重(mit grossem Verluste),无奈退回”。76后来,俄国人不断出击,时时能抓获俘虏。穆勒写道:“俄方全程几无损伤。”77有的俄国亲历者提到了一些数字:一次出击歼敌一百五十名,包括两名将领。78与之相对的是,俄国人称,己方损失人数不超过二十一人。79
这个流程——首先炮击,然后步兵攻城,最后守方致命还击——完全就是重复了热兰遮之战。两个例子中,中国军队都低估了炮塞的防守能力,就算是中国的县城城楼也比它们雄伟远甚。但是,中国方形外垒的城楼却不能形成致命的交叉火力。(www.xing528.com)
强攻雅克萨不下,清军又换了其他战术,但每次都铩羽而还。有一次攻城失败,他们通宵达旦炮击内城,但据清朝史料说,“城墙屹立,不动分毫”。80几天之后(1686年7月27日),郎坦又发动了一次夜袭,希望从南面夺取雅克萨的防御阵地。同样,这次进攻还是失败了。81
之后,郎坦在近城的河岸边建造攻城器具。俄方大肆射击干扰,清军还以颜色。清朝史料记录,“我们的军队用火铳和弓箭仰射,彻夜不停”。82清军完成器具后在天亮前撤离。郎坦料俄国人必定前来摧毁器具,安排人马躲在其中。第二天俄国人果然前来,在浓雾掩护下,据清朝史料记录,伏击成功了。俄国人败退,两天后又是一个雾天他们才再次前来。83
此类进攻发生多次,中国文献认为清军取得了胜利,因为每次俄国部队都被打回了要塞内。但俄国人出击的目的并非要在城外立足,只是摧毁攻城器具而已,所以欧洲文献认为是俄国人胜了:“虽然城内的大炮对敌军不无小创,敌军一开始想用杉树修建一面围墙,后来又增加了木制结构,敌军可以躲在后面,但第一面墙被击中焚毁,第二面被地雷炸毁。”84一些俄国流民后来说,“一直有炮弹打进城里,但敌人并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因为守军都异常勇猛”。85
一些细节可以说明问题,表明清军并不知道在哪儿放置火炮和攻城器具。炮塞的设计就是为了增加侧翼的火力,不管敌人从什么角度攻来,都会被炮火所覆盖,同时火力也能掩护出击的部队。对习惯于传统要塞的人来说,这种制造交叉火力的能力令他们大为惊骇。清军每布好一次炮阵,每建好一个攻城具,俄军或用大炮或者出击,都能捣毁它们。清军不得不挪动阵地,而新的位置也不安全。从荷兰人的例子就能看得很清楚。郑成功及其将领也会选择一些新的排炮和掩体的位置,但总是被欧洲人给乱了阵脚。
最后,清军终于修建了一些没有被摧毁的墙。八月初,郎坦奋勇进兵,直逼城下,“掘长堑,立土垒以困之”。86这种新战术目的不是夺城,而是阻止俄国人靠近水源。俄国人意图突破,但清朝史料记载“敌人恐失去水源,焦急万分,激烈交战四天四夜”。87郎坦改变了战略。他不再想猛攻破城,而是摆出围城之阵,誓用饥饿把俄国人逼出。
封锁的屏障越建越多。俄国报告说,“中国人建筑防御工事,修建土垒和屏障,有十一米(六英寻)高,每个土垒上安置三门大炮和十五支火铳,并列以排炮之势。他们还环绕要塞挖出一条壕沟,防御工事和壁垒后面、下面、内部都有守卫”。88我们可以清楚知道,清军的反制防御体系比雅克萨城更庞大。到了八月底,攻城彻底变化为全面封锁。
此时和热兰遮之战的相同点亦是显而易见。郑成功武力夺取热兰遮城未果,同样使用了封锁战术,但效果不佳。原因是荷兰人的城堡仍与海路相通,并且台湾亚热带的气候让守军直到秋天还能尝到瓜果蔬菜,捕捉海鸟亦能过活,冬天还有贝类。
寒带气候的雅克萨可没有这样的机会。到十月初,河里就出现浮冰,很快便整河结冻。但实际上却无处可去。清军在河对岸建了一座城堡。其余三面亦是被城墙和堑壕围了个水泄不通。莫斯科曾派火铳精兵解围,不过清军控制了所有交通要道。任何人力或犬引雪橇都无法靠近。
俄国人开始减员。1686年7月开始攻城时,雅克萨城内有超过八百个男人,妇女和儿童数量不详。到11月,只剩下不足一百五十个男人,死亡率80%以上。谷物是有的,缺的是新鲜食物。许多人因坏血病而死,因为缺乏维生素C,穆勒写道:“这是比敌人本身更可怕的魔鬼。”89之前荷兰人也有得坏血病的,但他们更严重的是脚气,和他们只吃大米、缺乏维生素B1有关。不过荷兰人因为气候和海路畅通,获取新鲜食物的途径很多。
荷兰人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热兰遮城里有砖房,窗户和屋瓦与阿姆斯特丹一样。而雅克萨在清军来时只有十座左右的建筑是建好的,居民只能在地上挖洞藏身。普遍认为恶劣的居住条件导致了患病:“阿尔巴津的居民不得不住在黑暗的地下……纷纷患病死去。”90最致命的是因卫生条件恶劣而导致的斑疹伤寒和霍乱。荷兰人在码头临海处建有厕所,有时中国人会射击那些上大号的人。俄国人是如何处理粪便的?挖掘冻土埋掉十分不易,他们到死都没法离开坑洞外出排便。居住在一起的人整晚都要处理尿盆和弄脏的毯子。荷兰史料用不短的文字描述了热兰遮一间用作医院的教堂,空气中飘散着屎尿和呕吐物的恶臭。俄国人的情况只能更糟,虽然冰冻的粪便要好过热烘烘的粪便。不管怎样,在雅克萨城,“许多勇士都相继死去,因为秋冬天待在阴湿、不卫生的住所患上的疾病”91此情况应为真实。到了11月末,“健康的男人不足一百一十五人,儿童和妇女不足五十五人”。92
清军一样忍受着煎熬。一名清军的降将对俄国人吐露“攻城的末期,很多人都饿死了,甚至人人相食”。93欧洲文献说雅克萨的首领甚至向清营送去了肉,用以嘲弄,清人拒绝了,“但他们真的非常想要”。94看起来,11月末时“攻城一方的死亡总数超过了一千五百人”,或者说,超过了一半。95
俄国人防御疲敝,多人病重不能起,但剩下的守军仍然枕戈待旦。“有三十人还在留神观察。”维特森写道,“还有五十人在岗。”96他认为此等绝佳的防御都是普鲁士军官贝盾的功劳:“只剩十二名体魄健康的士兵,贝盾创造了奇迹。他调用这区区十二人,让大炮开火不停,让人以为要塞人手甚众。”97
结束围城的不是冲锋,不是饥饿,而是一纸命令。1686年10月,沙俄派使臣从莫斯科到达北京求和。康熙皇帝遣信使到雅克萨,后者12月抵达,正赶上郎坦准备下一次侵扰。城墙内外一同注视着圣旨的卷轴展开,宣读,上演一场引人注目的仪式。俄国文献记录:“每次中国皇帝的圣旨来到雅克萨城前的中方营帐,所有将领都摘盔垂手而立,我们从中能看出他们对自己帝王的命令是何等的尊敬。”98
圣旨说围城应该停止,为了交好俄方,康熙甚至命令清军为俄军提供食物和医疗救助。欧洲史料说俄国人骄傲地拒绝了。“为显示食物非常富余,贝盾烤了一张一普特(16千克)的饼,送给中国指挥官当礼物。中国人表示感谢,收下了。”99清朝的资料却说,贝盾向他们求援,送去补给的人带回了凄惨的消息:俄国人只剩下饥肠辘辘的二十四个人,贝盾本人也身患疾病。100(他后来康复了,并且多少由于守卫雅克萨的表现,受到了拔擢。)
在著名的1689年《尼布楚条约》中,清政府收回了阿尔巴津。作为交换,沙俄得到了在北京进行贸易的特权,尼布楚城也还保留在他们手中。雅克萨没有投降,严格来说,这不算是清军获胜,不过如果继续僵持下去,清军的胜面会很大。
尽管如此,拖着病体的少量俄国人,面对人数远超、补给充足、装备远胜的对手,却能坚守城池数月,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