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棱堡的中国推崇者中,最有名的要数基督教官员徐光启(1562—1633)和孙元化(1582—1632)了。孙元化所写的著名兵书《西法神机》(约1632年)包含了西人防御的一章——“铳台图说”,其中就说城堡难破的关键就在于铳角。5他写道:“铳角者,犹推敌于角外,以就我击,故铳无不到,而敌无得近也。”6孙元化择机在东北修建铳台,以敌满人。他成功了吗?有证据表明,他在17世纪20年代确实这么做了,尽管他的努力由于朝廷内斗而收效甚微。7
比孙元化名望稍逊的还有富家子弟韩云(生卒年不详)、韩霖(约1598—约1649年)两兄弟。二人皆为孔门仕宦。特别是韩霖对棱堡论述颇丰,可惜大部分都不存于世,包括题目诱人的《炮台图说》。从仅存的文字来看,这两兄弟显然深知炮塞之关窍。他写道:“今之郡邑,敌台皆作方形,纵两面相救,前一面受敌矣,故须作三角形为妙。”8那么他们兄弟二人实际上建成过炮塞否?有证据证明他们本来是能建成的,但是和孙元化一样,未能克竟全功。9
不过,在又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人物——马维城(1594—1659)那里,这件事做成了。马维城生于书香门第,他修建锐角台是为了守卫他的家乡——雄县(现位于河北省)。根据现存17世纪的县志,马维城不仅熟读古代兵书,“又与西儒汤若望游”10。汤若望是耶稣会教士,在晚明中国素有名望,为明朝崇祯皇帝所延请制造火炮。11
汤若望对火炮战的论述以《火攻挈要》为名在1643年刊印,其中有一章名叫“守城说略”。12他解释道,锐角台通过火力的交叉,“兵少守固,力省而功巨也”。13根据马维城的传记,他“受其(汤若望)火攻、锐台、车战之传”。14(汤若望弱于传授宗教,因此看来马维城并未皈依天主教。15)
马维城受命为雄县建造新的城防,雄县最近正遭清军洗劫。据马维城传记,他“于城北两隅,建西洋锐角大敌台二座”。16垒台抵御住了清军1638年的入侵,在其后几年,马维城修建了更多的城堡。17 1641年,他“于城南隅补建西洋锐角台二座,又于东西两城各建锐台三座”。18这样,雄县城墙上的西洋锐台增至十个。
马维城修锐台不止局限于家乡。他可能在泗县,甚至扬州都建过锐台。191645年北京陷入满人之手后,他做起了清人的官,服务于兵部。告老还乡后,专事兵书著述,写有《炮台图说》等书,可惜已佚失不存。20(www.xing528.com)
马维城于1659年去世,他的儿子作《西洋台》诗,纪念父亲功绩:
明季增城垒,西洋锐角台。神威曾震叠,物望益崔嵬。创自先君子,贻诸久后来。将无忘缔造,特与记胚胎。21
诗太过乐观。马维城的功绩早被人遗忘,他修建的锐台也没了踪迹。22
这是为什么?中国学者认为原因很简单。马维城建起堡垒之后,很快清军就占领了华北,战事渐歇,是故这些早期的尝试也就不再继续了。23这是有可能的,但是当时的中国南方仍旧战乱不止。为什么复兴城堡没有在南方生根呢?还是事实确实如此,只是我们无知呢?
棱堡在南方生根当然是可能的,不过仍旧可疑,因为南明军队攻击荷兰人的复兴城堡时,他们完全摸不着头脑。同样的情况也发生于清军进攻俄国炮塞之时。欧洲人当然知道,要攻下一座复兴城堡没有捷径可走:你得一条壕沟一条壕沟地突进,一炮一炮地打。24但是明清的将领却无此认识。两场战例中他们都过于自信。他们知道自己在数量上远胜欧洲守军,且后者与粮草远隔,于是发动了大胆的进攻,企图炮击然后冲进欧洲的要塞。这一招效果不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