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欧洲城墙与中国城墙的构造比较:由罗马时期至现代防御策略的演变

欧洲城墙与中国城墙的构造比较:由罗马时期至现代防御策略的演变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罗马人是欧洲古代最擅长修建城墙的,罗马城墙通常有10米高——和中国很多城墙的高度差不多——但厚度只有1.5米至2米。83当然,德弗里斯和史密斯是在欧洲语境里来做对比的,但仍然值得指出,他们口中“非常宽阔”的墙不及中国城墙平均厚度的十分之一。有意思的是,当欧洲人想要改善堡垒的城墙以更好地防御火炮时,他们做出的改变让欧洲的墙变得更像是中国的墙了。

欧洲城墙与中国城墙的构造比较:由罗马时期至现代防御策略的演变

20世纪中叶,一位欧洲的城堡专家回顾了中国的城墙是多么宏伟、令人赞叹:“在中国……直到今天,主要的城镇都还环绕着坚实高耸、无法逾越的城墙,相比之下,欧洲中世纪的城堡简直不堪一击。”63

有没有可能,高耸的城墙正是中国火炮和欧洲发展迥异的一大原因呢?中国的城墙这么厚实、修得这么有技巧,并且无处不在,这让早期的火炮——即使是欧洲的巨型火炮都难以取胜。实际上,在15世纪晚期和16世纪,当欧洲人开始重建可以抵御加农炮炮弹的城墙时,他们采用的建筑原理和古代中国是极其相似的,只不过,中国传统的建筑城堡的技术比火炮,乃至投石机都早太多了。

墙在传统中国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它代表了政治权威王权。学者伍子胥(死于公元前484年)被问到如何建立一个国家时,据说他是这样回答的:“凡欲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64一座城只在有城墙环绕之后才成其为一座城。汉字“城”常常就是“城墙”的意思,汉字“国”和“邑”也有城墙的象形。65城市史学者徐亦农写道:“修建一座城市的城墙可以解读为等同于建立一个国家。”66

中国人对宏伟城墙的爱好甚至从史前时期,他们的祖先用巨大的防御工事把村寨环绕起来时就开始了。龙山时期(前3000年—前2000年),新石器时代的小邦城子崖(大约前2500年)就是由一段宽8—10米的长围墙环绕。67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中国城市的城墙就更雄伟了。商朝城市郑州一直是重大考古研究的对象,那里的城墙有10米高,底部超过20米厚,顶部也有5米厚。68下一个千年,中国人继续修建高广的城墙。明朝,几乎所有县、省的省会都由高墙防卫,墙底部厚10米至20米,顶部厚5米至10米。

欧洲的墙就大为逊色了。罗马人是欧洲古代最擅长修建城墙的,罗马城墙通常有10米高——和中国很多城墙的高度差不多——但厚度只有1.5米至2米。69罗马最宏伟的墙要数罗马城的墙,它的塞维安墙底部可以达到3.6米厚;在奥勒留皇帝统治下,重建的城墙最终达到约4米厚,6米高。70远离帝国的罗马城墙也能达到4米厚,比如戴克里先时期的撒克逊海岸城堡城墙就有4.3米厚。71这比同期的中国城墙薄了很多,后者通常在底部就有20米宽。72

西方最高大的城墙应该就在君士坦丁堡:外墙厚2米,内墙厚4米,中间间隔15米的无人区73那里的防御一直以来广受应得的赞扬。我们已经看到有人写:“君士坦丁堡在文明世界里就是以城墙坚固、防卫严密而著称的。”74还有人把君士坦丁堡叫作“最无懈可击的古代城堡体系”。75但是君士坦丁堡外墙的厚度也只有中国主要城市城墙的十分之一,更为敦实的内墙也只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实际上,中世纪的绝大多数时期,欧洲大部分城镇是没有墙的。有些学者认为,在1200年左右的日耳曼地区,只有12个镇子有真正的城墙,其中还有9个是罗马时代遗留下来的。76法国和英国的镇子通常也没有墙,除非是有罗马时代的墙保留下来。不过,这并不是说他们毫不设防。许多欧洲镇子是用壕沟、栅栏和低矮的泥巴墙围起来的。12世纪和13世纪的日耳曼镇子也是如此。77泥巴墙有时也会垒得很厚,但总是很矮,也很简陋。12世纪赫里福德、英格兰的泥巴工事底部将近15米宽,但只有3米高,只铺一层碎石防止溃塌。无怪乎在13世纪就被石墙给代替了。78

赫里福德并非孤例。在13世纪和14世纪,全欧洲都筑起了新墙。79有时候会赶上罗马城墙的厚度、高度和长度,但极少超过。中世纪后期,法国的大多数城墙厚度通常不超过2米。英国的更薄:南安普顿的只有0.76米厚,什鲁斯伯里的只有1.37米厚。80英国其他城镇的墙和法国的厚度差不多:布里斯托的在1.5—2.5米之间,巴思的是1.9米,纽卡斯尔的有2.1米。81

这样一个事实就很说明问题——西方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经常用“非常厚实”来形容一些在中国语境里非常薄弱的城墙,比如,凯利·德弗里斯和凯伊·史密斯写到法国南部纳雅克在1253年修建的要塞时说:“它的城墙亦是非常厚,测量可达2.2米宽。”82或者当他们写到中世纪后期的法国城墙时会说“非常宽阔,大多数测量的厚度将近2米”。83当然,德弗里斯和史密斯是在欧洲语境里来做对比的,但仍然值得指出,他们口中“非常宽阔”的墙不及中国城墙平均厚度的十分之一。84实际上,就连中国长安城的市场,城墙都比欧洲国家的都城厚,而市场只是位于长安城里,其城墙比之城市的外墙要薄许多。85

轰开2米厚的墙当然比击穿15米的容易太多,但这还不是欧洲的城墙在火炮面前如此不堪一击的唯一原因。原因还在于它们修建的方式。欧洲墙是石制的,常常混合着砂砾和碎石,用石灰石灰浆作黏合剂,这种建造工艺可以上溯到罗马时代。中国墙则是泥土胚子。泥土工事可以吸收火炮的动能。它们在攻击下常常被打得千疮百孔,但每个孔洞都不会很深,也不至于整座墙都被击垮。(www.xing528.com)

你一定想不到中国的城墙是用松散的泥土充实的。中国人可以用古法夯实,筑起坚固的城墙。工匠首先用模板搭一个预定高和宽的框架,再往里铺上一层泥土,压扁夯实,接着再来一层,重复之前的过程,周而复始。86直到城墙达到既定高度,工匠撤去木板,再利用它修建下一段城墙。这种土方夯实法造出的城墙异常耐久。有些古城墙经历了4000年风雨依旧不倒。为了避免腐坏,工匠有时要在土方表面包上一层砖头或石头,这个做法在宋朝(960—1279)开始流行。87到了明朝,有些城市也这么做,明朝重建的长城就是如此:石头和砖头包裹的是夯实的泥土芯(有时石头和碎石是掺在泥土里的)。

但夯实法也不是中国城墙战胜火炮的唯一因素,还要注意到:中国城墙是斜的。垂直的墙体受抛射物击打的时候接受的是完全的冲击力,而倾斜的墙体会分散吸收一部分抛射物的冲量。

有意思的是,当欧洲人想要改善堡垒的城墙以更好地防御火炮时,他们做出的改变让欧洲的墙变得更像是中国的墙了。在整个15世纪,欧洲人也开始修筑倾斜的土方。这似乎是从法国和南尼德兰开始的,因为那里的火炮对战尤其激烈。防守方为了保护脆弱的城墙,开始修建泥土的外垒,法语叫作“boulevards”,弗莱芒语叫作“bolwercqen”,而英语叫作“bulwark”(壁垒、屏障)。修筑外垒表面用木板,内部用泥土,并修出一定坡度,以分散水平的火力。人们认识到外垒的作用后,这种做法便固定下来,并开始在外垒表面覆盖一层石头。88

外垒本是保护城墙的临时措施,不过欧洲人很快就要修建新一代的城堡了。新一代的城墙与中国的传统城墙颇为类似:内实泥土、外包石块,比之以前厚实许多,目的是防御火炮,实际上它们确有奇效。曾经破城似无物的火炮不管用了,攻城战变得旷日持久。一两炮过去即城穿墙破、守军告降的日子一去不返了。

一个佛罗伦萨的外交官写道,在15世纪90年代早期,“法国人声称他们的火炮可以在一道八英尺厚的墙上打开缺口”。89当然了,这位外交官也承认,“法国人本性就爱吹牛皮”。90但如果我们把法国人的话当真——在1490年左右,欧洲的攻城火炮可以洞穿2.5米厚的墙,在欧洲来说,这是相当厚实的了。这样的攻城炮对阵中国城墙能够取胜吗?如果它们瞄准的是11米厚的苏州城城墙呢?11米在中国不过是城墙的标准厚度,却是四倍于法国人宣称能击破的城墙厚度。这种情况下,法国火炮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恐怕不会特别理想。

更重要的是,如果欧洲人遭遇的是中国那样的城墙,他们还会想方设法研发出以击碎城墙为目的的火炮吗?不管是15世纪早期的巨型炮,还是15世纪晚期重量稍轻但威力更大的火炮,不管是制造、运输,甚至是开炮,巨型炮都靡费巨大:最大的炮每开一炮要用掉50多公斤火药91后来的(比如轻一些的)攻城炮所需火药较少,但开销仍然惊人。学者做过估计,16世纪的加农炮每射一发,相当于一个步兵一个月的军饷。92

欧洲的君主王公不惜巨资,还是因为火炮值这个价钱。他们知道,火炮一定能洞穿敌城,甚至逼得守城部队投降。而在中国,炮兵就无法回报这样巨大的投资。当然了,中国人还是会用投石车,也许还有火炮,去打击城头的城楼工事,但巨型的夯土城墙是阻碍火炮发展的致命武器。就算是穆罕默德怪兽巨炮也难以撼动苏州城分毫。

不过仅城墙这一点,也不能全盘解释西方与中国的军事分流现象。欧洲火炮不仅仅是大,还更有效。1490年,欧洲的火炮达到了一个经典的形制,以至接下去的三百年间都无法做出新的改进。为什么经典火炮出现在欧洲而不是中国?这是全球军事史的核心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