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六章:理解为何西欧而非中国首先研发出大炮

第六章:理解为何西欧而非中国首先研发出大炮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它的时代,勃艮第公国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它的实力建筑于巨炮之上。到他离世时,勃艮第已经是西欧主要强国之一,成为法国的主要对手。他建了许多火炮制造厂,最终成为有史以来雇佣铸炮师最多的欧洲领主。过去,欧洲人的围城战和中国是类似的。欧洲人开始比赛着造出越来越大的火炮。15这些巨炮体现了金钱和时间上的巨大投入。23英国人不是唯一以大炮开路杀进法国的人。

第六章:理解为何西欧而非中国首先研发出大炮

大炮(artillery)的故事和一个不存久矣的邦国密不可分——勃艮第公国。在它的时代,勃艮第公国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它的实力建筑巨炮之上。勃艮第的第一任大公是勇敢者腓力(Philip the Bold,1363—1404),他创建了一支欧洲最强的炮兵部队。1他和他的子嗣极大地扩充了军火库中火炮的种类和尺寸。勃艮第大公还“赞助各类火药武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2大公的领土不断扩张,这归功于他们对火炮的不断改进,如果不是因为末代勃艮第大公勇敢者查理(Charles the Bold,1467—1477)倒行逆施(以及不产男嗣),欧洲今天的版图会非常不同。他的绰号应该改叫“愚蠢者查理”(Charles the Foolish)才对。

1363年,勃艮第王朝的开创者——勇敢者腓力开始掌国之时,勃艮第只是个次等强国。到他离世时,勃艮第已经是西欧主要强国之一,成为法国的主要对手。在勇敢者腓力的诸多妙手之中,就有对火炮的重视。他建了许多火炮制造厂,最终成为有史以来雇佣铸炮师最多的欧洲领主3铸造巨炮他并非第一人。史料记载,1375年,在法国的卡昂,十多位铸炮师花费六周,铸造了一尊重达两千磅(约900公斤)的巨炮。4但是,勇敢者腓力是第一个在战争中证明了巨炮价值的人——他运用巨炮,帮助法军在1377年夺取了英国人的奥德雷克城堡(Fortress of Odruik)。

奥德雷克离加莱(Calais)不远,用著名中世纪编年史家傅华萨的话说,这是座“漂亮的城堡,亦很坚固”。5它坚固的城墙或许可以抵挡早先的欧洲火炮——抛射只有三到四磅(约1.3~1.8公斤)炮弹的那种,但是,腓力的炮要大得多。傅华萨写道:“他们有七门大炮,每门都可以发射重达200磅(90公斤)的抛射物。”6事实上,在有些版本中,傅华萨称这种加农炮的数量“达到了140门”。7英国方面的一段记录也证实了这个量级,说有“109门巨型加农炮”。8

不管他有多少门炮,它们是好用的。围住城堡之后,他试射了五六发,傅华萨写道,“用以慑敌”。9仅这几发中就有射穿了奥德雷克城墙的。“城里人见到大公火炮的威力后开始担心,不过他们仍然不可理喻地相信城堡可以抵挡得住。”10随后,勃艮第人开始搜集木料、草料,填埋护城河,为长期围城做准备。事实证明,这些准备都大可不必。加农炮三下五除二完成了任务。11奥德雷克城投降了。

过去,欧洲人的围城战和中国是类似的。火炮仅仅针对的是人,或者烧毁个木头工事什么的。但1377年的奥德雷克之围创造了新纪元。欧洲的火炮已经大到可以摧毁城墙了。

欧洲人开始比赛着造出越来越大的火炮。勇敢者腓力攻取奥德雷克那一年(1377),他的工匠铸造了可以发射450磅(200公斤)炮弹的火炮。121382年,一尊“超级巨炮”对准了奥德纳尔德。它的炮口周长为60英寸(1.52米),直径20英寸(0.5米)。14“白天五里格(约24公里)外都能听见它的声音,夜里则是十里格(约48公里),响动之大……好似地狱群鬼毕至。”15

这些巨炮体现了金钱和时间上的巨大投入。它们得到了极大的珍视,以至于都被起了名字。杜勒·格力特(Dulle Griet,意为“疯梅格”)是铸铁炮中的一尊巨怪,造于1431年,重逾1.2万公斤,发射的炮弹重达300公斤。16在低地国家中,格力特是一个常见的炮名,因为杜勒·格力特是荷兰和佛兰芒民间传说中的名人,这是一个坏脾气、聒噪又尖酸刻薄的家伙。17其他厉害的火炮也得到了类似的名字。“懒梅特”(Faule Mette)造于1411年,可以发射重逾400公斤的石弹,不过从它的名字来看,它并不经常这么干。181404年的一门炮铭刻着“我被命名为卡特琳。小心我,我惩罚不义”。19有些炮以传奇人物命名,比如有一对铸于1463年的炮就叫作伊阿宋美狄亚。还有的是以城市名(巴黎伦敦)、委托人的名字命名的。比如,教皇庇护二世(1405—1464)就用自己和母亲的名字命名了大炮。这种给大威力火炮命名的传统后来变得轻松戏谑,一张纸上写着:“‘冷酷屠夫’将跳着舞跨越护城河,直入外城、内城、棱堡,穿过教堂、屋舍、房间、厨房。他会穿过大堂、客厅、卧室。”20

这些巨兽改变了欧洲的战争。就在14世纪初,法国人皮埃尔·杜布瓦还写道,“一座城池很难在一年内被攻破,就算攻破了,也只能说明国王及其属下征服的开销大过带来的价值”。21一个世纪后,欧洲人的城墙就和这条摇摇欲坠的规律一起倒塌了。

15世纪初,英王亨利五世对法国的征讨拉开了大炮时代的序幕。1415年,英王的巨炮击垮了哈弗勒尔的城墙。卡昂城坚实的城墙在1417年9月也遭突破,卡昂旋风般地陷落。接着是贝叶、迪利、维莱·博卡热、阿尔让唐、阿朗松、法莱斯、圣洛、卡兰坦、瓦洛涅、瑟堡、库唐斯、阿夫朗什、栋夫龙、圣索弗莱维孔特,以及富庶的鲁昂。然后是阿尔克(阿尔克拉巴塔耶)、里尔伯恩、弗农、芒特、讷沙泰勒、迪耶普、古尔奈、艾乌、费康、唐卡维尔、翁弗勒尔、日索尔、伊夫里、拉罗什吉永、蓬图瓦兹、默朗、普瓦西、圣日耳曼、盖拉德城堡。22并非所有这些城市的外墙都是被火炮摧毁的:很多市民发现,在第一发炮弹打过来之前就投降不失为权宜之计;贫穷和饥饿也一如既往地扮演了它们历史上的作用。但是,亨利的战局清楚地表明,战争的天平已经倾斜到进攻的一方。23

英国人不是唯一以大炮开路杀进法国的人。勃艮第人在1409年也轰开了维勒松(Vellexon)的城墙。241411年,他们的“格力特”只用三炮就夺下了哈姆镇——一发偏靶,两发造成重创。25接着也是一系列的胜利:阿利博迪埃、蒙特罗、桑斯、默伦、圣里基耶、阿布维尔、吉斯、特莱斯、昂格吕尔、库厄斯、米西勒维克、弗特皮斯、阿瓦隆、索姆河畔圣瓦莱里、阿普兰库尔。26同样,并非每一次都是大炮直接建功,有时候只需要它们的威慑力就够了。

后来,倒霉的法国人也终于取得了一些胜利,多亏了圣女贞德。这位著名贞女留给我们的印象是身穿明晃晃的铠甲,手挥一柄长剑,但实际上,她也是一名出色的炮手。她的初次大捷是在奥尔良之围(1429)。此战是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火器战争之一。凯利·德弗里斯(Kelly DeVries)写道:“截至当时,世界史上都没有哪场战役比奥尔良之围用到的火药武器要多。”27德弗里斯显然没有把中国战场算进去,许多发生于中国的战役用到的火药武器比奥尔良多得多,但是这不影响到把后者算作一场重要的炮战。圣女贞德也在改进火炮战术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一名参战人员记录道:“她的仗打得又聪明又明确,就像个打了二三十年仗的指挥官。特别是在安排炮队以及卓越的操作上。”28

法军在贞德的帮助下击败英国人之后,贞德和法国统帅们就用加农炮扭转了英法百年战争的势头。不过要在她牺牲之后,借助法王查理五世(1422—1461)的改革,法国才建立起欧洲最为高效的炮兵组织。法国赢得百年战争,炮兵组织功不可没,其后的15世纪90年代,炮兵又为法国对意大利的毁灭性入侵助了一臂之力。29

在生产能摧毁城墙的大炮上,西欧人不是独家。可能在世界历史上堪称最著名的巨炮是奥斯曼土耳其造出来进攻君士坦丁堡的,1453年奥斯曼人如愿攻下了这座城市。比起英国人、勃艮第人和法国征服的那些小城镇的护卫墙,这座古城实在是不可等量齐观。一位希腊历史学家写道:“君士坦丁堡城在文明世界里就是以城墙坚固、防卫严密而著称的;1500多年来,它让每一个自以为是的征服者都无功而返。”30我们把“文明世界”换作“西欧”,这句话也是成立的。君士坦丁堡的防御几乎坚不可摧。

对奥斯曼土耳其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1432—1481)来说则不是这样。这位苏丹年轻、聪颖、果决,他准备万全,搜集了硝石、硫黄、铜、铁等各种原材料,重金礼聘火炮工匠,给他们极大的研发自由。其中最有名的一位是个匈牙利人乌尔班,原在拜占庭君主手下当差。31因升职请求不成,他跨越边境来到土耳其,得到穆罕默德二世的赏识。苏丹问他能否造出摧毁君士坦丁堡城墙的大炮,乌尔班回答:“我的炮可以打碎它,甚至可以击碎传说中古巴比伦的城墙。”32穆罕默德雇用了他,薪酬不菲。据一位编年史家说:“如果(拜占庭的)皇帝许他四分之一的薪俸,他也不会离开君士坦丁堡。”33(www.xing528.com)

乌尔班苦干三个月,用掉40吨锡和铜,开模、熔浆、锻造。34最终,同时代的记载写道,“造出来了一尊前无古人的恐怖怪兽”。35文献显示,这门炮的长度在20到30英尺之间(6米到9米)。36发射一发特制炮弹需要几百磅火药,炮弹为石球,每发重1200磅到1800磅之间(550到800公斤)。37这个“怪物”的炮弹留存了下来,一些学者在21世纪初测量过一颗,直径为39英寸(99厘米)。38

当时,一个拜占庭人记录道,这门炮“看上去就让人恐惧;如果只是听说而非亲眼所见,你一定不会相信它的存在”。39他们要试炮时,城里的居民都接到警告要找个地方躲一躲,那声音能导致人耳聋,让孕妇流产。40试炮地点就在穆罕默德宫殿的大门附近,发射时地动山摇,轰隆声传到了4英里(约6.4公里)外,炮弹飞了1英里(约1.6公里),砸出6英尺(约1.8米)深的弹坑。41为了运输这门炮,需要200人指挥60头公牛拉动30节车厢。50名木匠和200名工人在前方开道,修建桥梁,铲平地面。42

终于,这个宝贝被架上炮架,瞄准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它并不是瞄准这座城市的唯一一门火炮。穆罕默德有几十门大家伙。一个目击者写道,一些炮的炮弹立起来能到膝盖那么高,有的能到腰。43另一个目击者写道,“他们有50门巨炮,小一些的他们有500门”。44还有人说,那些巨炮也没有比那个怪兽小太多。45发射的大多是500磅(约230公斤)的石球,少数是800磅(约360公斤)的。

炮口对准的是君士坦丁堡最薄弱的一段城墙,轰击持续了35天。同时代的希腊人克里托鲍罗斯(Kritoboulos)写道:“石弹带着巨大的力道和速度击中城墙,城墙立时剧烈震动、垮塌,石弹整个崩碎,碎片横飞,碰巧在一旁的人都不幸丢了性命。有时炮弹摧毁的是整段城墙,有时只是一半,有时是一部分塔楼、一部分炮台、一部分城垛。没有一处墙坚实、耐久、厚实到了可以抵挡的地步,完全不能抵挡这样的力量和这样的加农炮石弹的轰击。”46

“怪兽”其实不太好用。为了瞄准,需要在它下面垫高枕木,一条又一条。然后还要用绳索将它固定,“它才不会在巨大的爆炸力之下从炮座上滑走,导致错失目标”。47发射后要用热油给它降温,每三个小时才能射击一次。有些记载甚至说,它在攻城的前期就炸了膛,一直没有修复。48

不过穆罕默德的其他炮则相当称手,包括小一点的炮,它们这时就开始在欧洲和奥斯曼帝国逐渐取代那些庞然大物。49(即使是小一些的炮,也比同时期的中国炮大得多)守军及时修补城墙,用同样非常优秀的火炮击退冲锋的奥斯曼人。拜占庭的火炮“可以同时发射五至十颗子弹,每颗有核桃大小,穿透力极强。如果一颗子弹射中一个士兵,可以穿透他的盾牌、身体,还能射杀下一个人,甚至在这个人之后还能射中第三个,直到火药的力道用尽。所以每一发子弹可以打中两到三个人”。50但是进攻方人数实在是太多了。在最后一次进攻中,苏丹的大军猛攻几个缺口。奥斯曼人猛扑上来,抢夺、强奸、屠杀:“城里流淌着血,就像一场突然的暴雨过后水沟里的雨水一样。”51

君士坦丁堡这座古城的陷落是军事史上的大事,是火炮这种武器标志性的胜利。著名历史学家迈克·霍华德写道:“君士坦丁堡城墙被土耳其炮兵摧毁,标志了……西方历史中一个长阶段的结束。”52更近期的一位学者写道:“穆罕默德二世于1453年占领君士坦丁堡可能是火炮促成的第一件重大历史事件。”53这个观点可以上溯到启蒙时期的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他写过:“天雷滚滚的火炮指向的城墙和塔楼,只是为了抵抗不太中用的老古董炮而修建的。”54吉本又怎么看待土耳其人如此先进的事实呢?那是欧洲人自食其果:叛徒泄露了技术和理论,是“叛教者的背叛”。55

这个观点自然是有偏颇的。土耳其人并不落后。他们的军事能力达到了艺术的程度,可以与任何西欧国家比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56同样重要的是,技术优势摧毁了君士坦丁堡的说法也是夸大其词。首先,拜占庭人也拥有堪为艺术品的火炮。其次,经济和财政因素也不可小视。拜占庭人早就入不敷出。火炮工匠乌尔班才不是唯一感叹俸禄微薄、在墙外找到了更好工作的人。我要褒奖穆罕默德这个人,虽然他沉默寡言,但他是一个热爱征伐的英明统帅。时人甚至记载他“发明了各式各样的机械”。57比如有一次,他的炮手要瞄准敌人的舰船,却被城墙给阻挡了。据一位编年史家记录,穆罕默德提议建造“一种不同类型的炮,稍稍修改设计,就能把石弹飞行的高度提升不少,落下后正中敌舰船腹。他告诉他们,应该先瞄准,再根据数学计算平移它,然后开火”。58这种火炮表现骄人。拜占庭人不仅仅是超支了,他们更是被超越了。

毫无疑问,火炮改写了攻城的战术思想。古代城墙遭遇现代火炮,城墙完败。正如吉本所写:“在那个时代的一般战争中,优势转到了进攻者一边。好一段时间之后平衡才重新建立。”59不少历史学家赞同吉本,火炮改变了攻防平衡的看法成为军事史上的定论。最终,当欧洲人学会建筑新式堡垒之后,平衡再次重现,不过奇怪的是,这一切都并未在中国发生。

在中国这个火药的诞生地,火炮还是那么小,古老的城墙屹立不倒,直到20世纪,乃至21世纪才开始垮塌。当西方人造出重达数吨的火炮时,14、15世纪的中国火炮轻得太多太多:中国人眼里的大火炮也不到80公斤,大多数都只有20公斤,或者更轻。60正如我们所见,中国的文献记录得非常清楚,虽然大炮在攻城时已经无处不在,但它们并不是用来击打城墙的。相反,它们被用来打人,有时也用来攻击木制大门和塔楼。中国人不是造不出巨型炮,他们的冶金技术相当高超,而且在14世纪70年代他们也确实造出了大型炮。他们只是没有追求实用。61

为什么?一些历史学家提出,中国火炮不用于城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帝国:“自中国成为中央集权国家,火药武器就只用于舰只和守城中对付蛮族入侵。从这两个用途来看,火炮小巧、机动就讲得通了。”62但是我们也知道,中国军队也常常会遇到城墙,而且这片土地也不是自古以来始终保持统一的。

更可信的解释是文化。中国人在修筑城墙上比欧洲人花样多,他们修的也绝不是那种一击即溃的城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