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文王昌第四子、周公:确保西周初年政权安稳,天下太平

周文王昌第四子、周公:确保西周初年政权安稳,天下太平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1105),姬姓,名旦,是周文王昌第四子,周武王发胞弟。其时,商纣王帝辛一方面好酒淫乐,嬖于妇人;另一方面厚赋税,迫害贤良、残害百姓,以致“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据史书记载,孔子在梦中经常梦见周公,醒来后发现是南柯一梦,不由得流下感伤的泪水。周公一生辅佐了两代周王,确保了西周初年政权的安稳、天下太平。夏商之亡,无不与大开杀戒、滥用刑罚有关。

周文王昌第四子、周公:确保西周初年政权安稳,天下太平

周公(?—前1105),姬姓,名旦,是周文王昌第四子,周武王发胞弟。因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据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在文王之时,即“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其时,商纣王帝辛一方面好酒淫乐,嬖于妇人;另一方面厚赋税,迫害贤良、残害百姓,以致“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17]于是武王便告诸侯,以为“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18]。但武王考虑到殷商军事实力强大等诸多因素,常常忧思伐商之事,遂数次召见周公密谋其事。周公则提出了修德以维天命的思想,及修好诸侯的策略。[19]此后,武王东出校阅部队,周公为辅行。此次出征,武王自称“太子发”,并在中军安置文王的神主,表示以文王的名义征伐,并在孟津(今河南洛阳孟津区)与八百诸侯进行会盟与誓师。[20]周武王十一年(前1046),周与商之间爆发了著名的牧野之战,[21]随后商亡而周立。

周公作为西周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给后世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受到人们世世代代的怀念。汉代经学家伏生所撰《尚书大传》曰:“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孔子对周公非常推崇,把他作为自己的精神导师,并把“克己复礼”作为自己终身的追求。据史书记载,孔子在梦中经常梦见周公,醒来后发现是南柯一梦,不由得流下感伤的泪水。孔子被称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至圣”,但周公被奉为“元圣”。周公一生辅佐了两代周王,确保了西周初年政权的安稳、天下太平。同时他还完成了“制礼”和“作乐”两件大事。其中“礼”的性质就是法,是西周时期立法、执法和司法的指导思想;“乐”的性质就是道德,是指国家教化和管理百姓的重要手段,西周时期德法结合的治国思想就建立在“制礼作乐”的基础之上。(www.xing528.com)

周公的法律思想强调,“明德慎罚”“德法结合”,[22]这其中包含了崇尚德政和慎用刑罚两层含义。周公曰:“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23]周公认为周的统治应该以夏、商为借鉴。周公提出“德”的概念,并将“德”与“天命”相联系,有德者得天下,失德者失天下。周公认为周文王能建立周的基业,最终使“小邦”周取代了强大的“大邑”商,原因就在于“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畏民”[24]。同时,只有持之以恒地谨慎修德,才能保住“天命”。而“德”在法律上的表现则是“慎罚”,故而周公反复强调“明德慎罚”。在《尚书·康诰》中,周公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周公对“刑”可能导致的社会矛盾的激化,统治者失去民心,并由此失去天下有着清醒的认识。夏商之亡,无不与大开杀戒、滥用刑罚有关。所以周公强调“教”应是治理天下的主要手段,教而后罚。与“教”相比,周公认为“刑”或“罚”如果不能在恰当的范围内使用,往往会适得其反,使民积怨。因此,周公在主张“教”时,并不放弃“刑”,只是格外强调“慎刑”“慎罚”,将教与罚统一于“德”的基础上,力图做到用严谨的态度,准确适度的惩罚手段,将刑的负面作用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