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初关陇统治集团的治国方针分析

唐初关陇统治集团的治国方针分析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唐初“关陇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唐太宗李世民有着深刻的忧患意识,提出了“安人宁国”的治国思想。除了唐太宗的个人因素外,唐初统治阶层提出“安人宁国”的另一重要因素是维护“关陇统治集团”政治统治。在“关陇统治集团”诞生之初,便积极谋求统一的文化政策以稳固其统治。“关陇统治集团”直接塑造了唐初统治阶级的法学世界观。唐初统治者对吏治问题尤为重视。

唐初关陇统治集团的治国方针分析

“关陇统治集团”,亦称“关陇六镇集团”或“六镇胡汉关陇集团”。围绕着“关陇统治集团”这一概念,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的隋唐史研究理论。该理论是陈寅恪先生解析西魏北周隋唐历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见解。首见于其1940年完稿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随后又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得到完善。[1]该理论对后世学人影响深远,已成为隋唐史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该理论虽不乏批评者,但后世如杨志玖、布目潮沨、崔德瑞(Denis Twitchett)、汪篯、徐清廉等中外隋唐史研究者仍认同和接受“关陇统治集团”理论。[2]

所谓“关陇统治集团”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是指宇文泰为对抗高欢和萧梁,利用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笼络关陇地区胡汉势力而形成的政治集团。随后,隋唐继承了这一政治遗产并加以改造。陈寅恪先生指出:“有唐一代三百年间其统治阶级之变迁升降,即是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所鸠合集团之兴衰及其分化。盖宇文泰当日融冾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以创霸业;而隋唐继其遗产,又扩充之。其皇室及佐命功臣大都西魏以来此关中集团中人物,所谓八大柱国家即其代表也。当李唐初期此集团之力量尤未衰损,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几全出于同一之系统及阶级,故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而将相大臣与皇室亦为同类之人,其间更不容别说一统治阶级之存在也。”[3]“关陇统治集团”对唐初治国方针有着决定性影响。借助“关陇统治集团”理论分析唐代法律思想史可得出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安人宁国”是唐初“关陇统治集团”的治国总方针。作为唐初“关陇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唐太宗李世民有着深刻的忧患意识,提出了“安人宁国”的治国思想。他认为,民心向背是决定国家存亡的关键,做到“安人宁国”应兼顾两方面:一方面,要“先存百姓”,应使百姓“各有生业”。他积极实施了“省徭赋”“务积于人”等政策,主动减轻百姓的徭役和赋税。他说道:“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4]另一方面,统治者也要严于自律。唐太宗屡次论及君主应保障民生为先。他曾说道:“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5],“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6],“每临朝,欲发一言,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是以不多言”[7]。唐太宗本人严于律己,称得上是“安人之首”。

除了唐太宗的个人因素外,唐初统治阶层提出“安人宁国”的另一重要因素是维护“关陇统治集团”政治统治。在“关陇统治集团”诞生之初,便积极谋求统一的文化政策以稳固其统治。陈寅恪先生指出,此时“关陇统治集团”认识到“必应别有精神上独立有自成一系统之文化政策,其作用既能文饰辅助其物质即整军务农政策之进行,更可以维系其关陇辖境以内之胡汉诸族之人心,使其融合为一家。”[8]他又说道:“既阳傅周礼经典制度之文,阴适关陇胡汉现状之实而已。”[9]到了唐代,李渊在位时仍多依赖“关陇统治集团”贵族。唐太宗时期,为了强化文化上的认同感并维护统治,李世民开始逐步吸纳“山东集团”人才。例如,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其间任宰相者28人,除高祖旧臣6人外,其余22人中有11人均出自山东。[10]自“玄武门之变”起,关陇与山东两个政治集团开始站在唐太宗一边。因此,在贞观二十三年之间,这两个集团已成为其政治上的两大支柱。[11]唐代统治者认为“安人宁国”的治国方针有助于在文化上统合各政治集团。(www.xing528.com)

其二,“安人宁国”塑造了唐初的法学世界观。“关陇统治集团”直接塑造了唐初统治阶级的法学世界观。除李唐皇室外,立法者大多也来自“关陇统治集团”,例如,唐初主要修律者之一长孙无忌是“关陇统治集团”的领袖人物。长孙无忌,鲜卑人,原姓拓跋氏,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改为长孙氏。长孙无忌的高祖名冀归,北魏时曾是上党王,官至太傅,后随西魏入关。长孙氏便为关陇集团贵族。[12]贞观初年,长孙无忌与房玄龄一起,对《武德律》进行修改,于贞观十一年撰写成《贞观律》;永徽初年,他主持编撰完成《永徽留司格》《散颁格》,并与李勣、于志宁等一起编撰完成《永徽律》,后又与于志宁一起编撰完成了《唐律疏议》,并于永徽四年颁布。[13]可见,唐初“关陇统治集团”的治国方针直接影响了统治阶级的法学世界观。具体而言:(1)以民为本。[14]“安人宁国”思想是中国民本思想的一部分。有论者指出,唐代是我国民本思想发展平稳期。该时期民本思想已经融入唐王朝的政治实践。除了表现为经学化、官学化、权威化、标准化和制度化,更直接表现为政治论述。民本思想直接融入论政、议政、施政等日常政治话语。[15]唐太宗“安人宁国”思想正是该时期民本思想的典范。(2)约法省禁。唐初统治阶级也注重废除繁苛的法律、法令,做到约法省禁。李世民等人强调立法应宽平,应删繁就简,应去重从轻。(3)慎刑轻罚。例如,李世民强调实施死刑必须严格程序。他将死刑“三覆奏”改为“五覆奏”便是例证。(4)德主刑辅。李世民集团自觉地延续了前朝德主刑辅的法律政策。李世民说道:“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仁法御人者,虽救一时,败亡亦促。”[16](5)刑赏公平。李世民特别注重统一赏罚标准,不避亲疏贵贱,依法办事:“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足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17](6)依法治吏。唐初统治者对吏治问题尤为重视。李世民曾亲自掌管刺史官的选择和任命。李世民比其他统治者高明的地方在于,能将依法治吏与以民为本两个问题结合起来看,并积极主张严于治吏。他曾说:“深恶官人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外有犯脏者,皆遣执奏,隋其所犯,置以重法。”[18]

其三,“关陇统治集团”的衰败与酷吏的产生。武则天时期,“关陇统治集团”开始衰败,酷吏政治也随之兴起。该时期,统治者内部分化为武氏和李氏两大集团,权力斗争日趋白热化。[19]酷吏政治主要是武氏集团打压以李唐宗室为核心的“关陇统治集团”。据《新唐书·酷吏列传》记载:“武后乘高、中懦庸,盗攘天权,畏下异己,欲胁制群臣,椔翦宗支,故纵使上飞变,构大狱。时四方上变事者,皆给公乘,所在护送,至京师,禀于客馆,高者蒙封爵,下者被赉赐,以劝天下。于是索元礼、来俊臣之徒,揣后密旨,纷纷并兴,泽吻磨牙、噬绅缨若狗豚然,至叛脔臭达道路,冤血流离刀锯,忠鲠贵强之臣,朝不保昏。”近代学人对此也多有阐述,陈寅恪先生指出:“至于武曌,其氏族本不在西魏以来关陇集团之内,因欲消灭唐室之势力,遂开始施行破坏此传统集团之工作,如崇尚进士文词之科破格用人及渐毁府兵之制等皆是也。此关陇集团自西魏迄武曌历时既经一百五十年之久,自身本已逐渐衰腐,武氏更加以破坏,遂致分崩堕落不可救止。其后皇位虽复归李氏,至玄宗尤称李唐盛世,然其祖母开始破坏关陇集团之工事竟及其身而告完成矣。”[20]汪篯、吴宗国也指出:“武则天诛杀的范围虽比较宽泛,但主要的对象是关陇军事贵族。”[21]总之,武则天为了打击“关陇统治集团”使得“刑杀”成为其最主要的刑罚手段,酷吏便应运而生。正如《新唐书·酷吏列传》所说:“非吏敢酷,时诱之为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