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代中央司法体系及其角色分析

汉代中央司法体系及其角色分析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代的中央政府由皇帝及三公九卿构成。古人无所谓“司法”与“行政”“立法”的三权划分。套用今人的概念,天子的权力中自然也包括司法审判权。景帝时,申屠嘉仍为丞相,晁错违法穿墙,几乎为申屠嘉先斩后奏。太尉为三公之一,掌兵事。其中很多曹署涉及司法。

汉代中央司法体系及其角色分析

汉代的中央政府由皇帝及三公九卿构成。皇帝即天子,受命于天,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且权力无所不包。古人无所谓“司法”与“行政”“立法”的三权划分。套用今人的概念,天子的权力中自然也包括司法审判权。

(一)丞相

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置一丞相。有两长史,秩千石。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

东汉改丞相为司徒。《续汉书·百官志》:“司徒,公一人。本注曰:掌人民事。凡教民孝悌、逊顺、谦俭,养生送死之事,则议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省牲视濯,大丧则掌奉安梓宫。凡国有大疑大事,与太尉同。世祖即位,为大司徒,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西汉初期,丞相具有很大的权力,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对其他官员具有监督权,甚至对皇帝身边的宠臣也有先斩后奏的权力。如文帝时期,申屠嘉为丞相时,“太中大夫邓通方爱幸,赏赐累巨万。文帝常燕饮通家,其宠如是。是时,嘉入朝而通居上旁,有怠慢之礼。嘉奏事毕,因言曰:‘陛下幸爱群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上曰:‘君勿言,吾私之。’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通恐,入言上。上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嘉。嘉坐自如,弗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史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上度丞相已困通,使使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此吾弄臣,君释之。’邓通既至,为上泣曰:‘丞相几杀臣。’”[204]。

从引文可以看出,申屠嘉不顾文帝的“君勿言,吾私之”的婉言,竟然“为檄召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邓通亦不敢怠慢,又去文帝跟前求情,文帝只能说“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而不得不让邓通前往。申屠嘉对前来请罪的文帝宠臣邓通大加申斥,邓通只能叩首请饶命,最后文帝使持节召通才让邓通逃过一死。景帝时,申屠嘉仍为丞相,晁错违法穿墙,几乎为申屠嘉先斩后奏。

《申屠嘉传》:“嘉为丞相五岁,文帝崩,孝景即位。二年,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法令多所请变更,议以適罚侵削诸侯,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错为内史,门东出,不便,更穿一门,南出。南出者,太上皇庙堧垣也。嘉闻错穿宗庙垣,为奏请诛错。客有语错,错恐,夜入宫上谒,自归上。至朝,嘉请诛内史错。上曰:‘错所穿非真庙垣,乃外堧垣,故冗官居其中,且又我使为之,错无罪。’罢朝,嘉谓长史曰:‘吾悔不先斩错乃请之,为错所卖!’”

丞相司直,辅助丞相专事纠举百官之不法行为。《赵广汉传》:“司直萧望之劾奏:‘广汉摧辱大臣,欲以劫持奉公,逆节伤化,不道。’宣帝恶之。下广汉廷尉狱,又坐贼杀不辜,鞫狱故不以实,擅斥除骑士乏军兴数罪。天子可其奏。吏民守阙号泣者数万人,或言:‘臣生无益县官,愿代赵京兆死,使得牧养小民。’广汉竟坐要斩。”

太尉为三公之一,掌兵事。《汉书·百官公卿表》:“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宣帝地节三年置大司马,不冠将军,亦无印绶官属。成帝绥和元年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禄比丞相,去将军。哀帝建平二年复去大司马印绶、官属,冠将军如故。元寿二年复赐大司马印绶,置官属,去将军,位在司徒上。有长史,秩千石。”《朱博传》:“初,汉兴袭秦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至武帝罢太尉,始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非有印绶官属也。”因太尉掌兵,西汉和平年代常废此职,以丞相兼之。《续汉书·百官志》:“太尉,公一人。本注曰: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亚献;大丧则告谥南郊。凡国有大造大疑,则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国有过事,则与二公通谏争之。世祖即位,为大司马。建武二十七年,改为太尉。”

东汉太尉位在司徒之上,有属吏。《续汉书·百官志》:“掾史属二十四人。本注曰:《汉旧注》,东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属比二百石,故曰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或曰,汉初掾史辟,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则为百石属。其后皆自辟除,故通为百石云。西曹主府史署用。东曹主二千石长史迁除及军吏。户曹主民户、祠祀、农桑。奏曹主奏议事。辞曹主辞讼事。法曹主邮驿科程事。尉曹主卒徒转运事。贼曹主盗贼事。决曹主罪法事。兵曹主兵事。金曹主货币、盐、铁事。仓曹主仓谷事。黄阁主簿录省从事。”其中很多曹署涉及司法。

(二)御史大夫

《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置长史如中丞,官职如故。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长史。侍御史有绣衣直指,出讨奸猾,治大狱,武帝所制,不常置。”

司隶校尉,《汉书·百官公卿表》:“司隶校尉,周官,武帝征和四年初置。持节,从中都官徒千二百人,捕巫蛊,督大奸猾。后罢其兵。察三辅、三河、弘农。元帝初元四年去节。成帝元延四年省。绥和二年,哀帝复置,但为司隶,冠进贤冠,属大司空,比司直。”

绣衣直指使者,《汉书·百官公卿表》:“侍御史有绣衣直指,出讨奸猾,治大狱,武帝所制,不常置。”绣衣使者是侍御史的一种,非常之时的非常之举。“武帝末,郡国盗贼群起,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兴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205]武帝时“直指之使始出,衣绣杖斧,断斩于郡国,然后胜之”[206]。

(三)廷尉

《汉书·百官公卿表》:“廷尉,秦官,掌刑辟,有正、左右监,秩皆千石。景帝中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复为廷尉。宣帝地节三年初置左右平,秩皆六百石。哀帝元寿二年复为大理。王莽改曰作士。”《续汉书·百官志》:“廷尉,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平狱,奏当所应。凡郡国谳疑罪,皆处当以报。正、左监各一人。左平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平决诏狱。”(www.xing528.com)

廷尉为战国时期秦系最高司法官,汉代亦将廷尉作为最高司法官,一度复古曾改称“大理”。《张陈王周传》:“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

汉代廷尉系统的执法官戴专门“法冠”。《续汉书·舆服志》:“法冠,一曰柱后。高五寸,以img为展筩,铁柱卷,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监平也。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胡广说曰:‘《春秋左氏传》有南冠而絷者,则楚冠也。秦灭楚,以其君服赐执法近臣御史服之。’”

廷尉一般由精通法律者担任,如西汉的张释之、张汤、杜周等。东汉郭氏家族世传律学,因此,族中七人曾任廷尉,任廷尉正、监、平者更多。“郭氏自弘后,数世皆传法律,子孙至公者一人,廷尉七人,侯者三人,刺史、二千石、侍中、中郎将者二十余人,侍御史、正、监、平者甚众。”[207]

成帝时,朱博“本武吏,不更文法”,但后来升为廷尉,为了让属吏知道自己粗通法律以服其心,曾让廷尉正监等属官出法律难题考验自己。“博恐为官属所诬,视事,召见正监典法掾史,谓曰:‘廷尉本起于武吏,不通法律,幸有众贤,亦何忧!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史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持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意之。’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博皆召掾史,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九。官属咸服博之疏略,材过人也。每迁徙易官,所到辄出奇谲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

廷尉的职责有三项 :一是审理诏狱及其他皇帝交办的大要案,如《汉书·文帝纪》:“绛侯周勃有罪,逮诣廷尉诏狱。”二是具有立法职能。如景帝元年秋七月,诏曰:“吏受所监临,以饮食免,重;受财物,贱买贵卖,论轻。廷尉与丞相更议著令。”[208]再如武帝时张汤制订《越宫律》等。三是负责审理郡县奏报的疑难案件。如《景帝纪》:后元年春正月,诏曰:“狱,重事也。人有智愚,官有上下。狱疑者谳有司,有司所不能决,移廷尉。有令谳而后不当,谳者不为失。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廷尉属官有廷尉正、廷尉监、廷尉平、廷尉史等。

廷尉正,《景十三王传》:“天子遣大鸿胪、丞相长史、御史丞、廷尉正杂治巨鹿诏狱,奏请逮捕去后昭信。”《黄霸传》:“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后汉书·陈宠传》:陈宠之子陈忠“字伯始,永初中辟司徒府,三迁廷尉正,以才能有声称。”

廷尉正权位较高,当为廷尉的副职。《后汉书·何敞传》:“何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家于汝阴。六世祖比干,学《尚书》于朝错,武帝时为廷尉正,与张汤同时。汤持法深而比干务仁恕,数与汤争,虽不能尽得,然所济活者以千数。”

廷尉监,有时分为左监、右监,秩皆千石。《丙吉传》:“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治律令,为鲁狱史。积功劳,稍迁至廷尉右监。”《后汉书·陈宠传》:“建武初,钦子躬为廷尉左监,早卒。”廷尉监的职责似乎是逮捕诏狱嫌犯,淮南王谋反时,“廷尉以建辞连太子迁闻,上遣廷尉监与淮南中尉逮捕太子”[209]。《息夫躬传》:“上遣侍御史、廷尉监逮躬,系雒阳诏狱。”

廷尉平,又称“廷平”,宣帝时设立。宣帝曾下诏曰:“间者吏用法,巧文深,是朕之不德也。夫决狱不当,使有罪兴邪,不辜蒙戮,父子悲恨,朕甚伤之。今遣廷史与郡鞫狱,任轻禄薄,其为置廷平,秩六百石,员四人。其务平之,以称朕意。”[210]《马宫传》:“师丹荐宫行能高洁,迁廷尉平。”

廷尉史,简称“廷史”。廷史当是廷尉府人数较多,且承担主要事务的属吏,因此廷尉史多选用明习法律之士。《路温舒传》:“元凤中,廷尉光以治诏狱,请温舒署奏曹掾,守廷尉史。”《王温舒传》:“数为吏,以治狱至廷尉史。”《杜周传》:“杜周,南阳杜衍人也。义纵为南阳太守,以周为爪牙,荐之张汤,为廷尉史。”《元后传》:王禁“字稚君,少学法律长安,为廷尉史”。《于定国传》:“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史、郡决曹,补廷尉史。”《后汉书·周紆传》:“周纡字文通,下邳徐人也。为人刻削少恩,好韩非之术。少为廷尉史。”

武帝时,张汤为廷尉,廷尉史多选用经学之士。《张汤传》:“是时,上方乡文学,汤决大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平亭疑法。奏谳疑,必奏先为上分别其原,上所是,受而著谳法廷尉挈令,扬主之明。”

张汤选用文吏作为廷尉史是从选用兒宽开始。《兒宽传》:“时张汤为廷尉,廷尉府尽用文史法律之吏,而宽以儒生在其间,见谓不习事,不署曹,除为从史,之北地视畜数年。还至府,上畜簿,会廷尉时有疑奏,已再见却矣,掾史莫知所为。宽为言其意,掾史因使宽为奏。奏成,读之皆服,以白廷尉汤。汤大惊,召宽与语,乃奇其材,以为掾。上宽所作奏,即时得可。异日,汤见上。问曰:‘前奏非俗吏所及,谁为之者?’汤言兒宽。上曰:‘吾固闻之久矣。’汤由是乡学,以宽为奏谳掾,以古法义决疑狱,甚重之。

廷尉卒史。《兒宽传》:“以射策为掌故,功次,补廷尉文学卒史。”

《薛宣传》:“薛宣字赣君,东海郯人也。少为廷尉书佐、都船狱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