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思维方法
语文学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思维的基本方法,掌握这些方法是形成语文思维能力的基础。常见的语文思维方法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联想与想象等。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把整体在思维中分解成为不同的组成部分,进而分别考察研究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研究它们在整体中的地位和发展变化,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方法。对事物的分析可以是多方面的,既可以从结构、种类、特点来分析,也可以从性质和功能来分析。在具体的情境中,应根据事物的具体情况和需要,恰当地选择分析的角度。从思维的角度来看,可以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分析。这种思维方法能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首先,将整体分解成各部分;其次,分析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研究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部分发生相互作用的规律性。
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是把研究对象的不同部分重新结合为一个整体,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方法。从思维的角度来讲,综合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科学分析为基础。只有在弄清事物的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基础上,才能在整体上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律。第二,从局部到整体。此时的整体已不是原先对事物的一种笼统的认识,而是一种理清事物内部组成、相互关系和本质属性的整体。
分析与综合是一种常见的语文思维方法,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可分割。首先,分析是从整体到局部、从统一到分离的思维方法,综合与之相反;其次,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必须根据分析;最后,分析也离不开综合。认识过程总是沿着“分析—综合—分析”的轨迹不断前进和深入的。例如,在语文阅读和写作过程中,需要利用分析和综合来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的结构是指文章段落内部和段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通过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的过程。分析文章的结构时,要根据文章的线索与材料的安排,弄清文章的开头结尾,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过渡和照应等问题。由于文章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人们往往通过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来把握文章的思路。
2.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明确事物之间异同点的思维方法。其过程是先对观察对象进行分析,分析观察对象各方面的特征,再将观察对象按其特征进行对比,得出哪些方面具有相同点,哪些方面具有不同点,从而鉴别观察对象的异同。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找出表面上差异很大的事物之间的相同点,或表面上极为相似的事物之间的不同点。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比较可分为三类:一是类似比较,即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相同点;二是差异比较,即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不同点;三是系统比较,即全面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会通过对两首诗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以送别诗为例,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吟唱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体现了他对友人深挚的惜别之情。而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下了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体现了他豁达的一面,全诗意境旷达,哀而不伤,与王维诗中意境截然相反。
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对象的异同点,把事物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在中学语文学习中,大量的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因此,我们常常根据研究对象和学习目的,按照统一标准,将研究对象划分为某一类。语文学习中的分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必须制订统一的标准;二是要能反映事物的层次。
如在《看云识天气》一文中,作者根据云的形态特征及其变化将云分为两类:一类是轻盈、很薄并站得高的云,这种云一般不会带来雨雪天气,可以分为卷云、卷积云和高积云;另一类是低、厚、密的云,这种云常常会带来雨雪天气,它又可以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和积雨云。通过比较,使学生对云的分类有了清晰的认识。在学习说明文时,会经常使用比较和分类的思维方法。
3.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指通过思维把某一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从众多属性或特征中抽取出来的思维活动。通过抽象,可以使人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抽象的思维特点体现在:要根据研究对象和问题的特点,在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撇开问题中个别的、非本质的因素,抽取出主要的、本质的因素。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将事物一般的、共同的属性或特征结合起来,或者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推广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思维活动。两者是人们形成或掌握概念的前提。概括作为其他思维品质的基础,影响着思维活动的深度、广度和灵活度等各个方面。概括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概括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灵活的迁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通过概括的“缩减”形式,也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语文学习离不开概括能力,学生的概括能力越强,其知识系统越完善,知识迁移的能力就越强。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抽象与概括是一种重要的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方法。从中学语文课本中可以找到许多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材料:学习小说时,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对小说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为及环境等描写的具体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变化及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抽象与概括能力;学习杂文时,可以通过学生对文章表层语言的分析,进一步揭示其深层含义。另外,抽象与概括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文言文的思维方法。高中是学生积累文言常识的重要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总结概括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其用法和规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4.联想与想象
联想就是因某人或者某物而想起与之相关的相似联想,是由与某事物或现象相似的其他事物或现象中产生新设想的思维活动;接近联想是因事物之间彼此接近进而产生新设想的思维活动;对比联想是指对于性质或特点相反的事物产生新设想的思维活动;因果联想指对有因果关系的事物产生新设想的思维活动。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根据想象的目的性可把它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目的性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一种想象;有意想象是一种有目的性、自觉性和组织性的一种想象。
根据创造程度的不同,想象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www.xing528.com)
语文想象活动中的认知加工方式有:比拟(把无关的两个或以上的客观事物的属性或特征结合起来构成新形象的过程)、夸张(增大或缩小客观事物的正常属性或特征,并使之变形)、拟人(对客观事物赋予人的形象或特征,从而产生新形象的思维活动)。例如,《天上的街市》一课中,作者把街灯比作明星,又把明星比作街灯,最后再想象到天上的街市,用轻快流利的笔调尽情描绘天上街市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作者追求理想的美好情怀。
(二)语文思维品质
思维能力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思维品质反映了个体思维能力的强弱,是判断一个人的智力层次(即正常、超常或低下)的主要标志。语文思维品质是指人们在语文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并表现出来的,能直接影响工作效率的个体智力特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独创性五个方面。
1.深刻性
语文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反映了语文思维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体现了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它表现在学习者善于深入地、逻辑清晰地思考问题,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善于开展系统而全面的语文思维活动;善于在整体上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掌握语文知识。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全面地、准确地理解所读的内容,概括文章主旨,把握作者意图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善于深入思考,从中发现规律和本质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善于比较不同时代、不同文体、不同作者的作品的阅读规律的能力。在写作过程中,学习者要能够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文章立意要有深度,要能够抓住自己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中心,并用准确、简练、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
2.灵活性
语文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语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指思维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语文思维的灵活性是以深刻性为基础的。灵活性具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思维方向灵活。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问题,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正确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思维过程灵活。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分析与综合并灵活转换的能力。三是迁移能力强。学习者要对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能够有效地进行正迁移。四是思维结果灵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使用多种阅读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思考所读的内容,并得出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的阅读内容联系起来的能力;善于将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方法灵活地进行迁移的能力。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进行选材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采用灵活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的能力;培养学生可以用同一题材表达不同的观点、同一观点使用不同的题材的能力。
3.批判性
语文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学生对于自己思维过程的一种自我反省、自我调节和自我修正的智力品质。思维批判性具有五个主要特点:第一,分析性,即不断地分析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并反复验证所拟定的假设和方案;第二,策略性,即在头脑中形成解决问题相应的策略、方法、步骤或手段,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第三,全面性,即善于客观地分析正反两方面的依据,坚持正确的方案,及时修改错误的部分;第四,独立性,即善于独立思考问题,拥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第五,正确性,即通过缜密的思维活动,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使得结论具有正确性。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对阅读内容进行辩证的分析;要善于顾及作者本人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能够“知人论世”,对文章进行全面的评价;要善于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文章的风格特色。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和常用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学会自评作文,写作文小结;要求学生及时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并对不足之处进行专项训练。
4.敏捷性
语文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迅速程度,思维的速度和正确性是思维敏捷性两个重要的指标。中学生语文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所学内容,并在头脑中内化;在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时,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地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找出问题的关键,运用恰当的知识和方法,最终正确地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敏捷性是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速读、跳读、泛读等阅读方法;帮助学生迅速捕捉所读文章的主要观点,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主要材料。在写作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将观察到的材料变成写作素材;要培养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据要求写出不同文体的作文。
5.独创性
语文思维的独创性即思维的创造性,它表现为善于独立思考,善于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独创性品质有三个特点:一是独特性,学生要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二是新颖性,学生要乐于采用新的思维方法进行思考,这是独创性最重要的标志;三是发散性,学生要善于在广阔的领域内独立思考问题。例如,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现实水平,选择适当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在阅读中要善于联想、比较和鉴别,要有个人独特的见解,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要能够创造性运用各种阅读方法,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写作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形成新颖的观察事物的角度;选择新颖的写作题材;培养学生准确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并逐步形成个人写作风格。
需要指出的是,高中生语文思维品质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独创性,是完整的思维品质的组成因素,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其中,思维的深刻性是一切品质的基础。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具有交叉的关系,灵活性富有广度与顺应性,独创性则具有深度和新颖性,两者互相影响。思维的批判性是以深刻性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只有通过深刻的认识和周密的思考,才能对事物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调节;同时,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批判,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的敏捷性是其他的思维品质的具体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