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要促进个体的身心和谐发展,要使个体的发展过程获得精神上的价值和人生上的意义。也就是说,个体通过在语言上的学习和训练,文学上的熏陶和习染,不仅要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体验到各种深刻的人类情感,唤起自身的主体意识,从而追问人生的意义,探询人生的道路,形成独特的人生态度。我们把语文教育的这种功能称之为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
语文教育目标是整个基础教育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语文作为一种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综合性学科,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育除了要完成一般学科必须共同承担的智育任务之外,还要密切关注审美教育、人生观教育与人格教育,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追求。语文学科这种人文关怀的功能是标示其学科独特性的根本要素,也是语文教育目标的最高追求。我们把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的功能提到这么高的位置,一方面取决于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深刻洞察,另一方面又取决于对人的最终发展目标的深刻认识。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是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人格上的完善与独立,而所有为此目的所进行的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能力的获得及社会生活的实践等工具性行为都必须服从这一最高目的。要实现人作为发展手段的工具价值到作为发展目的的精神价值的飞跃,必须通过人文教育的洗礼。在现行基础教育体制中,语文教育只有自觉地承担起人文教育这一历史使命,把人文教育贯穿到整个语文教育过程中去,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的构建和人格的养成,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道路。
(一)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价值
人文精神不是徜徉流溢在语文教育本体之外的美丽动人的幻影,而是发自语文文本之中的人性之光。它飘忽不定、难以捉摸,是因为它只对那些敏感睿智、关注内心精神生活的心灵展现自己的魅力。它至刚至大、吐纳宇宙,是因为它超然于万物之上,寄身于纯真、至善、完美之境。
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从静态的文本分析来看,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是它的集中体现。
文学把人的精神不断地引向光明和崇高,是文学在维护着人类那脆弱的社会良知和道德心,也是文学在不断地拓展着感性人生的丰富性与多元性,捍卫着人类理性的尊严和纯洁。因此,语文教育一定要重视文学作品的人文教育价值,把语文教育从工具中心论中解救出来,还其人文教育的本来面目。
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从动态的教学过程来看,其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的民主性、文本解读的多元性、写作训练的生活化上。只有以民主化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学的前提,才能充分激发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张力,从而对文本展开开放性、多元化、个性化的阐释,释放出文学作品中深层的人性力量,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启迪思想上的解悟。
(二)语文教育目标的人文追求
语文教育成为人文精神之载体。因此,人文关怀理应成为语文教育之鹄的。语文教育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按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来看,它由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美育目标三部分构成,而这三个目标之内又有更细致的分目标。人文关怀同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这是我们应该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人文关怀作为语文教育的最高目标,它不等同于技术操作层面的教学要求,而是着眼于语文教育根本性的价值导向。也就是说,人文关怀与现行的语文教育目标体系不属于同一层面的问题。人文关怀植根于语文教育本体论,现行的语文教育目标体系立足于语文教育方法论,前者制约语文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后者决定语文教育实践的进程与开展。因此,人文关怀不可能以技术化、操作化的方式单独地起作用,它只能以精神导引的方式进入语文教育目标体系,通过影响语文教育目标系统的内在调节与协作间接地发挥作用。
坚持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那么,语文教育的德育目标除了重视传统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品质等发展目标之外,还要关注人的主体性发展、人格的完善、精神生活的和谐。在智育目标上,除了重视传统的知识、能力、智力发展之外,还要注意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情感陶冶与生命体验。在美育目标上,除了重视传统的审美知识、审美能力的发展目标之外,还要尊重个体的审美经验、审美感受,激励个体的审美想象、审美创造及倡导对人生的审美观照、对人格的审美塑造。也就是说,人文关怀是一切语文教育手段与工具的灵魂,人的精神发展是所有操作性目标的最终归宿。
语文教育人文关怀目标不是空洞的口号,它既具有悠久的精神价值传统,又具有生动具体的时代内涵。作为一种优良的文化传统,它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人类文明;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思想,它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时代呼声。吴宓提出的文学教育八个方面的作用,可以作为传统语文教育人文关怀目标的历史性总结: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情、洞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面对21世纪风起云涌的社会变化,人文精神的时代风貌也将经历时代性的变化。
英格尔斯提出现代人应具备的14个特征,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现代人具有开放性,乐于接受新事物。他们准备和乐于接受他们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准备接受社会的创新和变化。他们思路开阔,头脑开放,尊重并考虑各方面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第二,现代人具有自主性、进取性和创造性。他们注重现在和未来,守时惜时。他们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求效率。他们尊重事实和验证,注意科学实验,认真探索未知领域,不固执己见。第三,现代人对社会有责任感,能正确对待别人和自己。他们能相互理解,能自尊并尊重他人。他们有可依赖性和信任感,不相信命运不可改变,而认为依靠社会力量能使人生活得更好。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应着眼于新世纪创业者人文素养的培植。我们把新时代的人文精神的内涵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人格健康、高创造力、主体意识、求实求真、乐于竞争与善于合作、个性和谐、乐观开放、热爱生活。这八个方面是新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未来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标准。以此为基础,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社会、体悟人生。帮助他们形成乐观开放、乐于竞争与合作的人生态度。
(2)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汲取现代文化精髓,奠定文化底蕴。
(3)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悟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www.xing528.com)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三)人文意蕴的开掘
语文教育中人文价值目标的最终实现取决于语文教育实践的正确走向。从语文教育过程的展开来看,选择文质兼美的教材,加强语文教学过程的审美性,立足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与表达,是开掘语文教育人文价值的有效途径。是否符合文质兼美的标准,是制约语文教育人文关怀目标实现与否的关键因素。选文是否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广阔的文学视野、浓郁的人文情怀,直接决定着语文教育人文性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文质兼美的选文作为人文精神最好的寄寓之所,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本源性决定作用。
我们认为,文质兼美应包含以下几层基本含义。
1.文道兼美,一多并举
我们不仅要求选文的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做到有机统一,而且还要求选文在思想内容上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人文意蕴和审美价值,在语言表达上生动准确、隽永晓畅、富有个性。这样的文道观对于语文教材的选文标准才具有真正的实际意义。
文道兼美的选文标准,并不意味着把文道关系限定在狭窄的伦理道德和正统文论的域界,而是应该一多并举。从“道”的标准来讲,“一”指的是教材选文应体现人类所崇尚的以真善美为代表的终极精神价值;“多”指的是选文要体现人类思想文化的丰富性、多元性、开放性。我们应以一种博大的文化胸襟和高远的发展眼光来看待文章的思想文化内涵。在选文中,既要有传统的伦理教化内容,还要有体现人类普遍的精神价值追求的内容;既要有以明道为旨归的皇皇巨著,还要有抒发个人性灵的小品佳作。从“文”的标准来看,“一”指的是选文的语言表达,必须规范、准确,具有代表性、示范性,思想内涵必须源于生活、积极向上;“多”则是强调语言艺术特色的多样化、个性化和风格化,文化内容的开放化、立体化、层次化。唯其文思泉涌、灿烂其华,方能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行而广远,也只有放眼宇宙,博采万物之精华,才能广开眼界、启人心智、有益身心。
2.内外兼顾,和谐统一
教材选文,作为语言学习与文化陶冶的范本,应具有内外两个方面的价值,或曰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即精神陶冶价值和语言教育价值。只有做到这两种价值的有机统一,才能体现文质兼美的全面要求。选文的语言教育价值体现在对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能力的培养上,而精神陶冶价值则立足于学生的精神发展、人格完善上,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因为,从文章本身的统一性来看,语言因素与思想因素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没有思想的语言表达没有实际意义,脱离了语言轨道人的思想同样难以表达。从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综合性、复杂性来看,学生的语言发展同学生的思维发展、思想成熟、精神成长有内在统一性。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谐共存、共同发展。脱离思想教育、精神陶冶的语言训练会使语文教育变得枯燥乏味、机械生硬;而脱离语言训练的思想教育同样会把语文教育变成迂阔的道德说教、理论灌输。因此,选文的这两种价值标准不可偏颇,应当兼顾。
3.兼顾选文内外价值的和谐统一
除了独具慧眼外,还要具备科学的编辑加工能力。选文的编排、教材体例的选择、语文知识的穿插、课后作业的设计等环节,都应该体现选文内外教育价值的统一。既要避兔唯知识智能训练为中心,也要防止唯主题思想分析推理至上。教材的编辑加工向来不被重视,只被看作是一种技术性工作。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它是展开语文教育价值、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它需要以正确的教育观、心理观为指导,以语文教育的内在规律、师生相互作用的互动模式作为依据,并要对语文知识掌握、能力发展与精神发展的内在统一关系有深刻的洞察与理解。它既需要有哲学的眼光,又需要有科学的程序,还需要有艺术的手法。从选文到编排,从封面到插图,从设计到印刷,所有步骤都关系到教材的质量和生命。因此,文质兼美不只是一种对文本的内在要求,还是一种指导具体编辑工作的根本原则。
4.开放思维,审美观照
人文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又可以理解为人类对真善美孜孜不倦的价值追求。因为真善美代表了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这种追求不仅仅包括对知识形态的科学、道德、美学领域的探索,它还指向人类在获取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所孕育滋生出来的科学精神、道德意识和审美体验。其中,审美体验不仅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意蕴,而且还是科学精神与道德意识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美存在于自然之中,而科学的发现,不仅指向知识,还要关注审美体验。在道德与审美的关系上,审美同样是道德境界的需求。古人强调“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其用意也在于此。只有把抽象的道德规范和理念渗透到由文学语言所塑造的美好的道德理想人格形象中,才能使个体获得道德实践的驱动力。审美是沟通知识和德行的津梁,是培植人文精神的必由之路。语文教育要走向人文关怀,就必须通过开掘隐含在文本中的真善美精神价值以唤醒激励学生的求知、向善、爱美之心,通过审美教育塑造他们的人文精神。
5.语文教育的审美观照,尤以阅读教学为重
语文阅读活动中的审美教育是美学在阅读活动中的具体应用。它的任务和作用是按照美的规律,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阅读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培养学生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健美的心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开放的语文阅读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品质,把握辨真伪、识善恶、分美丑的正确的审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语文阅读活动与审美教育有着难解难分、血脉相承的特别关系。加强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语文阅读质量,深化语文阅读效果。语文教材编选的课文,大都是依照美的法则创造出来的“文质兼美”的典范佳作,是集中反映社会、艺术、科学、语言等客观美的结晶。文章精美的语言,展示出崇高的美的艺术境界,而好的艺术境界本身,又丰富并加强了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在阅读活动中,一方面可以抓住精彩传神的关键性字词语句,把学生引进它所展示的优美境界,使他们在美的艺术享受中受到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抓住令人心灵颤动的意象、情境和形象,引导学生反转过来深入体味、领悟文章中高超的语言艺术技巧,提高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文章的美学意境,创设审美情境,善于敏锐地发掘文章中的美点,揭示深蕴其中的审美情趣;要善于借助审美意象,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审美议题,以诱发学生的审美体验;还要确定审美目标,指导学生展开审美鉴赏活动。调动各种手段,把学生引入美的艺术境界,诱发学生联想探求,观察体验,既对学生进行了审美教育,又把审美教育和语文阅读活动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提高了阅读效果和质量。在这种活动中,教师要从各种不同的审美角度、不同的审美层面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和理解。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又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从表层性的体味感知到深层性的领悟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