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社会早期,对家庭中的女性,强调的美德为“三从四德”。“三从”为: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为: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规定良家妇女应谨守品德,懂得言语分寸,端庄稳重,学习治家之道。
虽然我们对于“新女性”(有经济能力、自信、理性以及有企图心的女性)图像的描绘已经行之有年,但是目前在家庭中,女性仍然受到传统价值的影响,在性别角色扮演上常有冲突与挣扎。
一个人可能兼具男性与女性特质
现今社会,男女进入婚姻之后,大多是妇女配合先生的生活方式,做较大程度的调整与改变。社会赋予男性较大的权力去决定有关家庭的事务,即使实际执行者主要为女性。
以台湾为例,职业妇女的比例已经超过四成,但近八成的家务责任依然落在女性身上。如果家中有需要照顾的幼童与老人,主要照顾者大多是女性。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就业率与生育率的趋势刚好相反,除了经济因素、怕养不起小孩之外,担心怀孕与育儿影响事业,也是重要原因。
在台湾,婚后会有四分之一的女性辞掉工作,但是等到孩子大一点,复职率在五成左右。因为孩子长大了,开销也大,本来为了生养儿女从职业妇女变成家庭主妇,后来为了负担家庭生计又得重新当上班族,角色变来变去,实在不容易。
台湾职业妇女的典型生活是,上班八个小时以上,下班后花五个小时照顾幼童与老人,然后处理家务一到两个小时。难怪常有妈妈喊睡不够,体力与心力都濒临透支。
对我来说,男性也可以喜欢女装,女装设计师也可以是男性,可以有对女性穿搭感兴趣的男造型师,也可以有对女装潮流感兴趣的男性文字工作者。但我认识一些家长,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太奇怪”,所以禁止孩子上韩版女装的网站,我鼓励家长欣赏孩子的兴趣,并期待家长能让孩子的压力借此找到释放的出口,家长以“现在他只需要好好读书,会有什么压力”来回应。
一个人可能兼具男性与女性特质,不只是参考自己的生理性别,也要参考自己面对什么样的挑战。以单亲爸爸来说,近年来比例超过四成,尽管育儿一般被视为女性的工作,但单亲爸爸也该学习跟孩子们维持良好的关系以及适当向外求助。
男性也可能从小对家务事有兴趣,然而,可能因为被过度宠爱,或者由于父母希望孩子专心念书,或者由于父母本身对性别的偏见,所以被“剥夺”了学习做家事的权利,养成家事都该由女性来做的观念。近年来受到关注的“妈宝男”问题,即与家长的此种心态有关。男性不做家事,其实会影响婚姻。
根据研究调查,只要男性表达参与家务的意愿,展现出对女性持家的体谅与尊重,便可以提升女性的家庭满意度。套用某位老妈对老爸说的话,“就算你只出一张‘嘴’,说你要帮忙做(也不见得真的要做),我做到死也甘愿”。(www.xing528.com)
家人的支持,有利于帮助孩子接纳自己,完成自我认同
男性在面对霸凌事件的时候,相较于女性,似乎比较容易被鼓励“以牙还牙”。学习自我保护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孩子以动手来反击,通常会增加处理霸凌的难度。一般的处理方式是,如果两人都动手,那两人都要被处罚,容易让本来被欺负的孩子更加不平。
我记得有一位爸爸说,“我赞成让他打回去!因为打回去之后,下次别人就不敢动手”。
孩子是家长的,我在说完我的想法后,我也没办法干涉家长的教养权。对人际关系不好的孩子,如果他面对的霸凌者是成群结党的,动手反击反而会招致更严重的后果。
在台湾的统计中,男性为施暴者的比例一向多于女性。在情节较为严重的家暴案例中,男性施暴者为女性的三倍。
曾经有位妈妈分享说,爸爸生气时就会动手,只要大女儿不乖,爸爸动辄几个巴掌。爸爸的说法是:“不趁她还小,就把她压到底,将来长大该怎么办?”因为这位妈妈本身也是被打骂的对象,所以即使内心相当困扰,也不敢多说什么。
一个较为敏感,或者结交较多女性朋友的男孩,容易被取笑为“娘娘腔”,甚至是“同性恋”。一个喜欢运动,常中性打扮,讲起话来凶巴巴的女孩子,可能被说成“男人婆”或“女汉子”。我会建议为了让孩子在学校承受较小的情绪压力,可以提升孩子的自觉性,让孩子知道他的言语与行为所造成的结果,让孩子自行决定是否该调整。
但是回到家之后,家人思想上的弹性与宽容非常重要。因为有家人的支持,孩子才容易面对这些社会的刻板印象与压力,一点一滴地接纳自己,完成自我认同。
一个人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为什么不能用自己最舒服的姿态,为社会做贡献,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