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纪越大,越觉得我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很大,这是年轻时候很少有的感觉。我最近在跟孩子玩闹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笑声与神态就跟我爸爸在我小时候的样子一样。
我当然没有刻意模仿,可是印象很深刻。我爸爸玩起来很疯,有时候力道拿捏上会有失分寸,他也有点好强,喜欢展现他的男子气概,这常常造成玩到最后会有一点点不愉快的状况。我很早很早就希望,等到我自己为人父母的时候,在这些方面有改善。
这样的想法,这样的场景,我已经遗忘很久,至少,我没有意识到。可是最近发现自己神似爸爸的时候,一串记忆被提了起来。而且,我很欣慰,我实现了我当初的期待。
我跟孩子互动的时候,会注意出手力道,既让孩子开心过瘾,又不至于让孩子受伤疼痛。我也表现出我认为爸爸该有的刚强,我希望让孩子有被保护的感觉。孩子跟我比赛的时候,我常有意地让孩子有较多机会获胜,但又让孩子隐隐然感觉爸爸其实不弱,你可以放心在爸爸怀抱里表现软弱。
我很高兴,我的工作让我在心思上琢磨得更细致。但我也很惊讶,原来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么深远,即便我早就从教科书上读过。
一个家庭,不只是所有成员的组合,它是一个新的单位。比如,一个孩子诞生在一个已经有一个幼童的小家庭里,这并不能简单认为只是增加了一个新成员而已。
因为,手足竞争的问题就会开始出现,妈妈的疲累可能增加,爸爸为了贴补家用,更努力地赚钱,但没有照顾到妈妈的心情。妈妈不开心,孩子更焦躁。因为一个新成员,整个家庭气氛就开始改变了。
家规需要随着不同的变化做调整
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家庭的气氛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即使是出生在同一个原生家庭的兄弟姐妹,也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展现出不同的个性。家里有第一个孩子的时候,三代同堂,但是等到有第二个孩子的时候,父母带着孩子已经搬进了新房子,少了祖父母的帮忙,加上房贷压力,父母压力更重。
家庭成员的互动,以“家规”来规范。家规牵涉每个成员在家庭中的权利与义务,最后慢慢形成重复性的行为模式。即使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行为选项,但我们还是会采取习惯性的互动方式。
有些习惯性的互动方式,其实已经造成家庭成员的痛苦,可是还是十年如一日地反复践行。有些家庭议题绝不讨论,至少不公开讨论某些问题,例如:弟弟的自闭症、爸爸常会有一段时间突然不在家……不讨论,问题就解决不了。(www.xing528.com)
在有些家庭,一点点冲突都不能发生,例如“家人之间就是要互相包容,会引起家人不愉快的话就别说出口”。而在有些家庭,则不鼓励家人跟外界有太多的互动,例如“只有家人会对你好,其他人都不要太相信”,“家丑不可外扬,只要说一点点,就可能会伤害到家庭”。
有些家规我们都清楚,也讲得出来,例如“大人讲话的时候,小孩不能插嘴”。但是很多家规是没有被讲出来的,“其实爸爸妈妈根本没那么在意我们小孩的想法,只要听话、成绩好、没犯什么错,就是好孩子”。
家规需要随着变化做调整,讨论的过程很重要,家庭会议该进行就得进行。
例如,有个家庭,因为经济困窘,孩子又生得多,所以厉行节约,而其中一个节约的方法,就是家里尽量不开灯。结果,家里除了妈妈之外,所有孩子都近视了。家规没有及时调整,反而因小失大。
另外一个例子,是我认识的一个家庭,家长很不喜欢孩子表达负面情绪,孩子一讲,父母就制止,教导孩子多看事物的光明面。我个人的感觉是,看光明面固然很好,但是不能过于极端,父母实际上是不想听孩子的牢骚与苦恼。只注意事物的光明面,常会掩盖真实存在的问题。
等到积累的问题爆开,前面没处理的部分会来算总账,届时父母又怪孩子,怎么没把事情告诉父母。如果父母不去注意已经存在的负面情绪,不去讨论已经存在的不愉快,怎么能让孩子说出在学校的困惑与难过?孩子说也被责怪,不说也被责怪,孩子的情绪怎么能稳定?孩子的情绪不稳定,父母的心怎么能平静?
每个人,一辈子追求的,可能就是被无条件地接纳。然而,家庭资源有限,个人常要根据家庭的现实做出妥协,甚至扭曲自己,因此会持续受伤,然后一路带着伤痛长大。
一个人在目前生活中感到有所缺憾,回到原生家庭中去找答案,是一种探索心灵的方式。但是,如果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父母身上,自己是暂时轻松了一点,好像也可以少负一点责任。可是,越寻找问题越多,如果不自省,不以自己身为成年人的力量,去改善目前的困境,那反而会让自己越来越不快乐。
我知道我的父母在很多地方有他们的局限,但是我自己当爸爸一样有不足的地方。我选择正面面对我自己的人生,看清楚自己的不成熟,我一直努力着。
我也选择理解、谅解、和解,让我父母自由,或许更准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