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解技巧:自我和他人关系修复的实践练习

和解技巧:自我和他人关系修复的实践练习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怎样在糟糕的事件发生后,还能跟自己和好,启动自我修复过程,重新帮自己找回真正的平静?我们可以试着帮助自己,也帮助他人,去觉察与探索这些“例外时刻”。良好的沟通,对我们的人际关系与情绪的稳定有帮助。我们也要时时提醒自己,当外在事件对我们造成了比较强烈的影响时,我们常能从其中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各种考验,会让我们的过去与现在联结,进而影响我们,但我们可以通过反省、通过修正,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有弹性。

生活中的琐事繁多,外在的事物纷扰,常常能轻易地激起我们的情绪,让我们觉得沮丧或不舒服。

一般而言,我们渴望心情的宁静时刻,但,当负面情绪来临时,该怎样让自己松绑?怎样在糟糕的事件发生后,还能跟自己和好,启动自我修复过程,重新帮自己找回真正的平静?

我们常会过度地将焦点放在负面情绪上,很难逃脱,更遑论思考解决的策略;将困境放大检视的人,常常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我们过度关注它或是想象它,自怨自艾,认为事情已经没有转圜的余地了,认为自己只会越来越糟,没有人会比自己更惨……

当有了这样的想法时,请试着想想是否有问题不存在的可能,或是情况没那么严重?这就是所谓的“例外”。譬如,我们本来以为会发生一些无可挽回或是糟糕的事情,但最终这都是我们的想象,那些事并没有发生或根本没那么严重。

我们可以试着帮助自己,也帮助他人,去觉察与探索这些“例外时刻”。我们可以这样问问自己:

有没有什么时候,夫妻相处时,气氛是不错的,心情也很愉悦?

有没有什么时候,平常只要一靠近就斗嘴的姐弟,也能和乐地一起玩?

在“例外”中,试着找出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力量及资源,还有久违的平静感觉。然后,我们可以问问对方或自己,当时是怎么做到的?强化这些正面的经验及感受,可以帮助我们下次面对类似困境时,跳出惯性的负面思考模式。

有时候,不是困境消失了,而是由于我们心态的转换,能够接受它或是重新看待困扰我们的事件,一如认知疗法背后的哲学:“困扰我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对于困境引起的负面情绪或思考,除了可以使用“例外”的技巧帮助自己外,我们还可以在与人互动时,改善沟通的模式,帮助彼此做有效沟通,进而减少因沟通不畅引起的负面情绪波动。“我讯息”就是这样一个不错的沟通方式,它的沟通公式是:

“当你很晚回来的时候”(描述事件)(www.xing528.com)

“我很担心你是不是出事了。”(表达情绪并对事件做解读)

“我希望你下次确定要晚回来的时候,能打个电话或发个短信让我知道。”(用客气的方式表达我们的要求)

“这样下次如果你又晚回来,而且没吃饭,我才能先帮你准备!”(让对方知道,照着我们的要求做,对他有什么好处,增加对方执行要求的动力)

“我讯息”的重点,在于沟通时要同时讲出“心情”与“事情”。有时候抱怨的内容只是心情的宣泄及指责,就算是在讨论事情,也会变成在翻旧账,以至于到后来沟通的主题都失焦了,也无益于解决问题。

如果希望沟通有效果,话语中就要尽可能减少责怪。因为责怪常容易引起对方的自我防卫,连带也降低了沟通的效率;而沟通时如能以“我”为主语表达心情,可以避免我们习惯性地责怪对方。

此外,在沟通时也要让对方知道,我们的要求对他有什么好处,一味地要求对方,通常效果不大。但如果对方知道照着我们的要求做,会带来一些益处,通常会比较愿意听一听,要求被执行的概率也会比较高。

良好的沟通,对我们的人际关系与情绪的稳定有帮助。我们也要时时提醒自己,当外在事件对我们造成了比较强烈的影响时,我们常能从其中找到自己。也就是说,如果一件事会让我们有情绪,通常是因为我们在这件事当中看到模糊的自己。

如果过去的“未竟事务”一直未解决,而现在的新事件,就会把我们过去未完成的情绪带到当下。因而,我们感觉到这件事跟自己有关,就容易引起情绪,这情绪,可能不只是因为当下事件,更有可能是新仇旧恨一并涌上来所致。

正因为人是如此容易受到情绪的捆绑,所以,我们更需要通过古人说的“修身养性”,来帮助自己解开那些不管是从原生家庭带来的,还是后天养成的,又或是被环境影响而来的禁锢。

生活中的各种考验,会让我们的过去与现在联结,进而影响我们,但我们可以通过反省、通过修正,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有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