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皮影戏表演团体和市场表演深度解析

皮影戏表演团体和市场表演深度解析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皮影戏的生态环境是维系演出活动存在、促进演员技艺提高、延续其传承的基本条件。从皮影戏班社与演出市场的情况来看,全国皮影戏班的数量正逐渐减少,如20世纪50年代,湖南有皮影戏班1500多个、河北有皮影戏班900多个,现今湖南有200多个、河北只有80多个。所以说,历代相传的、老艺人口传心授的影戏表演技艺,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演出技艺,在专业皮影戏剧团依然面临着濒危状态。

皮影戏的生态环境是维系演出活动存在、促进演员技艺提高、延续其传承的基本条件。假如没有皮影戏的演出环境,演员就没地方演戏,观众也没地方看戏,那么皮影戏就不会再有生存的空间了。

从皮影戏班社与演出市场的情况来看,全国皮影戏班的数量正逐渐减少,如20世纪50年代,湖南有皮影戏班1500多个、河北有皮影戏班900多个,现今湖南有200多个、河北只有80多个。其他各地情况大体相似,皮影文化遗产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境地。

我国省、市、县级的专业皮影剧团很少,无论是文化体制改革前属于国营性质的皮影剧团,还是体制改革以后的皮影专业团体都是寥寥无几。比较著名的有: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皮影剧团、河北省唐山市皮影剧团、北京皮影剧团、上海木偶剧团、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广东陆丰县皮影剧团、成都市木偶皮影艺术剧院等。

这些剧团由于体制原因,演员比较固定,并可以从当地戏校补充年轻的演员力量,能够不断创造、排演新的剧目,也有机会到国外演出。因此,从他们那里看皮影戏的状况也自然不是濒危状态,而依然是很景气的艺术。这些专业剧团在城市里演出的剧目,大多是经过改编的神话剧、寓言剧等。专业剧团的演员虽然是由戏校培养的,其演唱也是严格按照曲谱反复排练的,但年轻演员在演出传统连本影戏时,也会感觉力不从心。他们没有传统老艺人那种临时拿起“影卷”就可以照本宣科的能力,没有那种不经过排练、不看曲谱就可以张嘴唱新词的能力,操纵表演也没有临场发挥和统筹掌握演出进度的能力。所以说,历代相传的、老艺人口传心授的影戏表演技艺,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演出技艺,在专业皮影戏剧团依然面临着濒危状态。

民营皮影剧团也有的活跃在大中城市里,主要在旅游区、民俗馆、幼儿园等处进行小节目表演,还有的配合展览、节庆、游览等文化活动而在博物馆、展览会演出影戏。观众多是流动的,演员只是循环演出影戏的某个片段,而且主要是以热闹的武打戏演上几分钟。主办方大都希望剧团精简演员人数,只要能够象征性地演出就可以了,演员们的收入都不会很高。因此,这样的皮影戏演出也只能勉强维持剧团的生存。

而大多数民营剧团则是在县、乡,是由个人承包的皮影剧团。他们多流散在偏远地区,只是在农闲时或遇红白喜事才能维持演出。这些皮影剧团最多的每年演出300多场,有的每年只能演出数十场;演出时间每场一般约三个小时,其收费额度约数百元不等。

民间皮影戏团的情况也有很大的差异:生存比较好的是湖北云梦、天门等地的茶社影戏。茶社是城镇老年人打牌、喝茶、看影戏的综合活动场所,而且收费低廉,所以尚能够坚持常年演出。南京皮影主要在“秦淮人家”餐馆里演出。湖南、安徽、河南的许多影戏班社主要是在民俗祭祀活动中演出,这些地方的影戏常常是面对着寺庙、神仙牌位或者是坟头演出,时常没有一个观众。民间皮影剧团一般以演出传统“大卷”为主,这与农村观众喜欢看连续剧情、喜欢听大段唱腔的习俗有关。民间皮影艺人没有经济力量去进行新创造,甚至也没有能力去改变传统的演唱方法,多数艺人只能是延续陈旧的艺术传统而维持生存。

目前,依然能够从事演出活动的代表性皮影戏院团与班社如下:

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

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建于1956年,现下设有木偶演出团、皮影演出团。皮影戏尤以童话戏和寓言剧独树一帜,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喜爱。众多获奖剧目蜚声国内外。在国际交往中,该院曾多次接待国外政府首脑和知名人士;多次代表国家出访亚洲、欧洲、美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次获国际、国内大赛的最高奖项。

河北省唐山市皮影剧团

唐山市皮影剧团成立于1943年,具有雄厚的艺术实力。我国领导人和许多国家首脑使节都曾观看过该剧团的演出,并给予很高的评价。自1982年以来,该剧团先后到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奥地利、瑞典、希腊、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巡回演出,剧团所到之处都受到各国观众的高度赞誉,他们称唐山皮影是“魔术般闪电式的艺术”和“世界皮影之最”。

黑龙江省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皮影剧团

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始建于1951年,是拥有儿童剧、木偶剧、皮影剧等多剧种的综合性国家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皮影剧团多次赴日本、法国、韩国、新加坡演出,并曾派出专家赴德国和中国台湾等地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

1959年演出的黑龙江皮影《秃尾巴老李》

河北唐山皮影剧团演出

上海木偶剧团演出皮影戏《羚羊飞渡》

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表演皮影戏

北京皮影剧团

北京皮影剧团,是1958年组建的北京地区唯一的专业皮影表演团体。剧团成立后,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董必武、彭真、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观看过这个剧团的演出。近年来剧团曾出访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日本、美国、西班牙,与国外的一些机构和友好人士开展交流和讲学等活动,培训了一些国外的皮影表演演员,并为国内外的一些博物馆、民族学博物院制作了大批的皮影人物作为馆藏。

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

中国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成立于1953年,剧院下设木偶团、皮影团、小喇叭演出队和木偶皮影制作部。40多年来,该院制作演出了上百部大、中型剧目,最负盛名的剧目有木偶剧《孙悟空三调芭蕉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哪吒闹海》、《鹏程万里》、《凤凰岛战斗》、《草原小猎人》、《日月传奇》、《红马甲》,以及优秀传统代表剧目《斩李广》、《斩黄袍》、《打镇台》等;皮影剧有《秃尾巴老李》、《武松打虎》、《闹社火》、《女娲补天》、《老鼠偷油》、《鸡冠花红》等;儿童剧有《马虎的小画家》、《小足球回来了》、《我爱大熊猫》、《山乡货郎》等。其中许多剧目参加过全国、全省的艺术节调演、汇演并获得多次奖项的殊荣。

成都市木偶皮影艺术剧院

成都市木偶皮影艺术剧院(原成都市木偶剧团)是中国十大木偶皮影艺术剧院之一,也是西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国有木偶皮影艺术表演团体。剧院在继承“川派”木偶皮影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地方戏曲、民间歌舞等姊妹艺术的表演技法,广采南北各派木偶皮影艺术之精华为己所用,从而形成了华丽、优美、细腻、古朴的艺术风格,以其演艺精湛、剧目丰富、阵容整齐、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

山西省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团

山西省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团组建于1954年,是山西省唯一的皮影木偶艺术专业表演团体。现有演职人员26名。2001年该团在全国率先采用室外真景实地的拍摄手法和卡通木偶造型,自筹资金独立投资拍摄了儿童木偶系列剧《逗逗猴》,首期四集样片荣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02年6月该团参加了“世界杯”足球赛庆典文艺活动——韩国大田国际木偶艺术节。主要演出剧目有:木偶戏《花果山》、《长袖舞》等;皮影戏《张羽煮海》、《收五毒》等;人偶同台戏《送妻回娘家》等;儿童木偶戏《自私的小山羊》、《孤独的小猪》等。该团现已组建成立孝义市皮影木偶影视制作股份有限公司,专业投资拍摄儿童木偶影视剧。

广东陆丰县皮影剧团

陆丰县皮影剧团成立于1957年10月。1984年9月文化部选调陆丰县皮影剧团赴京参加国庆文艺演出,所演的《飞天》、《鸡斗》、《梦蛟哭塔》、《猪八戒坐花轿》等节目,均受到各界人士好评。

广东陆丰皮影戏,属流行于福建、台湾和广东东部闽南语系地区的中国南路影戏。它的活动时间始于宋亡前。音乐唱腔甜美,影人雕镂精致,表演细腻而又夸张,特技工巧而多变化,传统剧目极为丰富。

高淑芳的影戏世家

哈尔滨的皮影老艺术家高淑芳已年逾花甲,但她对皮影艺术还有着满腔的激情,在艺术上的创新追求依然是锲而不舍。有记者在报纸上以《影子人生,其乐无穷——国家一级演员高淑芳和她的皮影艺术》为题报道了她的事业和追求。

高淑芳是著名皮影艺术家高殿卿的女儿。她父亲在雕刻设计、操纵表演、唱腔音乐、鼓板等方面均有极高的造诣而被皮影界誉为“全才演员”。高淑芳就是得到了她父亲的艺术真传。早在20世纪60年代,她就在皮影界崭露头角。50年来,她的表演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参加并组织了许多重大的演出活动:1958年随东北三省慰问团到福建前线为解放军指战员演出;1959年在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全国政协礼堂及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为全国群英会代表、政协代表及各国使节演出,并到中南海怀仁堂为国家领导人演出;1960年在全国木偶汇演中获优秀演出奖;她和父亲在北京饭店向全国文艺界做皮影操纵表演,颇受好评。高淑芳凭着先天的艺术灵性和后天的勤奋努力,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作为皮影世家的传人,她先后担任过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皮影剧团团长、艺术指导等职。

高淑芳曾经受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国戏剧家协会的委派,应邀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奥芬巴赫市皮革艺术博物馆,整理鉴定了该馆收藏的3200余件中国皮影艺术珍品。在德国工作期间,高淑芳应博物馆要求,在皮革艺术博物馆的大厅里临时搭建了戏台,即兴表演了一场中国传统的皮影戏。厅内座无虚席,观众兴致勃勃地观看着中国皮影艺术家高淑芳等人演出的《盘丝洞》、《鹤与龟》、《四猴练兵》等戏的片段,德国观众不时以阵阵的热烈掌声,赞美中国艺术家的精彩表演。这次演出显示出中国古老的民间皮影的艺术光彩。《法兰克福日报》、《奥芬巴赫日报》等五家报刊,分别在显著的版面报道并评论了这次演出。

哈尔滨皮影老艺人高淑芳表演皮影戏

高淑芳与父亲高殿卿

高淑芳的家庭皮影班

高家影戏班演出的童话剧

1995年,退休后的高淑芳与她的爱人以及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组建了家庭皮影剧团“黑龙江华艺皮影团”。演出所需要的影人都是她和爱人周兴国不分日夜、凭着记忆和经验、一刀一刀地雕刻出来的。子女们从小就受到母亲的影响,都有各自的“绝活”:大女儿做前台,专门负责到外面联系表演,丈夫周兴国和儿子负责灯光制作和舞台,小女儿和高淑芳担当表演。这个家庭皮影剧团开始在小学和幼儿园表演,1996年到上海、沈阳、深圳等地演出。近年,高淑芳和周兴国夫妇应邀在广州大学城岭南民俗园中的皮影戏馆进行演出。

北京韩非子皮影木偶剧社

来自黑龙江双城市的韩非子皮影木偶剧社自1998年春闯入北京演出,已经寄居京城多年了。他们聘请著名皮影艺术家齐永衡为艺术总指导,韩非子的女儿韩迟、儿子韩星拜齐永衡为师。1998年4月他们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欢聚一堂》的演播,同年8月又参加“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的演出,同年10月应邀参加“98’上海国际青少年卡通节”活动,历时30天,演出百场影戏。2000年他们赴韩国参加了“东太平洋人形剧节暨2000年庆州世界文化博览会”的演出。

北京韩非子剧社演出皮影舞台剧《鸡毛信》、《油流鬼》

该剧社在演出皮影戏的同时,还挖掘了“扁担戏”的表演。他们坚持“舞台道具小巧轻精、演职人员一专多能、皮影木偶继承发展、面向社会适应儿童”的理念,打造了韩氏皮影木偶剧社的品牌,拓宽了演出市场。近年,他们还把皮影戏与话剧、京剧结合,排演了皮影舞台剧《鸡毛信》、《油流鬼》,开创了皮影戏新的演出形式。(www.xing528.com)

李大钊家乡的影戏

河北省乐亭县堪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非常发达。历史上这里私人办学风气很盛,在民间流传的民歌、民谚、俚曲、叫卖调、哭丧调等乡土韵唱也非常丰富,对外影响很大的唐山皮影戏实际是以这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同时这里还是评剧和乐亭大鼓的发源地。更引人注目的是,这里就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家乡。

《乐亭县志》记载:“逢令节及喜庆事,演唱影戏,俗称‘乐亭影’。其法以驴皮净膜剪裁人物、器具、花木、房舍、车马、刀枪,惟妙惟肖,赋之五彩,缀以扦杆。起台架布棚,张纸窗,燃灯火于内,日暮由演员(曰影匠)按词本(曰影卷)节节演唱,生、旦、净、末、丑俱全。”《永平府地理志》记载:“影戏者,夜间张幕置灯,雕刻驴皮为之形,隔窗演唱成本故事,亦寓劝善刺恶之意。乐亭人喜为此。”

清嘉庆、道光以来,乐亭境内乡绅富户大办影戏之风盛行。当地文人为影戏编撰了大量的“影卷”(剧本),豪门富户、书香门第竞相办起了影班,他们不惜用高价押班,招募影界名角,精雕细刻影人道具,排演经典剧目。平民百姓、艺人、学士也争先恐后随之。影戏班社势如雨后春笋。

李大钊故居

李大钊家乡——乐亭皮影剧团的影箱

祖籍乐亭县的李大钊先生,每次度假回到家乡大黑蛇村,都喜欢看村里演唱皮影戏。他感到这一民间艺术深受家乡人民喜爱,有着难以比拟的魅力,于是想利用影戏形式向家乡群众宣传爱国主义。他亲自编写了反映时事内容的影卷《安仲根刺伊藤博文》,然后邀请当地实力较强的孙兆祥影班排练,并在乐亭城内演出。演出非常成功,喝彩声终场不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此乐亭皮影进入了演出现代戏的新阶段。

乐亭皮影戏历史悠久,在关里、关外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唐山皮影戏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该县皮影戏剧团经常参加各种演出活动。

具有南宋影戏绘革遗风的浙江海宁皮影戏

《武林旧事》中记载了南宋临安“镟影戏”的专门行业组织“绘革社”,而浙江海宁皮影戏正是继承发扬了南宋影戏绘革遗风。

海宁皮影戏在浙江有着比较大的影响。海宁曾经有很多的影戏班和数百名艺人,分布在斜桥、盐官、郭店、石井、庆云、长安、辛江、周王庙等地。1956年浙江省成立木偶皮影艺术团,就是以海宁周王庙魏伯荣的剧团为基础成立了皮影队。1958年该团改为浙江皮影剧团,后下放到海宁县管理,至1982年停止演出。

1996年,艺人已所剩无几,但一些老艺人离不开这一古老的艺术,由斜桥镇70多岁的原郎家班郎自立老艺人为核心,邀来了附近的几位老同行徐二男、平柏荣、王钱松等人,组成了皮影戏演出班子,现在常年在盐官宰相府第风情街“皮影戏馆”进行皮影戏演出。

2004年底,由老艺人沈圣标组织几位早年就在浙江省皮影木偶剧团工作的退休老演员林关荣、马孙英、赵润、魏浓根、施森炎、李学林、郭志英等人,成立了“江南皮影艺术团”,他们常年在海宁皮革城中的皮影戏馆进行演出。

为了抢救和保存海宁皮影文化遗产,海宁市文化局还组织部分老艺人,启动了“海宁皮影戏传统剧目录音录像抢救保护工程”。当地政府和镇文化站,为了使这一艺术能后继有人,还在斜桥镇中心小学开办了皮影戏操作演技培训班。

海宁皮影戏不仅有南宋绘革之遗风,更重要的是海宁皮影戏的声腔中,保留着戏曲界认为已经失传的古代戏曲四大声腔之一的“海盐腔”遗韵,所以海宁皮影戏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浙江海宁盐官镇民俗馆皮影戏演出

海宁市江南皮影艺术团在皮革城皮影戏馆演出

云梦县城的影戏茶馆

湖北云梦县有“皮影艺术之乡”的称号。现在云梦县城共有5台皮影戏班子:“梦泽皮影馆”、“老年活动中心皮影馆”、“幸福皮影茶社”、“北环路皮影馆”、“秋水皮影馆”等。除了大年三十不演,每年可以演出364天。

“梦泽皮影馆”在云梦县城关的东正街上,这里的影戏每天中午11点半开始,演到下午两点。演出虽然在临近中午的时间,但每天上午一开门,就会有观众陆陆续续地走进来,40多岁到70多岁的都有,老年妇女占30%。他们来得早,不只是为了等着影戏开演,因为这里也是喝茶、下棋、聊天的好去处。不论你来得早晚,每人收费一元多钱,包括棋牌、茶水和看影戏的费用,所以这里几乎每天都是座无虚席的。

当影戏演出开始的时候,不用看里面的人,你看看戏馆门口排列的自行车、三轮车、手推车、小驴拉的车密密麻麻地紧挤着,就可以看出这里的吸引力了。梦泽影戏馆除大年三十休息一天,其他每天都演一场。戏馆免费提供茶水。来这里看影戏的人多是退休的老人,也有郊区来卖完菜的老农,收摊后提着秤杆就来看皮影,几年来几乎天天如此。这样的情况在其他省则是非常少见的。很多古老的皮影戏流派在走向衰落,可云梦的茶馆皮影却风景依旧,这也是很值得研究的一种文化现象。

湖北云梦梦泽影戏茶馆门前盛景

“梦泽皮影馆”的班主是秦礼刚,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原师从于本县皮影老艺人刘修昌,后拜在云梦县著名皮影艺人陆春元先生门下成为关门弟子。1986年他在城关东正街构建了初具规模的皮影演出场馆。1987年10月,师父陆春元先生辞世。为缅怀一代宗师,秦礼刚将皮影场馆改名“府河皮影馆”,后又因馆名由师父的次子继承,才更名“梦泽影戏馆”。他一年演出364场,一直坚持演出至今。

湖北云梦梦泽影戏茶馆皮影演出

秦礼刚的皮影是俩人一台戏,前台演唱带操纵,后台打击乐伴奏,唱腔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以民间小调“打麦号子”为基础,糅进了楚剧、汉戏的唱腔,形成了现在的皮影戏“打锣腔”。皮影造型用料从皮革、纸片到塑料片,变得关节灵活,色泽艳丽,头可动、嘴可张、眼可眨,形象十分生动,被群众称为彩色活皮影。

环县政府抢救皮影

环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古称环州,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处,是陇东道情的故乡。环县道情皮影全部道具仅装两只木箱,一头毛驴就可以驮着走乡串户巡回演出。道情皮影也号称“吼塌窖”,其曲调高亢抑扬、如吟如诉、气氛浓烈,极具抒情色彩。

全县至今仍有皮影戏箱90多副,经常开展演艺活动的戏班有50多家,演职人员千余人,规模之大、阵容之强,全国罕见。1987年环县皮影成功出访意大利,被誉为“来自东方魔术般的艺术”;2002年环县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环县皮影艺术节”;同年中国民俗学会命名环县为“皮影之乡”;同年9月,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团参加全国首届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并在北大、清华等8所高校巡回演出,受到广泛赞誉;2003年环县皮影赴广州参加“金狮奖”第二届全国木偶皮影大赛获铜奖。2011年环县又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环县皮影艺术节”。环县道情皮影是研究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文化部曾经将环县道情皮影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试点之一,这足以说明环县道情皮影的文化价值。

环县政府已经开始对道情皮影进行全方位的普查,拟建立全面反映环县道情皮影资料数据库,编纂、编印《中国环县道情皮影艺术》,成立皮影艺术研究所、艺校、艺术团以及皮影产业开发公司等,举办道情皮影艺术活动,建立道情皮影保护基金和奖励基金,建立健全道情皮影保护机制。如今,在环县的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堪称精品的皮影陈列,在农村可以看到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原生态皮影表演。

阆中川北王灯影

四川皮影戏在我国传统民间戏曲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艺术地位。它主要包括成都“大皮影”、川北“土灯影”、川北“渭南影子”等风格迥然不同的灯影戏,其中川北阆中王氏皮影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特别在其他“大皮影”、“土灯影”、“陕灯影”濒临消失的局面下,阆中“川北王皮影”已经成为四川传统皮影戏的重要代表。阆中“川北王氏皮影”始于清代,在家族内经历代相传。至20世纪形成以著名皮影艺术大师王文坤为领军人物的高峰期。

王氏皮影的祖先主要表演川北流行的“渭南影子戏”。我国解放初期提倡对传统影偶进行改革,王文坤在“渭南影子”小型皮影的基础上融合川北“土皮影”和成都“大皮影”的造型风格,创立了影像更大、造型更生动的新灯影,逐步形成王氏皮影戏的典型风采,也形成川北皮影更具代表性的重要流派。这是王文坤对川北灯影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1988年,王文坤受邀到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及各地演出标志着“川北王皮影”开始走向世界艺术殿堂。

四川阆中特大皮影表演

王文坤晚年疾病缠身,他辅导的“皮影培训班”停办,他亲手培训的20多个学员各奔东西,他的孙子王彪、王访因皮影演出收入低微也不得不弃艺外出务工。1998年9月29日,一代皮影大师王文坤带着他的皮影梦想、留下传承未果的遗憾与世长辞。他离世前谆谆告诫子孙:他的皮影事业不能断送在自己后人手里。

2000年,王彪、王访用他们在外务工十多年挣的几十万元钱,用他们的心血、汗水和苦心,重组戏班、重操影戏、重振阆中王氏皮影。又经过十几年的继承发展,“川北王皮影”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这对于以后的传承保护、对于其皮影艺术的发展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也将会欣慰地看到“川北王皮影”艺术的重振和传承,世人将瞩目阆中王氏皮影。

北京龙在天袖珍人皮影艺术团

该团全部由45位袖珍演员组成。他们身高平均1.26米,年龄平均22岁,有着儿童一样的面貌、声音,但有着大人一样的智慧。他们演出的皮影戏风格灵动、形式独特,属世界独创。他们曾经排练演出了大型实景袖珍人皮影舞台剧《红孩儿》、《圆明园传奇》、《少年孙中山》等大型剧目。这些剧目全部由袖珍人出演,其场景多维转换,真人影人同台,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获得“北京市舞台艺术创作生产专项扶持资金”的资助。

北京龙在天袖珍人皮影艺术团由老艺人刘立新指导排练

北京龙在天袖珍人皮影艺术团的新形式演出

北京龙在天袖珍人皮影艺术团在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受到中央领导及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东方卫视、湖南卫视等100多家媒体进行了多次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