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日本军队占领东北三省以后,关里、关外的大部分影戏艺人无法演出,或留在老家苦熬岁月,或避难逃往他乡,也有许多皮影戏艺人进山投奔了抗日游击队。
1936年间,在福建漳州成立了以宣传抗日为宗旨的“芗潮剧社”。在剧社陈郑煊先生的提议下,又组织了“抗敌纸影戏队”,并由陈郑煊和郭佳两人负责编写纸影剧本兼导演,剧目有《抗日英雄小白龙》、《金门失陷记》等,很受群众欢迎。每场演出时,台下观众挤得水泄不通。大家都称“这是漳州别开生面的新式纸影戏”。当时他们又对纸影戏进行改革创新,增加飞机、战舰、房屋、水景等物,表演飞机扔炸弹、房屋倒塌时,配音响和火烟,场面更加生动。但是后来“芗潮剧社”遭受反动政府摧残封闭,许多社员被捕,抗敌纸影戏队也随之瓦解。
1942年秋,长沙皮影艺人利用皮影艺术形式宣传抗日。年老解职的国民党第九战区政治部原戏剧指导员李一风与皮影艺人夏少春、何德润联系,倡议组织长沙市杂剧抗敌宣传总队,并报请伪长沙市政府备案,获得批准。在总队下设四个分队,其中有一个灯影分队。因当时长沙经常有敌机来轰炸,经费得不到补贴,艺人生活就很困难,长沙市杂剧抗敌宣传总队灯影分队这一战时民众团体,成立不到半年时间就解散了。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陕甘宁边区的军旅文艺工作者,在边区普及文化的运动中,利用影子戏这一宣传工具宣传抗战和大生产运动,并且还改造灯光和操作方法,演出许多表现前方战斗、后方生产以及传达政令等内容的皮影戏。
在抗日战争中的冀东大地,人民群众忘不了皮影,离不开皮影。每当有了打胜仗的消息或是当夏季青纱帐长起来之后,敌人不敢轻易下乡骚扰时,老百姓便找出影箱,演唱传统影戏来表示庆祝。后又有些影戏艺人参加了革命队伍,开始利用皮影戏宣传抗战。
1943年7月,在冀东特委宣传部的驻地——位于长城脚下的迁西县黄槐峪成立了以宣传抗战为宗旨的皮影戏社,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将军命名为“新长城影社”。1944年6月,冀东军区12团又在卢龙县冉庄成立了“抗日影社”。影社随军队活动,并时常在部队的掩护下到敌人据点附近去演出。在新长城影社和抗日影社的影响下,各地部队和根据地的皮影社逐渐增多,在解放战争时期又分别配合战争支前和土地改革,编演了大量皮影戏新剧目,充分发挥了皮影戏在革命战争中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武装群众的作用。(www.xing528.com)
皮影戏中的八路军、红军造型
皮影戏中的杨白劳和白毛女造型
皮影戏中的外国人造型
皮影戏中的美国兵造型
冀东新长城影社当年使用过的皮影造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