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戏起源:传说与史料记载的详细解析

影戏起源:传说与史料记载的详细解析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皮影戏的起源,许多史学家、戏剧史专家对其形成年代有许多不同见解,至今没有定论。其中流传最多的影戏渊源之说,是关于汉武帝思念死去的李夫人而请方士以幻术招魂的故事。这一古代帝王的风韵传说在《史记·孝武本纪》、《汉书·李夫人传》、《汉武内传》、《论衡·自然篇》、《拾遗记》等书中均有相仿的记载。方士为汉武帝招魂还有一些说法认为:皮影戏起源于唐代的西安。到目前,我们能够见到最早关于影戏的记载在宋代。

关于皮影戏的起源,许多史学家、戏剧史专家对其形成年代有许多不同见解,至今没有定论。其中流传最多的影戏渊源之说,是关于汉武帝思念死去的李夫人而请方士以幻术招魂的故事。据《汉书》中记述说,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妙丽善舞,但她受宠之日不多便病逝了,汉武帝对她的少年夭逝十分痛惜,总是难解思念的情怀。后来有一位名叫李少翁的方士说能为其招魂,于是在夜晚点上灯烛,挂上帷帐,让汉武帝隔帐遥望见了李夫人的影像。这一古代帝王的风韵传说在《史记·孝武本纪》、《汉书·李夫人传》、《汉武内传》、《论衡·自然篇》、《拾遗记》等书中均有相仿的记载。但是,这只是影子幻术的体现,并不表明此时就有影戏。

陕西民间相传:在西汉文帝刘恒时,宫妃抱幼小的太子在窗前玩耍,太子哭闹时,宫妃巧剪桐叶作人形,映在窗纱表演,以博太子的欢笑,自此而引起影戏的出现。民间的歌谣唱道:“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礼乐传入百姓家。”但这些还都只是一种传说。

方士为汉武帝招魂

还有一些说法认为:皮影戏起源于唐代的西安。齐如山先生在《故都百戏图考》中提出:“按此戏当然始于陕西,因西安建都数百年,玄宗又极爱提倡美术,各种伎艺由陕西兴起者甚多,则影戏始于此亦在意中……”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对上述论点评价为:“此说虽无史籍根据而仅为一种思想之假定,但颇为有理。”(见《中国影戏史略及现状》)后人引于此论者颇多,电视剧《大明宫词》中有宫廷皮影戏表演,恐怕也依据于此。但值得探讨的是唐代的百戏盛况空前,《旧唐书·音乐志》及当时其他关于民间百戏的记载中曾提到各种傀儡戏,但没有任何关于影戏的痕迹,故唐代产生影戏之说尚缺乏史料佐证。

到目前,我们能够见到最早关于影戏的记载在宋代。从史学研究角度来看,既然唐、五代之前没有关于影戏的史料记载和实物,而记载影戏最早又见于宋代,所以,我们谈论影戏应该根据以下记载:“宋朝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吴蜀三分战争之像。”

西汉传说“巧剪桐叶照窗纱”(张佐宏作)

宋代高承《事物纪原》(www.xing528.com)

北宋都城巷口的小影戏棚(张佐宏作)

实际上,皮影戏的起源与古代弄影幻术、民间弄影之嬉、古代镂皮雕饰、民间剪纸造型、祭祀信仰等有着密切关系,是受到汉唐傀儡表演、五代挂图俗讲、宋代说话词本等多方面的影响而产生的,而且是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渊源特征。

中国影戏在北宋的汴京兴起和发展,与其水陆都会的地理环境和当时商品贸易及商业交通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都沉溺于对现世物质的享受和世俗欢乐的追求有着密切关系,帝王可与万民共观散乐百戏,士大夫则醉心歌楼酒馆和烟花柳巷,影戏也只有在这种经济发达、崇尚享乐、民艺繁荣的社会环境中才能迅速发展起来。宋代一些记载民俗民风的书对影戏有着详细的记载:

《续明道杂志》中记有:“京师有富家子……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由此可见当时的影戏高超的表演,已经能达到让观众们看《三国》掉眼泪的程度。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宋代崇宁、大观年间影戏艺人的姓名,以及“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诸棚看人日日如是”的演出情况。

《都城纪胜》、《夷坚三志》、《梦粱录》、《武林旧事》等书中还记载了宋代影戏中还有“手影戏”、“乔影戏”和以真人为影的“大影戏”,记载了影戏的剧本源自说书讲史的内容,记载了宋代早期的影人是用素纸雕镞而成,后来改用羊皮,并加彩色装饰,还记载了南宋的影戏行业组织“绘革社”的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