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礼仪基础知识学习:任务一

国际礼仪基础知识学习:任务一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国际交往中,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应是平等的关系。国际礼仪中的不卑不亢原则,最重要的是保持人格平等,因为“卑”和“亢”都是置对方或自身于不平等位置上的交往态度。隐私礼仪在许多国家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万一因故不能应邀赴约,要有礼貌地尽早通知主人,并以适当的方式表示歉意。当时在56个成员国中,48票赞成,0票反对,8票弃权。女士优先是国际礼仪中很重要的原则。

国际礼仪基础知识学习:任务一

(一)热情友善,不卑不亢

在外国人面前,每位中国人都是一个窗口,一个民族的窗口,一个行业窗口。明白了这一点,在与外国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为弘扬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应努力做到真诚热情,以礼相待。既要自尊自爱,不过分客套,又要尊重他人,热情友善。做到:关心适度,不对外国人表现得过度关心,而显得低俗;举止有度,在国内,朋友相见彼此拍拍肩膀,长辈遇到孩子可抚摸对方的头或脸蛋,可外国人大多不接受这些举止的。

在国际交往中,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应是平等的关系。国际礼仪中的不卑不亢原则,最重要的是保持人格平等,因为“卑”和“亢”都是置对方或自身于不平等位置上的交往态度。“卑”有损自身人格甚至国格;“亢”则显得虚张声势,也有伤对方的自尊。要做到“不卑不亢”,首先要尊重自己的个人形象,仪容仪表优雅端庄,言行举止得体大方;其次要尊重自己的职业,以自己的职业为荣,不要自我贬低;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我们的国家,不说有辱国格、人格的话,这是一个人爱国心、民族自豪感的具体表现。

(二)把握分寸,尊重隐私

个人隐私是指一个人出于个人尊严和其他考虑而不愿公开,不希望别人了解或打听的个人秘密、私人事宜。照理说,关心别人是一种美德,被人关心是一种福分。所以,国人一向看重的是“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然而凡事要有分寸,关心也应有度,要是对他人关心过了头,使人感到的绝对不会是温暖,而只会是厌烦。在涉外交往中,尤其要牢记这一点:过分关心别人,其实是对对方的一种伤害。

外国人普遍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受伤害,也十分忌讳他人打听自己的隐私。因而在与外国朋友交往时,就应该把握分寸,要做到关怀有度,不要随意探听他人隐私,尊重外国朋友的隐私权。在尊重外国朋友隐私的同时,应避免与人谈及自己的隐私话题,婉拒外国朋友的不合理要求,不失密泄密。隐私礼仪在许多国家是受到法律保护的。要是不了解这一点,在涉外交往中口无遮拦,对外国友人的关心过了头,很可能由于无意之中侵犯了对方的个人隐私权,而使对方恼羞成怒。

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中国人爱谈论的许多内容,都被外国人视为个人隐私。例如,在国外,有“莫问小姐芳龄,莫问先生收入”一说,还有所谓“绅士只记得女士的生日,却记不清女士的年龄”的说法,就是因为这些都与个人隐私相关。中国人平日在交谈中时常涉及的“忙什么呢”“要去哪里”这一类的问题,跟外国友人是谈论不得的。在他们心目中,提及这种问题,并不是关心.而是存心要了解他的个人隐私。

在交谈中应回避涉及个人隐私的任何话题。与外国人交谈时,应对具体选择的话题认真地加以斟酌。以下三个话题,不宜在同外国人交谈时选择:①格调不高的话题,如灾祸、凶杀、惨案、绯闻等。②非议他人的话题。“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外国人往往对此也有同感。③涉及隐私的话题。收入、年龄、婚恋健康、住址、经历等个人隐私话题,不宜主动提及。因此,在跟外国友人打交道时,千万不要没话找话,信口打探对方的个人情况。尤其是当发现对方不愿回答时,就应适可而止。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愿让他人知道的个人生活的秘密,这个秘密在法律上称为隐私,如个人的私生活、日记、相册、生活习惯、通信秘密、身体缺陷等。自己的秘密不愿让他人知道,是自己的权利,这个权利就叫隐私权。我国著名的法学学者——人民法学张新宝教授把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总结为以下十类:

(1)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

(3)非法跟踪他人,监视他人住所,安装窃听设备,私拍他人私生活镜头,窥探他人室内情况。

(4)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以及将它们公开。

(6)调查、刺探他人社会关系并非法公诸于众。

(7)干扰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对其进行调查、公布。

(8)将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会公布。

(9)泄露公民的个人材料或公诸于众或扩大公开范围。

(10)收集公民不愿向社会公开的纯属个人的情况。

【了解知识】

外国人个人隐私的“八不问”

不问履历出身;不问收入支出;

不问家庭财产;不问年龄婚否;

不问健康问题;不问家庭住址;

不问政见信仰;不问私人情感

(三)遵守约定,守时守信

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严格遵守时间约定都是一种礼貌、尊敬的象征。在与外国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守彼此之间的各种约定,严禁在工作和休闲时间打搅对方。参加活动要按约定时间到达,不守时是失礼的表现,但也不要过早到达,以免使主人未准备好而难堪;迟迟不到,则让主人和其他客人等候过久而失礼。因故迟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万一因故不能应邀赴约,要有礼貌地尽早通知主人,并以适当的方式表示歉意。外国人比较讲究信用,也很在乎他人是否有信誉,因而答应的事情,就要在约定的时间里办成,与人约会不能失约,不能超时。失约和超时是很不礼貌的行为。承诺别人的事情不能遗忘,务必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如果确实是因为不可抗力的因素造成承诺无法兑现,应尽早通知对方,如实解释,郑重道歉,并主动承担损失。(www.xing528.com)

(四)尊重人权,女士优先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人权。《世界人权宣言》是联合国大会于1948年12月10日通过的一份旨在维护人类基本权利的文献。当时在56个成员国中,48票赞成,0票反对,8票弃权。

《世界人权宣言》规定的人权包括平等权、生命、自由、人身安全权,不受奴役和酷刑的权利;人格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寻求司法救济权,不受任意逮捕、拘禁或放逐的权利,获得公开审判权和公正审判权利,辩护权;隐私权、迁徙权、婚姻自由权、财产权、宗教信仰自由、言论自由、集会结社自由;参政权、选举权、平等投票权;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国际公约》规定的人权包括公民自决权、生存权、平等权、男女平等权、工作权、参加和组织工会权、罢工权、享受社会保障权、受教育权、科学研究自由等。

女士优先是国际礼仪中很重要的原则。在所有使用英语的国家里,所有的开幕词都是“女士们,先生们”,可见这些使用英语的国家对女性的尊重。“女士优先”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礼仪原则之一。女士优先的核心是要求男士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要在行动上从各个方面尊重、照顾、帮助、保护妇女。在社交场合遵从女士第一的原则,可以显示男子气质与绅士风度。男女同行时,男子应走靠外的一侧。不能并行时,男士应让女士先行一步。在开门、下车、上楼或进入无人领路的场所、遇到障碍和危险时,男士应走在女士前面。乘坐计程车或其他轿车时,应让女士先上车;下车一般是男士先下,然后照顾女士下车。在门口、楼梯口、电梯口及通道走廊遇到女士,男士应侧身站立一旁,让其先行。在需要开门的场合,男士应为女士开门。在社交聚会场合,男士看到女士进门,应起身以示礼貌;当客人见到男女主人时,应先与女主人打招呼。就餐时,进入餐厅入座的顺序是,侍者引道,女士随后,男士“压阵”。一旦坐下,女士就不必再起身与别人打招呼,而男士则须起身与他人打招呼。点菜时,应先把菜单递给女士。女士在接受男士的礼让时,不能腼腆与羞怯,而应面带笑容道谢。

【课后阅读】

“女士优先”的由来

“女士优先”的原则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之风。当时,骑士为贵妇人开道,勇战匪徒,为贵妇人吟唱英雄史诗,为贵妇人而决斗并接受对方的赞美,被认为是骑士的莫大荣耀。这是一种绅士风度的表现。在国外,尤其是在西方国家的人际交往中,人们讲究女士优先,它要求成年的男子,在社交场合积极主动地以个人的言行举止,去尊重、关心、照顾、保护妇女,并且时时处处努力为妇女排忧解难。而且不仅表现为对相识的女性朋友,对素不相识的女士同样要表示尊重。能够这样做的人,会被人视为教养良好。女士优先在我国刚开始还有些争议,有些不习惯。时间久了,人们也就慢慢地接受了。进一步发展,女士优先又扩充为“老人优先”和“孩子优先”了。这都被视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逐渐演变为对女士的关爱和保护,即“女士优先”的原则。

不管是女士还是老人和孩子,都有值得优先的理由,因为他们在某些方面相对要弱一些。在公共场合,如公共汽车上,就提倡为老弱病残孕让座。表明残疾人、病人、孕妇在有些场合也是要优先的。从女士优先到老人和孩子优先,再到残疾人、病人、孕妇优先,有提倡的因素,更多的则应表现为自发的、公认的因素。

【经典回放1】

“泰坦尼克”号幸存船票

2008年4月18日,在英国威尔特郡拍卖行,展出了这张极其珍贵的“泰坦尼克”号船票照片(见图6-1)。拍卖商收集了在“泰坦尼克”号巨轮沉没事件中,最后的幸存者之一Lillian Asplund小姐的完整收藏,包括一张极为少有的“泰坦尼克”号处女航的船票。Lillian Asplund小姐是个喜欢安静的人,她很少谈起1912年4月那个恐怖之夜,因为她的父亲和3个兄弟在那晚葬身于大海。她说,在那个恐怖的时刻,男人们把生还的机会留给了妇女和孩子。

978-7-111-50589-1-Chapter06-1.jpg

图6-1 “泰坦尼克”号幸存船票

【经典回放2】

“女士优先”的践行者

1937年,日本对中国南京实行大屠杀计划,9月22日,日寇飞机开始对南京实行轰炸。这一天,德国西门子公司南京分公司的经理拉贝,守在自己家简陋的防空洞门口,组织着附近无处可逃而投奔他来的居民,他让抱着婴儿的妇女优先进入防空洞,其次是带着较大孩子的妇女,最后才让男人进入。此事感动了许多人,事后,数百名难民站在他的院子里,排队向拉贝鞠躬感谢,久久不肯离去。拉贝却摆摆手摇着头说:“不敢当!我只是在危险时刻做了我认为正确的事情。”

(五)做事严谨,不碍他人

不妨碍他人的原则,这一点外国人是十分注意的,如在公共汽车上接到一个电话,他会说“我在公共汽车上,一会下车打给您。”不妨碍他人的原则,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进行活动时,务必要讲究社会公德,善解人意,好自为之,切勿因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够检点,而影响或妨碍了他人。或是因此而使其他人感到别扭、不安或不快。根据这项原则,国人在公共场所进行活动时,绝对不可以忘乎所以,为所欲为。比如,在公共场所,不可以高谈阔论,放声谈笑。道理很简单,自己所谈论的或许都是正经事,可是对于当时在场的其他人而言,却是无关紧要的。非要“胁迫”对方“旁听”的话,就是对旁人的一种打扰和影响。在公共场所,不宜打量、窥视或者围观与自己不相干的陌路人。指点、议论对方,甚至不邀而至地自动加入对方的谈话,也是对对方构成妨碍的行为。

(六)尊重对方,入乡随俗

入乡随俗,是国际交往中的一条很重要的礼仪原则。它的含义是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首先必须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人们前往其他国家或地区时,尤其要对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加以认真的了解和尊重。由于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有差异,文化习俗有别,思维方式与理解角度也往往差别较大。因此,每到一个国家或接待来自某一国的客人,都要事先了解该国的礼仪规范和习俗,必须无条件地对尊重。即使相当熟悉的友人,也应注意基本礼仪。在交往中应相互尊重、谨慎行事,不能不拘小节或超过限度。如美国人有三大忌:一忌有人问其年龄;二忌问其所买东西的价钱;三忌见面时说“你长胖了”。这是因为:前两忌是个人私事,不喜欢他人干涉,后一忌是美国人有“瘦富胖穷”的观念。

【案例分析】

表达方式上的中日之差

改革开放初期,李小明在一家日中合资企业工作,日方新换来的公司总经理,对中国文化和习惯方式不太了解。有一次,总经理对李小明说,办公室里有几个女员工显得很没有礼貌,每当与她们说话或布置工作任务时,她们的回答不是“嗯”就是“哎”。在日本,如果表达肯定对方的意思,说“Hi(咳)!”才是礼貌的应答方式,说明在态度上表示对对方的尊重,所以,以后员工最好也用这种回应方式。李小明听后连忙解释说,在中国,“嗯”的意思就相当于日本的“Hi(咳)!”,同样表达肯定的意思,员工们没有任何冒犯之意。总经理听到这个解释后,才消除了对这些女员工的误会。

【名人名言】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弗洛姆

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卡耐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