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中要抱以认真、和蔼、诚恳的态度。因为说话时的态度是决定谈话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谈话时交谈双方都互相观察对方的表情、神态,反应极为敏感,稍有不慎就会使谈话陷入僵局或不欢而散。当别人遇到不幸时你去看望,你的表情一定要带有安慰、同情并且专注;别人有了成绩你去祝贺,你的表情就要真诚、热情、愉快。如果你三心二意、心不在焉,就是失礼,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1.敬语
敬语,也称“敬辞”,它与“谦语”相对,是表示尊敬礼貌的词语。对他人大多用敬语、敬辞,对自己则应用谦语、谦词,即外敬内谦。敬语与谦语是相对的。因为一个会尊重他人的人必然是自谦的,能多使用敬语可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日常中使用的敬语如“请”字,第二人称中的“您”、代词“阁下”“曹夫人”等。另外还有一些常用的词语,如请人批评称“请指教”;请人原谅称“请包涵”等。这些话中的“请”字不是多余的,而是包含有谦虚、尊重对方的意思,使语气委婉。尤其是用在指令性的句子中会显得分外有礼貌,而且有很好的语气调节作用。
说好敬语的前提一是不能饮酒,如饮酒了请不要接待客人;不吃带有刺激性的食品,如葱、蒜;二是着装整齐、得体、规范,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三是与人说话保持一米左右的距离,神情要专注,眼睛要亲切地看着对方,说话时面带微笑,表情开朗愉快,语调亲切和蔼,声音稍低于对方。
根据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敬语。敬语的使用要有针对性,要先看对象,然后选用恰当的敬语。比如你想问一位中国长者的年龄就可以说:“您老高寿?”“请问,您老多大年纪了?”对平辈或中年人则不必如此发问,而应:“请问,你多大年龄?”听到这类问话中国人都会高兴地回答你,因为这类问话很有礼貌。但是如果直接去问一个外国人的年龄,他会很不愉快,认为这不礼貌,是对他的不尊重。如果需要问外宾年龄,应面带微笑。客客气气地说:“××先生,我可以问一问您的年龄吗?”如果外宾高兴他会马上回答。反之,他会回避这个问题,这时你就不要再问了。对外国女士,想知道对方年龄更要谨慎。敬语可以有多种形式:
(1)称呼语。过去我们常用的称呼是“同志”,现在感觉这两个字有些生疏或过于严肃,近些年来多用“先生”“女士”“小妹”“美女”,这大多是在初次见面时常用到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把称呼语分为自称、对称、他称三种形式。
自称通常用的是“我”,如“我的意思是……”“我和你说……”如涉及沟通对方的身份或辈分,就需要增加尊敬或感情色彩了,如“妈,您说的话儿子记住了”“老师,学生明白了”。
对称也有几种形式,常用的对称有“您”“您们”,如“您好,您们几位是需要安排住宿吗?”还可用对方的姓氏加职务来称呼,通常用在工作岗位或同事之间,如“张经理,您好”“李校长,您早”。还有更能体现出关系密切的称呼,如“陈老,您忙着哪”“小张,过来帮个忙”“小刘,上班哪”;或只称呼名字后面两个字,则显得更亲切。最后是拉近与对方心理距离的亲切称呼,如“师傅,跟您打听个道,去安和街乘几路车?”“王妈妈,上班呀”“张阿姨,散步哪”;在农村里还有以晚辈身份称呼对方的,如“孩儿他爹,吃饭啦”“他高叔,上地干活呀”,更能显得亲近些。
他称,是在沟通时所要涉及的第三人,古时对妻子称“内人”,对儿子称“犬子”等,现在,这些称呼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可以称为“这是我爱人”或“这是我太太”,还有的介绍说“这是你们的嫂夫人”;如涉及方与两人是共同的关系,就用两人常用的称呼。如涉及方是两人的班主任时,就可以说“咱班马老师”……
【知识窗】
北京人旧时的称谓
过去北京人称呼他人为“××爷”(仅指男性)。称呼老人为老太爷,称呼成年人则是采用姓氏加排行加爷,如李大爷、常四爷、丁二爷,如果不知道对方的姓氏排行,就称呼“这位爷”。这是我们现代人在电视里所看到的,管能说会道的叫“侃爷”,管蹬车拉人的叫“板儿爷”,管倒腾小买卖的人叫“倒儿爷”等。
(2)见面语。见面语其实就是两个熟人相遇时打招呼的用语,没那么复杂。在封建社会,人们最难解决的是吃饭问题,加之社会生产力没有根本性变革,人们的奋斗目标也是一片茫然。所以,常用的口头禅就是“吃了吗”,竟流行了几千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也是如此,好像见面时也没有什么可说的,可又不能不说句话,于是还是问“吃了吗”。后来有人关注了这个现象,当时还都是住平房,室外公共厕所,两人相遇在厕所路口,一个问“吃了吗”,出来那人一听心里很烦,心想,这是什么地方呀,便顺口说“刚吃完,你去吧”,可对方竟没有感觉出来什么。
“吃了吗”这句在中国流行了上千年的见面语,现在细分析起来感觉是很自然的,很亲切的,因为它没有什么政治色彩和目的在里面。现在问这句话的通常都是清晨上班在办公场所遇到,如“吃早点了吗?”有一种关心意义在里面。或刚刚下班往外走,“吃了吗”“没有”,“走,一块吃去”。即使是因为这样的一个打招呼,而花上几元钱,同事间也是人之常情。
在中国,还有一句打招呼语“上哪儿去?”以此表示问候。这种问候习惯,中国人一般都能适应,而对西方人来说,他们认为这样问是不礼貌的。西方人认为,如果你问对方吃饭了没有,就意味着你想邀他去就餐或吃点东西。假若你听到对方回答“没吃”而又不发出邀请,对方就会认为你在耍弄他。如果你问他去什么地方、去干什么事情,他会认为你干涉他的私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也在提高,问候寒暄礼貌用语也越来越讲究,使用“您好”“早安”“晚安”“身体好吗”“一切顺利吗”等世界各国普遍通用的问候语的人越来越多。请记住,同所有相识的人见面时均应以得体的方式致意问候。
【知识窗】
常用敬语
初次见面说久仰,回称:久仰;等待来宾说恭候,回称:谢谢。
宾客来到说光临,回称:谢谢;托人办事说拜托,回称:照办。
请人帮助说劳驾,回称:没关系;请人指点说赐教,回称:相互学习。
求人原谅说包涵,回称:好说;麻烦别人说打扰,回称:没事。
好久不见说久违,回称:是嘛;祝人健康说保重,回称:保重。
看望别人说拜访,回称:不客气;与人分别说告辞,回称:留步。
求给方便说借光,回称:没有;无暇客人说失陪,回称:请便。
求人阅稿说赐教,回称:拜读;赠送作品说斧正,回称:相互学习。
归送物品说奉还,回称:没关系;请人批评说指教,回称:参考。
向人道喜说恭贺,回称:同喜;赞人见解说高见,回称:共商。
伴友潇洒说奉陪,回称:谢谢;送别客人说慢走,回称:留步。
与人相见说您好,回称:您好;久别重逢说久违,回称:想念。
请人赴约说赏光,回称;准时;没能迎接说失礼,回称:没关系。
送人远行说平安,回称;保重;需要考虑说斟酌,回称:谢谢。
请人接受说笑纳,回称;谢谢;得到帮助说谢谢,回称:不客气。
临分别时说再见,回称:再见或拜拜。
(3)问候语。俗话说,“礼多人不怪”,懂礼节,讲礼貌,不仅不会被别人厌烦,还会使别人尊敬你、认同你、亲近你,无形之间拉近了你同他人的心理距离,也为日后合作共事创造宽松的环境。相反,若不注重这些细节,犯了社会上公认的“规矩”,就可能使人反感,甚至会使双方关系恶化,导致事情朝坏的方向发展。所以,在把握原则的前提下,还应注重礼节,并尽可能地遵守这些礼节,才能确保事物的正常发展。具体到工作中,首先,应该注重问候语及口头语的使用,由于在一起工作时间久了,人们之间不再像初相识时那么严谨,变得有些随意,见面不再问候了。谈话中还有可能不经意间带出一些粗话或口头禅,同事之间不再那么拘束了,这从礼节上讲都是不对的,不管是陌生人还是熟人,都应保持一定的礼节,一定程度的客气还是需要的。另外,人们在情绪激动时会口无遮拦,违背礼仪规范,忘记了客人与同事、上司与下属的区别,这些都违背了礼仪的要求,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及后果。正是因为礼仪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有时甚至决定事情的最终结果。所以,在现代社会,任何人都不能轻视礼仪,都应学习礼仪、讲究礼仪。
【案例分析】
一次没有思考的称谓
我的主管领导虽很年轻,但人很温和,与大家相处得也很好,因其所处的位置,平时私下我们都亲热地称呼他“头儿”,他也没太反对大家这个称呼。那天,我去主管办公室汇报工作,我敲门进去后,发现沙发上坐了一个人,我根本没在意,这个人坐在沙发上,衣着朴素,表情淡然,看上去是很随便的。我就直接对领导说:“头儿,把简报写完了,你看看吧。”我说完后就发现领导的脸色和眼神不对劲,我不明白地眨着眼。领导清了清嗓子伸手过去说:“亚飞,这是咱们公司新来的黄总,认识一下吧。”那人起身,我虽伸手过去和黄总握了握手,但当时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不看场合、看环境,使得我一张嘴就犯了礼仪大忌。
请同学参与讨论:
(1)亚飞错在哪了?犯了什么礼仪大忌?
(2)在这样的场面应该如何称呼?
【百姓趣事】
这三个字可不能去掉(www.xing528.com)
上世纪初,有个英国人到瑞士出差,办完事后想尽快把消息告诉夫人和启程回家的时间,可他到邮政局时兜里的钱已用得差不多了。于是,他把已尽量缩短的文字内容,递给了服务员请求为他划价。服务员根据字数报了价,他发现钱还是不够,多了三个字。就笑着和服务员说:“把电文中‘亲爱的’三个字去掉吧。”不料服务员却亲切地说:“不,这三个字是敬语,无论如何都不能去掉,你的妻子也许最盼望的就是这三个字呢。请不必为难,这点费用我替你付上。”其实,这个人性格很怪,平时也不容易与人沟通,自从这件事情后,服务员的微笑使他受到了启迪,并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成了一个宽容大度且友善的人。
2.雅语
雅语是指一些比较文雅的词语,和俗称相对。雅语常常在一些正规的场合以及一些有长辈和女性在场的情况下,被用来替代那些比较随便甚至粗俗的话语。多使用雅语,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以及尊重他人的个人素质。例如,在待人接物时,要是你正在招待客人,端茶时,应该说“请用茶”;如果用点心招待,可以说“请用茶点”;假如先于别人结束用餐,你应该向其他人打招呼说:“请大家慢用。”雅语的使用不是机械的、固定的。只要你的言谈举止彬彬有礼,人们就会对你良好的个人修养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过去中国人方便时习惯说“上茅房”“上厕所”,现在说“去卫生间”。在大街上,可以直截了当地向人询问:“请问,哪有公共厕所?”但如果在一位陌生人家里做客,或有女士在场,就要文雅些,就必须这样说:“我可以用一下洗手间吗?”
在美国,男厕所叫“男士室”,女厕所叫“女士室”。在国外上厕所有很多说法,但却回避“厕所”两字,而是用“我想洗洗手”“请稍候”“请原谅我耽误您几分钟”之类的话代替。话一出口,大家心照不宣,彼此毫不见怪。但太直意地说“上厕所”则被认为是不文雅。使用雅语也要因人、因场合而有所区别,如在陌生人、长者、上级与朋友、熟悉人面前使用雅语时,神态、表情、声调就有所不同,仔细体会把握,让雅语发挥最佳效果。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是很重要的。“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这七大礼貌用语人人都应重视,恰当地运用,会给人们的各种交往带来诸多方便。陌生人初次相识,说声“您好,认识您很高兴。”彼此关系很快能融洽起来。国外一些文明国家的人们,即使互不相识,见面后也会彼此微笑致意,问声“您好”。
3.谦语
谦语也称“谦辞”,它与“敬语”相对,是向他人表示谦恭和自谦的一种词语。谦语最常见的用法是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和自己的亲属。过去人们非常重视谦语的使用,例如,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称自家叫“寒舍”;称自己的文笔叫“拙笔”;“家严、家慈、家兄、家嫂”等,都是谦语的表现。自谦和敬语,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尽管日常生活中谦语使用不多,但其精神无处不在。只要你在常用语中多表现出你的谦虚和恳切,自然会得到人们的尊重。
4.赞美语
如何巧妙地使用赞美语,让他人更加喜欢你?同样一句话,为什么说法不一样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呢?
首先,赞美他人时态度要诚恳。赞美他人时,一定是发自内心的表达,态度一定要诚恳,并面带微笑,让对方感觉到你赞美的真实。还要注意说话时的语调,让别人听出你是在发自内心地赞美他,而不是假意敷衍和拍马。如果你经常说些违心的话,当你严肃地表达情意时,别人也很难再相信你了。
其次,赞美他人时,要赞美事实。赞美他人时,要将赞美的重点放在别人所做的事情上,而不是他人本身,这样对方会更容易接受你的赞美,而不会引起尴尬。例如,你为公司做了一件好事后,领导赞美你说“你真有能力”或“这件事办得漂亮”,显然后者更实在些,更易于被你接受。
再次,赞美要具体。当你的赞美对象越具体时,你的赞美语言就越有力量;赞美的对象越空泛,赞美的力量就越薄弱。例如,“他写的字很好”和“他这幅字写得真好”,后者显然比前者更好。又如,“这条丝巾真漂亮”和“这条丝巾真好看,配上你今天的发型,更漂亮了”,前者赞美的是丝巾,而后者赞美的是这个人的审美观。
总之,当你真心赞美他人时,不仅会让他人快乐,也能赢得他人的好感,自己也会更加快乐。如果你经常留意身边美好的事物,留意那些可以让人赞美的人和事,也会增强你的积极心态,自己也会越来越快乐。所以,我们要将赞美他人当作一种习惯,让人际关系随之更好。
【百姓趣事】
游泳教练的着装
三亚高级技工学校游泳馆的高教练是远近闻名的教练“高手”,是国家级的救生员,来这游泳的好多人都是慕名而来。最近,经人介绍,他又认识了一个新学员,聊天才知道是附近一个社区的姜副区长。人家可是公务员呀,又是女性,高教练教得当然特别上心啦。除在岸上指点外,必要的时候还得下水做示范,边做边讲解。姜副区长虽已人到中年,可很聪明,学得也很认真,几次下水就有了很大的进步。
一天,高教练的一个老朋友找到他,说是要到社区办点事,想打听一下退休职工异地安置问题,想到区上找个熟人问问。高教练心想,也不是什么违反政策的事,就问问姜副区长吧。
开车到了区政府,他们和门卫一说,保安告知姜副区长上午出去检查工作了,说中午下班前回来,让他们在椅子上休息稍等。大约半个小时后,姜副区长一行回来了。高教练迎上前去,礼貌地伸出手:“姜副区长您好。”姜副区长握手应和着,却眨眨眼蒙住了。高教练见此情景,呵呵地笑着说:“我是高教练呀。”姜副区长恍然大悟,笑着说:“呵呵,瞧我这记性,我说有点眼熟哪。高教练,您不穿衣服时我认识您,您穿上衣服我倒不认识您啦。”大家一听姜副区长的话,哄堂大笑,把姜副区长给笑蒙了,高教练也红着脸笑了。
请大家讨论:
姜副区长的话为什么使大家发笑?话错在哪里?
5.安慰语
如何安慰他人,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如何在他人心情低落、处于低潮时安慰他人,并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设身处地、身有同感。当亲人、朋友需要我们去安慰时,尤其是当我们面对面地安慰他人时,一定要让对方感觉到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安慰的效果如何,跟我们内心的真实状态有直接的关系,当我们能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时,也就更容易恰当地表达我们的安慰了。例如,当你的朋友失恋了,你可以说:“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我失恋的时候也很痛苦,但是……你要重新振作起来,勇敢面对生活,这才是你的性格。”
(2)长期守候,不厌其烦。当一个人情绪低落时,必定是他现有的状态被打乱,或是预期的目标没有达成。要调整过来需要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很难有人能够迅速适应,人们需要时间去调整、去检讨、去反思,去振作。此时,人们的思维是混乱的,感觉是孤独无助的。如果此时有一个人能够长期地守候在他的身边,不厌其烦地给予安慰,效果可能不错。
6.拒绝语
拒绝,就是不接受。从语言方面来说,拒绝既可能是不接受他人的建议、意见或批评,也可能是不接受他人的恩惠或赠予的礼品。从本质上讲,拒绝是对他人意愿或行为的间接性否定。在人际交往中,拒绝是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拒绝不当会伤及他人的面子,破坏人际关系。学会并正确地运用拒绝的表达技巧,是人际交往中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从说话礼仪来说,拒绝有以下几个语言技巧:
(1)直接拒绝。直接拒绝就是当场表明自己的态度,将自己的拒绝之意清楚地表达出来。采用这种方式拒绝他人时,要特别注意,态度不能够过于强硬,说话用词不要太直白,并且尽量使用委婉的语气。一般在直接拒绝时,要首先表达自己的歉意或谢意,说明缘由,然后再拒绝。例如,在商务活动中,如果他人向你赠送礼金,但公司规定不允许时,可以委婉地说:“非常感谢您的美意,但我们公司规定,员工在商务活动中不能接受他人馈赠。对不起了,您的美意我心领了。”这样,既不至于损害他人的面子,又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2)婉言拒绝。婉言拒绝就是采用委婉的语言,温和地表达拒绝之意。它在更大程度上保全了被拒方的面子,更易于被他人接受。例如,当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向自己表明爱意时,可以这样说:“很荣幸能够被你喜欢,你是一个很不错的人,但我目前不想谈感情,好好工作几年,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谢谢你的抬爱。”
(3)回避拒绝。回避拒绝就是避实就虚、转移话题、顾左右而言他等,对于对方的请求或者提问,既不肯定也不直接否决,只将其暂时搁置,转而谈论其他的事情。遇上他人过分的要求或难答的问题时,不妨可以试试这种拒绝的方法。
(4)无论采取哪种拒绝方式,事后都要过问一下,如“那件事情办得如何?”这样可让对方感觉到你没能帮助他的确是有难处,你还是关心他的。无论采用何种拒绝方式,都要注意拒绝他人时要做到:态度诚恳,不要伤害他人的自尊心,给对方留一条退路,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百姓趣事】
钓上来大鱼怎么又放了?
在电视剧《老大的幸福》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情景:公司的副经理是个大龄女青年,经人介绍认识了范伟扮演的憨厚善良的老大,并想搓合姻缘。刚开始女经理还有点不同意,后来观察,老大虽然家境不太理想,但人很好,为人诚实。虽没有父母,但他是大哥,宁愿牺牲自己的婚姻而把兄弟妹妹都拉扯大了。于是女经理同意了。为表示自己的心意,一天,她约老大到一个高档酒店吃饭,并温馨地表明了自己的爱慕之意。老大明白此意,可感觉两人差距实在太大,再说自己又不喜欢她这类型的女强人,奈何对方是女性,该如何拒绝呢?老大笑着看了看盘子里的红烧鱼,说:“来,我给你讲个故事。”接着他说“我有个钓鱼的鱼友,我们几个经常在一起钓鱼,可他每次都是把钓上来的大鱼放回去。开始我们觉得很奇怪,因不太熟,也不好意思问,后来,大家在一起熟了,就聊起来了,我们说,‘都盼着钓条大鱼哪,可你为什么把钓到的大鱼放回去?’那老哥笑着说,‘你们不知道,我家的锅小,烧不了大鱼呀’”。说完老大瞅着这位女经理,嘿嘿地笑了。女经理点了点头,明白了老大的意思。
请同学参加讨论:
老大讲的故事中有什么意义?他采用了一种什么样的沟通方式?
7.道歉语
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犯错,犯了错之后就要努力改正。在人际交往中,若自己的言行有失礼之处,及时向对方道歉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首先,我们要注意道歉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1)表达歉意。道歉,就是要向他人道出自己的歉意。当你无意伤害了别人时,可以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当你拒绝他人时,可以说:“对不起,谢谢你的好意。”总之,要让他人感受到你真实的歉意。
(2)要勇于承认过错。当我们由于自己的言行过失而伤害了别人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一句“对不起,我错了”并不是那么难以说出口的。有时如果彼此都有错,当一个人先开口承认错误时,另一方也会主动承认错误的,双方冰释前嫌,皆大欢喜。当你向别人承认错误时,别人可能已经原谅了你,所以,要勇于说“对不起,我错了。”
(3)要弥补过失。任何过错其实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所以,人们应该为自己的过错做出补偿。当你伤害了他人时,除了说“对不起,我错了”,还可以加上一句“我可以做些什么来补偿您吗?”受伤害一方不仅希望听你说“我错了”,更希望你以后不要那样做了。因而道歉时一定要说“我会努力不让此类事情发生,望您谅解”等话。
但道歉时一定要注意一些语言技巧。用语要文明规范。当你对他人有愧时,可以说“非常惭愧”“深表歉意”等,渴望他人原谅时说“多多包涵”“请您海涵”等。而且,用词应当直接大方。要明白,道歉并不是一种耻辱,故而要彻底直接、大大方方。不要遮遮掩掩,那会让人觉得你的道歉并非发自内心。同时,不要过分贬低自己,那会让人看不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