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内容已经提到,态度并不是每个人先天就具备的,而是在后天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是一个长时间不断发展的结果。态度习得与养成和我们学习与掌握普通文化知识、学习技能等是有明显差异的,一般而言,在进行态度习得的时候需要更多的情感投入,而且整个过程都需要学生将自己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倾向等方面的学习高度统一起来。由此可见,相较于单方面的学习活动,态度习得的难度和复杂程度无疑是更大的。
(一)态度习得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便提出了两种比较可靠的态度习得途径,即替代学习与亲历学习。所谓替代学习,即在对他人的行为或者活动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形成的学习行为,也叫观察学习。对于态度习得而言,过程中往往需要替代学习参与其中才能够真正得以实现,从态度学习到品性养成,都能够通过替代学习顺利实现。详细来讲,替代学习的整个过程应该包括注意、保持、生成以及动机四个环节,其中,注意是学习者将其认知活动等心理资源都置入当前示范事件之中,注意要学习的事件是态度形成的首要条件,而示范事件以及学习者的主要特征会对注意的最终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保持即学习者要牢记示范对象表现出来的活动特征,一般来说,学习者主动对相关信息实施转化,使之以自己比较熟悉和容易掌握的表象符号呈现出来,并在大脑中对其进行反复演练,保持是态度习得过程中的认知基础;生成即学习者将脑海中反复演练的表象内容通过一定的规律转化成具体活动,也就是说,学习者在日常活动中将示范对象的行为再现出来,也有学者将这一环节称作动作重现,在这一环节中,学习者不仅要对行为符号的指导有足够的认知,对于动作行为的概念与规则也应该有比较清楚地理解,如此才能够将行为反应准确组织出来;动机即行为生成以后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强化,使得将来这一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变得更高,对未来行为的产生有促进和推动作用。
所谓亲历学习,主要是指学习者通过对自己的行为活动进行感悟和体验来获取所需知识。这种途径重视和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主体作用的发挥,认为活动结果对于学习者相应行为的产生有积极主动的推动作用,认为个体之所以会出现学习这一行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习者形成的对于行为结果功能价值的认识。首先,学习者能够认识到行为结果所具备的信息价值,能够从中认识到结果与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并且会利用这一认识对反应与结果进行指导,通过对选择行为进行强化或者否定来不断引导个体态度与行为的生成与发展,由此可见,亲历学习实际上就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和深入认知的活动。其次,在亲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应该能够认识到反应结果的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某种活动在正式实施以前,学习者都会对最终可能呈现的结果进行预设和推测,有时候这种预设的结果就是学习者采取行动的直接且非常重要的驱动力。
在态度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两种方式往往能够形成一种态度。此外,两种方式应该是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的,因此应该尽可能地避免二者之间出现矛盾,否则很容易弱化态度习得的最终效果。
(二)促进态度习得的方法
1.说服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转变自己本来态度的时候都习惯用言语说服。在利用言语说服学生的时候,教师一般都会选择一些能够支持原有态度或者不支持原有态度的证据呈现给学生,以便使学生认同自己的教育和态度,使之能够改变原有态度,并且主动去习得新态度。在通过说服来促进学生态度习得时,比较有效的技巧当数以现实情况为基础,向学生展示单面或者双面论据。
对霍夫兰德研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如果学生的文化程度偏低,或者持有认可态度,则教师为之提供单方面的论据往往就能够推动态度的顺利习得;而如果学生的文化水平比较高,或者对于某一事物持有否定态度,那么教师就需要为之提供双面论据。具体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想要引导学生转变自己本来的态度,如果对象为低年级学生,则需要为其提供正面论据;如果对象为高年级学生,则需要为其提供正反两个方面的论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后,如果学生没有出现逆反心理,则教师只要为学生提供正面论据稳固其态度即可;如果学生对于教师的观念持反对态度,那么教师就需要为其提供双面论据,这样才能够给学生带来教师公正公平、严谨正面的感觉,从而对教师产生好感,有利于学生态度的顺利转变。在向学生展示论据的时候需要注意一点,即必须充分考虑到教育任务的实际需求。如果教育任务需要即刻完成,那么向学生展示正面论据往往是比较有效的;而如果教育任务是需要较长时间完成的,那么教师就需要为学生提供正反双面论据,如此有利于保证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此外,在利用说服手段促进态度习得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说服内容里包含的情感因素在作用于态度习得和改变的时候一般能够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维持的时间较短;而能够长期发挥作用和产生效果的往往是理智因素。但是,系统来看,无论是情感因素还是理智因素,促进学生态度习得以及改变态度的时候都会受学生成熟程度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在面对低年级学生的时候,教师利用情感因素来打动学生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而在面对高年级学生的时候,往往需要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判断和选择。由此可见,学生的成熟度对于说服教育效果的高低有重要影响。对于普通水平的学生来说,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先发挥情感因素的影响作用,最后再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理智行为证明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更好的促进效果。(www.xing528.com)
在说服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还应遵循逐步提高要求这一原则。在促进态度习得和转变的过程中,教育者的观点和学习者本来态度之间存在的实际差异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之间的差异处于中等水平的时候,最容易改变学生的态度,而这种差异性如果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那么态度的转变就会越来越困难,改变幅度也会越来越小。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本来态度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并且对其与自身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进行估计,以便更加有效地改变学生的态度。如果二者之间的差异过大,则教师需要对改变态度的整体目标进行适度分解,使之形成若干个不同层次的分目标,然后要求学生先达成层次较低的分目标,接着完成更高层次的分目标,一步一步地走向整体目标,不断缩小教师和学生之间态度的差异,促进学生态度转变。
2.榜样
榜样在促进学生态度转变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这一点认识,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中还是在现场实践中都已经得到了证明。此外,班杜拉在其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中也对榜样的重要力量进行了重点论述,并指出学习者使用频率最高的学习方式就是模仿榜样的行为。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教师在培养和改变学生态度的时候,应该重视榜样的作用,为学生塑造一个优异的榜样,并且在发挥其作用和功能的时候应该选择适当的呈现方式。
在学习活动中,榜样本人在学习者面前做出真实的操作行为,更易诱发并保持观察者的注意,如果突出关键部分的反复示范,达到的效果会更好。但是需要特别注意,对于榜样的操作行为,必须能够进行准确判断和认识,否则往往会引发反效果。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榜样教育的时候,很多个人或者机构都会选择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媒体,因为其能够精细和全面地对榜样形象与具体内容进行介绍和阐述,更加突出模仿的重要价值和功能。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科学化榜样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此外,在开展榜样教育的时候,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很多时候其都是将教师作为自己学习榜样的,因此,无论是教学活动中还是日常生活中,教师都必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利用自己良好的行为活动引导学生养成积极正向的学习态度。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作为一个榜样,如果其态度真诚热情、举手投足间都能够展现出高素质,那么对于多数学习者而言,其都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
3.角色扮演
所谓角色扮演,其实主要指的就是学习者在特定地位之中并由此形成与之匹配的行为活动的一系列进程。有学者在对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后指出,教育活动中的角色扮演,实际上就是安排部分学习者作为演员,而其他人扮演观众,二者处于同一个场景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期望和对参与的理解,并产生与之相符的同情、爱慕等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更加深入的论述和分析。在这一场景之中,双方一般都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角色扮演这种手段能够为学习者创设出一个和现实生活环境相似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一个接近真实的模拟情景中形成真实态度和情感体悟。此外,角色扮演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特征,其能够引导多数个体融入群体意识之中,因此有利于学习者新态度的形成。
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有两个因素始终发挥着重要功能。第一,从角色扮演者方面来看,其必须能够准确认识和理解自己在学习情境中所处的位置和具有的重要性,对于自己扮演的角色的内心情感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应该能够将之通过适当的行为操作表现出来,掌握一定的表演技巧。第二,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角度来看,对教育程序中的每一个步骤应该进行说明和解释,例如,要对角色内容进行分析,并且应该给出相关要求,进行角色扮演的时候应该根据学习者自身特点进行适当选择,合理设计场景,使学习者能够熟悉自己面对的学习对象,最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讨论,得出自己的观点,从而将这一教育方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