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的设置,是对教学的巩固,其作用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习题课的实施,涉及诸多方面,如习题案的设计、批改与分析,课堂设计、课后小结等。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习题课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适度原则
练习不仅能够巩固知识,还能够起到检验知识掌握情况的作用。因此练习在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初中物理来说,抽象的概念和枯燥的定律,通过课时的教学,一般能够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潜在的意识,这个时候,适当的练习,有助于概念和定律的复习与巩固,使其在运用中由抽象转化为具体,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练习也能够锻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例如,相似概念间的辨析、理想模型的迁移、多过程推理的能力、创新性实验的意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等。
从教学策略上来看,“题海战术”旨在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以尽可能地达到对各类型题目的熟悉,从而降低应考时的陌生感,减轻考试时的压力。从教学方法上来看,“题海战术”的做法,在于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考感”,以便应对考试时能够做到从容自若。这种旨在提高学生做题熟练度的思想,本无可厚非,但过多依赖于题海是不可取的。这不仅是因为高考题型变幻莫测,很难通过“猜题”“押题”获取通向成功的捷径,还因为一味地练习,忽视了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进而造成考试失利。
由此,即便是练习,也应该保证正常练习,坚持适度的原则,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学习方法的掌握,打牢基础知识,任何题型,都离不开“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才是关键。
(二)因材施教的原则
无论是科学内容的练习还是习题课的教学,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展开。不同年级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年级或班级中,学生情况也存在差异性,这就需要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遵循层次性原则,对习题的设计与编排要有明确的侧重,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不是指总体上的分层教学,而是以班级为单位,针对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差异,实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层次上的提升。
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每个人的学习能力、知识储备、学习习惯及态度等都各不相同,在进行习题练习时,如果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层次,每道题都强调综合运用,那么,能力稍差的学生便会很吃力,物理学习的信心受挫,就会造成物理学习兴趣的消退,甚至对物理学习产生抵触,不利于物理教学效果的保证。而如果只涉及基本的应用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便会觉得缺乏挑战性,不利于激发更大物理学习的动机。(www.xing528.com)
虽然学生的情况复杂多变,习题案的编制无法照顾到每个人,但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在分层教学的前提下进一步细化,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照顾到层次上的差异。如“弹性作业”的提出,便是基于层次差异的原则。它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之后所编制出的习题案,其最大的特色在于存在难易度的跨度,而且是多类题型的组合。其优势就在于,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自主搭配,弹性地完成练习。
这一创新,在过去是很难实现的,这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只能凭借经验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基本的了解,这种了解并不全面,也不一定准确,基于这一现实,所设计的习题案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分析系统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全面而准确地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风格、学习偏好等个性化指标,这种信息化的集合,为教师的因材施教进行习题案的编制提供了便利。
(三)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育是长期的过程,一蹴而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物理学习更是如此。学习没有捷径,唯有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学习,是在“反复强化”中不断积累的过程。任何对学习捷径抱有幻想,追求“一次到位”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对于习题课的设计,也应该在习题案的设计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切不可将习题“试题化”。要在点滴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强化练习。强化的程度不可过大,如在基础阶段的习题案的设计中,过多地融入高年级阶段的习题,甚至有的将高考要求当作平时练习的要求,这也是不可取的,违背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在对教学内容深度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控制难易度。
(四)优化精选的原则
在高考压力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普遍较为紧张,加之物理学习的时间有限,因此,在习题案的选择设计上,教师必须做到精挑细选。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能够兼顾不同能力层次水平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习题;也要结合教学实际,做到重点突出,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