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观的重塑:重建核心素养导向

教学观的重塑:重建核心素养导向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学生而言,其个性自由和健康发展应该以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前提,而这正是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的重点。所以,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观。明白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任务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核心素养培养的着眼点,也并非学科教学任务的分解。其次,只有在“学科本质”教学观的引导下,教师才能够深刻认识教学的实质,真正领会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育人价值。

教学观的重塑:重建核心素养导向

对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关系的了解,有助于教师明确教育的目的,即为什么而教。“为什么”教只是前提,“怎样教”才是目的,这就需要重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观,以探讨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将三维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更有效地结合起来。

(一)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观

“立德树人”已成为现代教育的理念及基本要求,所谓立德树人,就是要求教师在面对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时,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的关键在于人的培养,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围绕学生的个性自由和健康发展,教学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对于学生而言,其个性自由和健康发展应该以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前提,而这正是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的重点。所以,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观。

首先,教师需要在观念上进行转变。在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对于成绩的提升固然重要,但是这些成绩必须服从于学生的健康和幸福。健康,不仅仅是狭隘层面的身体健康,健康应该包含更为广泛的意义,即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健康为前提,注重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知识的传授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全面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与需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既要鼓励及要求学生学好知识,与此同时,还应该尊重并爱护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尤其应注重对学生潜能的挖掘。

其次,理解学生发展的顶层设计就是核心素养,它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所在。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更为重要的是育人。教师要关注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弥补学生的缺点与不足。教师应该明白,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育人。不同学科的性质及内容,所含知识均有所差异,但是育人的使命和任务是一致的。教师应该明确这一点,牢固树立育人的理念。教师应该明确核心素养的要素和内涵,在教学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特色。

(二)“以生为本”的教学观

“以生为本”也是现代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兴趣特长、能力水平等,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以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地发展。具体可从以下方面来参考。

首先,对于学科核心素养,要有正确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对于实施核心素养教育的本质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更好地更自觉地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教学,了解学生的真实状况及学习情况,尊重并宽容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学智慧与教学风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标精神,也才能提高教师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能力。

其次,是基于学情分析,这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只有真实准确地进行学情分析,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开展更有针对性。学情分析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因此,对学情的分析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起点状态、潜在状态的分析。对于学生起点状态的分析可以从三个维度展开:知识维度,主要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认知;技能维度,是指学生已具备的学习能力;素质维度,指学生的学习习惯。(www.xing528.com)

而对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即学生的潜能。也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首先,知识维度,即学生知识潜能,主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原有认知结构、学生的情感和发展需要来分析;其次,技能维度,即对学生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所具备的能力分析,包括能力层次及状态;最后,素质维度,即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怎样的,根据习惯选择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基于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可能生成的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资源。

(三)树立“学科本质”的教学观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还应该树立“学科本质”的教学观,需要教师了解和掌握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对于学科本质了解的基础上,梳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本质的关系,以及探讨如何在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进行科学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独特魅力及育人价值。要做到促使教学活动从教学转向教育层面,需要教师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对于学科素养要有客观准确的认识。明白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任务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核心素养培养的着眼点,也并非学科教学任务的分解。而应该是立足于教学全局,将核心素养定位为学生应对复杂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品质,这也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及社会发展需要不可或缺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扬伯乐精神,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发现并利用学生的优势、特长、经验、创意、见解,乃至问题等,都可能成为教学的生长点。作为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尤其需要开发学生身边的资源;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并提升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广泛利用校内外场馆资源——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课程基地、运动场等及校外科技馆博物馆农业科技园等;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利用互联网丰富的资源,扩大视野,开阔眼界。

其次,只有在“学科本质”教学观的引导下,教师才能够深刻认识教学的实质,真正领会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育人价值。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借助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塑造,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其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最后,树立“学科本质”的教学观,要求教师明白,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学习的本质。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灵活选择并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及需求,以及教学现状,及时变革教学方法及模式。而要实现这一改变,教师是关键。教师必须回归教学本质。唯物辩证主义的发展观,告诉我们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任事物都处于变化发展之中。教学活动也是如此。教师应该认识到,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个体的进步,都离不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活动从讲授为主向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转变。这也为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奠定了基础,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真正围绕学生而开展。

总之,意识对行为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正确的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并保持观念的与时俱进。只有在观念上注重更新与转变,以核心素养教育观引导教育活动,才能保证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得到培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