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凡铸鼎,唐虞以前不可考。唯禹铸九鼎,则因九州贡赋壤则已成,入贡方物岁例已定①,疏浚河道已通,《禹贡》业已成书②。恐后世人君增赋重敛,后代侯国冒贡奇淫,后日治水之人不由其道,故铸之于鼎。不如书籍之易去,使有所遵守,不可移易,此九鼎所为铸也。
年代久远,末学寡闻,如珠、暨鱼、狐狸、织皮之类③,皆其刻画于鼎上者,或漫灭改形亦未可知,陋者遂以为怪物。故《春秋传》有使知神奸、不逢魑魅之说也。此鼎入秦始亡。而春秋时郜大鼎、莒二方鼎④,皆其列国自造,即有刻画,必失《禹贡》初旨。此但存名为古物,后世图籍繁多,百倍上古,亦不复铸鼎,特并志之。
注 释
①入贡方物岁例已定:《尚书·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濬川,任土作贡。”
②《禹贡》业已成书:记述九州贡法的《禹贡》,本成书于战国,去夏禹甚远,但作者认为是禹时所著书。(www.xing528.com)
③“如珠”句:《尚书·禹贡》:“淮夷珠暨鱼。”二者即蚌珠、美鱼,淮人世世代代以此进贡。久之,二物几绝。狐狸皮是青州人进贡之物。
④郜:郜鼎。《左传·隐公七年》载郜国(今山东成武)献予周王的大鼎。莒:莒鼎。《左传·昭公七年》载莒国(今山东莒县)所铸方鼎,赠予郑国的子产。
译 文
铸鼎的史实,尧、舜以前已无法考证了。至于夏禹铸造九鼎,那是因为当时九州根据各地现有条件和生产能力而缴纳赋税的条例已经颁布,各地每年进贡的物产和品种已经有了具体规定,河道也已经疏通,《禹贡》已经成书。禹王恐怕后世的帝王增加赋税来敛取百姓财物,后代各地诸侯用一些由奇技淫巧做出来的东西冒充贡品,以及后来治水的人不按其方法行事,于是把这一切都铸刻在鼎上。令规也就不会像书籍那样容易丢失了,使后人有所遵守而不能任意更改,这就是当时夏禹铸造九鼎的原因。
经过了许多年代,刻在鼎上的图像,如蚌珠、暨鱼、狐狸、毛织物以及兽皮之类,或许因为锈蚀脱落而变形,难以辨认,见识浅薄的人就会以为是怪物。因此,《春秋左氏传》中才有禹铸鼎是为了使百姓懂得识别妖魔鬼怪而避免受到妖魔伤害的说法。其实这些鼎到了秦朝就已散失了。春秋时期郜国的大鼎和莒国的两个方鼎,都是诸侯国自己铸造的,即使有一些刻画,也必定不合于《禹贡》的原意,只不过名为古旧之物罢了。后世的图书甚多,百倍于上古,亦用不到铸鼎。这里特地提一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