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认同(Party Identification)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学者对政治生活实践中选举领域进行的研究,最早由奥格斯·坎贝尔(Angus Campbell)在《美国的选民》中提出,意指“个体在其所处环境中对重要的群体目标的情感倾向”,是选民“在心理上对某一政党的归属感或忠诚感”[11]。他们偏重于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政治主体的行为,强调政党认同的一般稳定性与特殊变动性,这其中更多的是指民众生活中的非理性的情感倾向。《布莱克维尔政治制度百科全书》认为,认同是“一种社会心理依恋,它可以定义为‘一种心理认同,即对于某一政党或其他政党的依恋之情’”[12],并以此来衡量一个政党的支持率。在西方选举政治的背景下,政党认同成为西方研究大众政治行为的中心理论。政党认同起始主要是用来研究选民的投票行为,但是后来其研究适用性越来越广泛,逐渐延伸到大众政治行为、政党组织发展等研究领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政党认同的相关理论在西方趋于成熟,在政治社会化、投票态度等研究中获得广泛应用,这一概念已经成为解释民众政治心理的重要支柱,同时也是衡量一个政党支持率的主要尺度。
关于政党认同概念的含义,我国与西方学术界有基本一致的看法,只是在概念包含的广度方面稍有不同。对政党认同的概念解释总体上体现出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是强调心理倾向的界定,认为政党认同就是一种个体情感、态度方面的心理倾向,如倪春纳认为,政党认同是指个体对政党在政治态度、政治心理和世界观上的归属和忠诚。要求个体从对政党的消极冷漠态度,演变为政治情感上积极的内化支持,最终诉诸其对政党世界观的笃信与皈依[13]。张华认为,所谓政党认同是选民“对政党的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或忠诚感”,形成后在相当长时期内高度稳定,并随着生命周期的增加而强化,不仅直接决定选民的投票行为,而且还对其他影响选民投票行为的因素产生影响[14]。上述学者的观点集中反映了政党认同的心理学倾向,认为政党认同就是一种个体情感、态度方面的心理倾向。第二种倾向是强调心理倾向和行为表现兼容的界定,这种观点侧重于把政党认同归结为情感归属与外在行为表达的结合,如柴宝勇、艾玲娟认为,政党认同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对政党所产生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其对政党做出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达”[15]。史献芝、赵天娥等认为,政党认同是指,在一定的政治生态条件下,公众基于一定的心理依恋与政治行为取向的价值偏好,通过对某一政党或政党集团的情感认知、体验或审慎地理性判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自愿认同感、归属感与忠诚感和政治行为上的高度服从与支持。它不仅是一种意识范畴,也是一种实践范畴。[16](www.xing528.com)
在认识、理解政党认同概念的内涵时,多学科对“认同”含义的理解值得我们借鉴。综合各学科对认同含义的理解和国内外学界对政党认同概念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政党认同是政治主体(个体的或群体的)对政党的能动的认识、判断、评价和行为反应过程,是建立在政党认知的基础上,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形成的对政党的认可、赞同和确信,表现为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行为上的服从和支持。政党认同体现着政治主体的政治认知、情感、信念、行为等因素的统一,不仅是一种政治心理倾向和态度,更是一种现实的政治行为,是政治活动实践的结果。所以,政党认同不仅关系到主观意识领域,还同属于实践的领域,是政党价值的接受过程和行为过程的统一,离开相应的政治行为,政治心理和态度则无从把握和体现,因此强调心理倾向和行为表现兼容的政党认同界定更科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