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全面理解与把握政党认同,首先有必要对认同的内涵作简要的阐释。认同,译自英文identity。“认同”一词起源于拉丁文idem(即相同,the same)。identity在英文中有多种含义,既包括客观的一些相似或相同特性,如相同的身份、相同的表现等,又包括心理认识上的一致性及由此形成的关系。认同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所以认同问题引起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关注。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认同概念的多重解读,有助于我们深入地、具体化地理解认同概念的含义。
哲学中的认同是对差异之上的同一性的辩证思考,是对事物自身、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差异性的同一性确认。古希腊哲学家即有了对差异与同一的思考: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说“水是万物的始基”,就是看到了不同事物之间的同一性;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对事物自身在历时性演变中同一性问题的思考。进入近代,哲学由存在论转向认识论,对同一性问题的思考也更加深入和抽象。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家笛卡尔的哲学就是对思维与存在统一问题的思考。笛卡尔在物质与空间的关系上看到了同一性的问题,笛卡尔认为物质与空间在范围上是同一的,物质是实体,具有多样性,而空间其实是一种概念,具有不可见性,二者存在一定差异。但是从存在状态的角度而言,物质的存在必定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而空间中必定存在一定的物质,二者共同的存在状态就是二者的同一性。作为辩证法大师的黑格尔通过其辩证法思想体现了对同一性问题的认识,黑格尔认为“同一”这个概念并不是抽象的同一或是完全排斥一切差别的同一,应该把“同一”看作包含差别的“具体的同一”。同一离不开差异,同一与差异的辩证统一才是真正的同一、具体的同一。
心理学中的认同是自我对自身同一性、与他人同一性的主观肯定态度,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观心理活动。心理学意义上的认同概念最早是由精神分析学派大师弗洛伊德提出并使用,他把认同“看作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3]。与弗洛伊德的趋同感定义类似,我国学者张春兴认为,认同是指“一个人将其他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态度观念、价值标准等,经由模仿、内化,而使其本人与他人或群体趋于一致的心理历程”[4]。弗洛伊德之后,他的学生埃里克森创新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认同概念。首先,“他将Identity与自我联系在一起”[5]。因为人具有自我意识,人能意识到自身的属性,更能意识到这种属性所具有的社会意义,于是在自我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和态度,这就是认同。其次,埃里克森认为,认同不单单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更是个体与社会互动的产物。与老师弗洛伊德从人的生物性角度出发,抽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而将认同理解为心理上的同化和趋同不同,埃里克森认为个体的认同不是封闭的心灵在真空状态下形成的,而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中形成。人的心理活动总是一定社会因素的映射,认同正是体现了社会对自我的影响、并在这种影响中形成。
与心理学从个体的情感、态度、意识等心理机制的角度研究个体如何形成认同不同,社会学领域是从“身份”的角度研究个体的认同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和意义。主体对于一定的角色、身份,特别是群体的归属,是认同的本质内涵。《社会心理学辞典》认为,认同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在人际交往中,无论使别人被自己同化,还是自己被别人同化的过程,都称为认同[6]。沙莲香认为,“认同是心理学中用来解释人格统合机制的概念,即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怎样互动而维系人格统一性和一贯性,认同是维系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互动的内在力量,从而是维系人格统一性和一贯性的内在力量,因此,这个概念又用来表示主体性、归属感”[7]。(www.xing528.com)
不同学科对认同概念的认识提供了认同的不同理解方式,整合不同学科对认同的定义,可以看出同一性是认同的核心和基础,认同既是为了维持同一性,也是以同一性为基础进行认同。绝对的同一性不存在,同一性是在差异性的基础上建立的同一性。一定意义而言,认同就是基于某种“共同性”之上的,主体对于自身“归属”的认知、强烈的情感依附和由之而产生的行为方式。[8]综合现有的文献资料,根据对“认同”的理解与思考,笔者认为,认同至少具有以下两个鲜明特征:
第一,互动性。在认同概念中,认同是主体与客体通过自我与自我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网络的不断对话与互动而达到一致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需要通过主体仿效榜样行为等主客体相联系的方式来完成的,将自我归属于一定的身份之中,以此满足主体对归属感的需求。简单地说,认同就是寻求主体自我与客体“共同性”关系的过程。就认同而言,其基于某种被意识到的“共同性”为基础,本质上表达的是“归属性”的内涵。因此,符号互动理论的创始人美国社会学家乔治·H.米德(Mead)特别强调人的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并认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才是人的自我意识的真正基础。他认为,社会塑造了个体的精神与自我,而后者又反过来影响着社会。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也指出,“任何层面上的认同,只能在与‘其他’——与其他的人、部族、种族或文明——的关系来界定”[9]。
第二,实践性。认同活动是有着内在结构的实践体系。其中认同的主体与客体构成了社会实践最基本的两极。认同通过主体相应的行为,对客体发生一定的作用而实现其价值。在认同活动中,离开相应的行为,认知、情感则无从把握和体现,对认同主体和认同客体也不具有实质性的作用意义。同时,认同中意识和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其客观的来源,“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10]。认同具有特定的作用对象,即一定的社会体系,即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诸方面的客观事物,认同具有特定的活动目的,即满足主体对归属感的需求;具有特定的活动方式,即通过自我与自我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网络的不断对话与互动,这些对象、目的、方式都是客观的,都含有实践的基本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