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价值诉求: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批判主题的分析

价值诉求: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批判主题的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批判主题的价值诉求体现为空间生产的以人为本、平等、正义、多样等方面。马克思指出,“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10]。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是以人为本原则在空间的彰显,是顺应客观空间生产的伦理要求。马克思指出,“这个内容,只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义的”[13]。

自由、平等、正义等是人类的永恒的价值诉求,彰显着人类生存的终极价值。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的批判主题也蕴含着这些价值诉求。社会空间理论批判主题的多元性,表明其价值诉求并不单纯是由空间生产规定的,它还与其他社会范畴有关联,如公平正义、权利义务、民主透明等。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批判主题的价值诉求体现为空间生产的以人为本、平等、正义、多样等方面。

首先,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的批判主题蕴含着以人为本原则。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的批判主题彰显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推崇空间生产的人本价值。空间生产有着人文倾向,彰显着人的主体意识,体现着历史文化。社会空间实质上是自然空间的人化产物,既保留自然物质色彩,又涂抹上人工痕迹。实际上,社会空间无法摆脱人的影响和牵制。空间生产一方面具有自然物质性,呈现为生产力进步、技术水平提高和空间产品增多;另一方面具有人文性,彰显为空间生产主体素质的提高、空间产品文化意蕴的提升和空间资源为人所合理开发。空间生产的人文性表现在:空间是为人服务的;空间是人的精神家园。马克思指出,“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10]。在空间生产中贯彻以人为本,才能让空间的人文价值得到呈现,才能消除空间中的异化现象,让空间真正成为人的诗意栖居的家园。

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批判主题的宗旨是实现人的主观能动性、自由创造精神和各种社会价值。人的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个人社会价值实现的条件,也是空间人文价值实现的前提。在空间生产中贯彻以人为本,就是让空间中的人文性得到完全实施,是让人性在空间中得到完全贯彻。空间正义的实现需要将自然空间的社会化过程和空间的人文价值结合起来,即要推动空间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共同进步。自然空间的社会化过程是空间生产力进步、空间经济发展、空间生产方式变革等过程。空间的人文价值是空间生产主体需求、人们对空间资源的利用和占有程度、历史文化在空间的累积等。空间的人文价值则要将人的需求放在空间生产的首位,各种社会空间形态都要依据人的需求来制造,倡导以人为本的伦理准则,让人能够在空间中诗意栖居。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是以人为本原则在空间的彰显,是顺应客观空间生产的伦理要求。而空间生产中的以人为本的实现就需要改善公民的空间存在状态。

其次,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的批判主题蕴含着对平等的追求。社会空间的平等性的实现能够有效消除空间生产中的不平等现象,克服空间生产中的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空间的和谐。社会空间的平等性不是强调强者的利益,而是倡导利益的均等性。社会空间的平等性蕴含着三个基本要求:人人享有平等的空间权利;人人享有平等的空间机会;人人享有平等的空间结果。“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无产阶级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11]社会空间的平等性就是消除等级秩序和僵化模式,让空间主体各得其所,不会因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而得到区别对待。空间的平等性既要把空间规则平等地适用于每一个公民,又要把正义平等散布到空间生产的每一个角落。社会空间的平等性,不是抽象的平等,也不是僵化的平均主义,而是基于现实的平等。社会空间的平等性,主张制约空间生产中强者利益、关注弱者的利益,其基本议题之一就是解决空间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实现空间的平等性,就是要改变不平衡的地理格局,实现合理的空间分配,坚持和谐发展。

空间生产中的不平等现象是空间生产资本化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空间的平等性能够消除少数人对空间的霸占,防止空间让一个阶层独占,让各个阶层的空间能够自由的流通,增进各个空间的交融。空间的平等性能够协调空间生产主体的利益冲突,为空间生产的高效进行提供主体条件和伦理支持,能够促进人和空间的和谐关系,促进形成积极向上、活力十足、生气勃勃的空间生产状态。马克思指出,“平等,作为共产主义的基础,是共产主义的政治的论据”[12]。空间的平等性就是要竭力促成适合人生存的空间形态的生成,让空间生产主体在各方面都能感受到平等的氛围,激发主体的创造力和能动性。空间的平等性是指正义要在一切空间生产主体中都得到平等贯彻,不得因为年龄、身份、地位而让空间生产主体得到不同待遇。任何空间生产主体都应该平等地遵循空间正义原则,不能违背空间平等原则。任何空间生产主体都要对一切伦理法则给予平等的认同,遵循伦理原则平等地对待一切空间生产主体。

再次,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的批判主题蕴含着对正义的追求。正义作为基本伦理诉求,也是人的社会价值的彰显。正义构成了人的独特信仰,人们渴望将正义布展到空间的每一个角落。因此,自有空间生产活动就有空间正义的追求。空间正义不是先天产生的,而是在空间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空间正义是在对空间生产中的不平等和非正义现象批判中形成的。空间正义在一些其他的议题上也有重要意义,例如空间冲突、空间隔离、城市空间、空间矛盾、生态保护等。空间的非正义现象严重制约了空间生产的运行。所以,需要用空间正义考察空间生产,以使空间生产伦理化。空间正义就是空间生产过程中可能呈现的正义问题。马克思指出,“这个内容,只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义的”[13]。空间正义既要符合空间生产的秩序,能够保证空间生产存在和发展,又要彰显人的正义理念,协调好空间生产主体之间的利益纠葛,促进空间生产的和谐发展。

空间正义能够推动对个人利益的维护,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人的价值的实现提供空间条件。伦理视野中空间正义的缺场主要呈现为空间异化、空间断裂、空间矛盾等。正义的空间维度是社会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义在社会空间中被建构以及随着空间形态不断演变的构成要素。空间正义呈现在空间生产中就要促成正义的空间制度,并让正义贯彻在空间生产的运行过程中,形成正义性的空间形态。空间正义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尊重自然环境等伦理要求。空间正义的公平性是正义原则在空间生产中的公平运用。空间生产的发展内在要求空间正义的公平分布和实现。空间生产的运行要求空间正义,而空间正义要求合理的社会制度作依托。空间正义的发展不只是理念,还是现实行动。空间正义的演变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在不断处理现实关系中演变的。

最后,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的批判主题蕴含着对多样性的追求。马克思倡导差异和多样性,有助于推动空间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空间生产的发展并非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由政治权力、资本、市场、思想意识形态等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多样性不仅是空间生产的内在要求,而且是空间生产活力的推动力量。空间生产过程中制造了多样性的空间形态,也制造了多彩的空间存在方式。人的空间需求是多方面的,既需要空间消费品,又需要空间意识。空间也组成人的精神生活。社会主义空间正义就建立在尊重每个个体的需求上,不仅尊重每个人,而且尊重每种生物。它建立在个体自由的价值上,不用虚无的宏观价值架空个人利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4]空间生产若一味追求空洞的理念,或只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就会造成空间断裂,形成僵化的空间结构,破坏空间的多样性,损害大众的利益和需求。

空间生产的多样化应该做到以下方面:其一,要保证空间形态的多样化。空间形态本来就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空间形态具有不同的价值和功能。多样化的空间形态更能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多样化的空间形态聚集起来,也更能产生优化效应,有助于更好地促进空间生产,让空间生产体现不同人的利益。其二,要保证空间中各个要素的多样性。空间生产的高效运行依赖于空间要素的协调。空间正义蕴含着多种伦理诉求,能够保证空间要素的协调,促进空间生产多样性展开。空间正义能够促进空间生产各个主体的互动,激发空间生产的活力,能够让空间生产得到可持续发展。因此,空间正义对于激发空间生产的活力具有积极价值,需要用正义保证空间要素的多样性,让空间生产能够遵循正义原则,不断满足不同空间主体的需求。

总之,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蕴含着三重批判主题和正义等价值诉求。社会空间理论的批判主题是对空间生产及其资本、政治、生态现象的批判,其价值诉求是对以人为本、平等、正义等的追求。马克思通过考察社会空间生产过程,建构了以空间生产为主体的空间认知体系。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开启了空间研究的新视域和范式,为社会理论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推动了都市社会学、空间政治学等学科的发展,强化了对现实城市问题的关注。建构理论体系不是马克思的目的,他的目标是建构空间政治理想和空间解放行动。因此,强烈的批判价值和现实意义构成了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的独特功能特色。

本文发表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11期。

[1]基金项目:本文为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孙全胜,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3页。(www.xing528.com)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6页。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75页。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9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8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7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9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