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入探讨:马克思个人概念的生成研究

深入探讨:马克思个人概念的生成研究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文本依据蔺庆春摘要“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个人概念的根本规定。马克思个人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新近出版的MEGA2I/5卷的附属材料卷的“导论”,明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各个组成部分的写作情况,为把握马克思个人概念的形成过程,提供了充分的思想线索。激起马克思写作动机的另一个原因是鲍威尔等将马克思指认为费尔巴哈思想的追随者。

深入探讨:马克思个人概念的生成研究

——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文本依据

蔺庆春

摘 要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个人概念的根本规定。“现实的个人”区别于鲍威尔的“自我意识”、费尔巴哈的“类”和施蒂纳的“唯一者”,克服了对人的观念性和抽象性把握,作为其根本规定性的“现实性”本身,既不是费尔巴哈的直观感受性,也不是鲍威尔和施蒂纳的主观抽象性,而是黑格尔市民社会层面的具有鲜活生命的“具体的个人”,在生产过程中借助感性对象性活动,在社会关系中自我确证和自我实现的现实展开性。这一根本内涵的确立,是马克思恩格斯与鲍威尔、施蒂纳、费尔巴哈等青年黑格尔派思想交锋的结果,同时也是马克思吸收黑格尔关于人的理解的积极因素的结果。马克思对于人的界定,经历了从“具体的人”到“现实的个人”的转变过程。

关键词 个人;具体的人;现实的个人;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www.xing528.com)

以“现实的个人”为根本规定性对人进行界定,是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不同于以往哲学家对于人的界定的抽象性、孤立性和观念性,强调和突出人的感性、对象性、能动性、现实性、历史性和完整性,其根本内涵是在与鲍威尔、施蒂纳、费尔巴哈等青年黑格尔派思想交锋的过程中确立起来的,同时吸收和借鉴了黑格尔哲学关于人的理解的积极因素。马克思个人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新近出版的MEGA2I/5卷的附属材料卷的“导论”,明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各个组成部分的写作情况,为把握马克思个人概念的形成过程,提供了充分的思想线索。“导论”部分系统交代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的写作过程,否定了曾被广泛接纳的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现有文本的编排顺序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各部分内容写作的时间顺序为依据的观点。[2]事实恰恰相反。根据“导论”部分的介绍,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计划撰写一部名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著作。[3]另一方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写作之前,马克思已经与鲍威尔公开论战了多个回合[4],《论犹太人问题》和《神圣家族》都是这一长期论战过程中马克思的重要著作。随着《神圣家族》在1845年2月的出版,马克思与鲍威尔的论战“达到了高峰”。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在等到鲍威尔的回应——《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文发表之后就开始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中的鲍威尔批判部分。而对施蒂纳,在1844年10月《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出版后,马克思一直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并写作了相关的批判文章。在与鲍威尔和施蒂纳,尤其是和施蒂纳进行思想交锋的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观愈加明晰,于是他们打算正面阐述自己的理论,而阐述自己理论的批判对象就选择了费尔巴哈,因为他们认为费尔巴哈较之于其他青年黑格尔派,真正从思想上“向前迈进了一步”[5]。因此,他们从“圣麦克斯章”中抽取出来一部分内容,与早期同鲍威尔论争的文稿笔记一起,形成了现在的“费尔巴哈章”的底稿。也就是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写作初始,马克思并没有打算专门与费尔巴哈进行论战。激起马克思写作动机的另一个原因是鲍威尔等将马克思指认为费尔巴哈思想的追随者。所以,他们觉得有必要专门写一篇文章来正面陈述自己所持的观点,澄清自己与费尔巴哈的思想关系。[6]这也就应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序言中所提及的,“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7]。因此,作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第一卷第一章的“费尔巴哈章”,在成稿时间上是在“圣布鲁诺章”和“圣麦克斯章”之后的。从鲍威尔到施蒂纳,再到费尔巴哈,随着马克思对于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不断深入,马克思个人概念也在不断地清晰和深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