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十二章:如何放弃不重要的事物

第十二章:如何放弃不重要的事物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旦你选定了真正想要的事物,就必须找到放弃其他事物的力量。当你学会放手后,你就能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在诱发人们的错失恐惧症和更好选择恐惧症,并让他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问题上,科技起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目前一些领先的科技公司在控制力、影响力和价值方面的大幅提升是不可低估的。它们被设计成了不可或缺的产品。毕竟,应接不暇的信息和丰富多样的选择是更好选择恐惧症的强大助力。

第十二章:如何放弃不重要的事物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

一旦你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下一阶段的工作就开始了。为了做出一个选择——只是一个选择,你可能已经做了你需要做的一切。你现在感觉好极了。你做到了!你很果断!不过,此刻我不会送上真诚的祝贺,而是要向你发出警告:现在你还没有脱离险境。这是因为,这个世界一直想方设法让你相信:你搞错了一切。每天,无论你是否意识到,你都要遭到大量广告、帖子、通知、文章、对话或其他信息的狂轰滥炸,让你时刻分心分神,无法专心处理重要的事务。这真让人难以承受。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在克制自己的冲动,比如休息一下看看新闻,看看有没有新消息,刷刷推特,或是回复刚刚出现在手机屏幕上的瓦次普(WhatsApp)消息。同样,当你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你也面临着各种刺激物的狂轰滥炸。虽然屈服于诱惑、开个小差,可能会让你学到新东西、唤醒新的兴趣,或是为你未来的行动找到灵感,但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大量的信息诱发了两种恐惧症。原本确信无疑、合情合理的决定,你突然觉得有点儿草率了。你感受到了一阵疑虑带来的剧痛——也许你应该重新审视你的选择?你尽管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还是被拖进思想斗争中。你想看个明白,却不能,因为优柔寡断再一次准备蒙蔽你的直觉。

一旦你选定了真正想要的事物,就必须找到放弃其他事物的力量。这是一种预防药,它让你能在一个试图不断破坏你的努力、让你无法抵挡两种恐惧症的世界中游刃有余。当你学会放手后,你就能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为了摒除各种杂音,做好成功的准备,你可以采取以下两种行动:可控地改变一些行为,合理利用科技。它们完全在你的控制下,并且可以帮助你集中注意力。

1.可控地改变一些行为。你将扫除一些阻碍你做出选择的日常障碍,这意味着你要控制所有会让你误入歧途的因素,比如不断获取信息、对照焦虑、选择过剩和自恋心理。为了做到这一点,你的行为和心态需要做出实际的改变,只有这样,你的思维和行为才会不同于过去。也就是说,对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奉行不可持续或不切实际的战略是没有意义的,没人指望你是一个勒德分子(19世纪初参与捣毁机器行动的英国手工业工人)。书中提出的每一个解决方案,都默认我们生活在数字世界中。为了成功,你必须学会管理科技,而不是排斥科技。

2.合理利用科技。你还要仔细、冷静地思考一下该如何利用科技。在某些情况下,你可以降低让自己暴露在科技制造的噪声中的概率,甚至让概率降低至零。例如,你可以选择将一切电子设备搬出卧室,把某些应用程序从你的电子设备中删除,或在一天中安排出一段不受干扰的时间。你也可以欣然接受这些数字工具,让你的时间更有价值,或改换其用途。从冥想应用到数字健康工具,有许多新的科技产品和应用程序可以让你摆脱干扰、更加清醒、重新集中注意力。这些选择和策略有助于让生活在花花世界中的你找到自己的焦点。

在诱发人们的错失恐惧症和更好选择恐惧症,并让他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问题上,科技起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互联网的发展所导致的信息超载和各种社交媒体的出现,重塑了你的生活方式、工作状态以及你与同龄人(他们也是错失恐惧症患者和更好选择恐惧症患者)的交往方式。即使你已经做出了决定并采取了行动,刺激源仍然存在。它会提醒你所有你可能错过的东西,提供给你一系列可能更好的选择。虽然这样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互联网导致的,但一部分企业应该为这种局面负责,因为这些企业的产品决定了人们如何在网络世界中遨游。目前一些领先的科技公司在控制力、影响力和价值方面的大幅提升是不可低估的。苹果阿尔法特(Alphabet,谷歌母公司)、亚马逊腾讯阿里巴巴和脸书等公司,常年居于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大公司之列。[7]让它们大获成功的商业模式是这样的:利用人的心理垄断我们的注意力,然后将其贩卖给广告商。

这些公司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制造了某些产品。这些产品会慢慢地渗透到你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意识中,直到有一天,你再也离不开它们了。它们被设计成了不可或缺的产品。仔细想想,你手机上的闹钟就像特洛伊木马。闹钟是人们一开始会把手机带进卧室的原因之一。这种看似无害的行为,会导致人们在半夜才停止查看电子邮件、新闻和消息。你可以称这些功能为“易成习惯的”,也可以称它们为“易上瘾的”,但不管怎样,它们都会迫使你花大量时间盯着屏幕。

在互联网时代早期,大多数人都忙着让自己的头脑被这些新潮的、酷酷的、基本免费的产品占据,却无暇担心它们的长期影响。数字工具让每个拿起手机的人都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选项丰富的环境中,这简直太神奇了。然而,最近风向变了,人们已经意识到自己被电子设备束缚住了,并且自己的身体、精神和情感健康都在为之付出代价。

大型科技公司已经收到了这一信息。2018年5月,谷歌的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在谷歌I/O大会(谷歌公司的网络开发者年会)上发言。[8]他宣布,未来谷歌会将数字健康的概念引入其产品中,并明确指出了他的公司在诱使集体错失恐惧症爆发上所做的“贡献”:

根据我们的研究,我们知道人们觉得自己被电子设备束缚住了……人们被要求立马对刚刚接收到的信息做出反应,由此产生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急于了解外面的所有信息。他们害怕错过什么好事。对此,我们认为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皮查伊随后宣布了一种新的思路,这种思路将在谷歌的每一个平台上体现出来,其中包括提供监控你的在线时间、分析你的行为、帮助你理解你的习惯、让你离开电子设备等服务的各种工具。几周后,苹果公司推出了一系列数字健康功能,包括增强版的“免打扰”功能,消息推送变更功能,报告你花多少时间看电子设备的功能,等等。

虽然已经有一些工具专门用来对付错失恐惧症,但在触发更好选择恐惧症方面,科技的影响可能也不小。毕竟,应接不暇的信息和丰富多样的选择(两者都是大多数科技公司经营模式的核心)是更好选择恐惧症的强大助力。虽然谷歌和苹果公司目前还没有提到更好选择恐惧症,但我猜他们将来很可能会考虑这个问题。

尽管苹果和谷歌等公司决定为你提供一些工具,帮助你管理你与其产品的互动情况,但这些公司仍在继续研发极易让人上瘾的数字产品。脸书、拼趣(Pinterest)、领英以及成千上万规模各异的公司,都在努力为自己公司攻占一点点(或大量)地盘,侵占你的大脑。如果你想毫发无损地逃出这场夺取你注意力的战役,我有个坏消息要告诉你:这些公司发起了一场史诗级的持久战役,目的就是让你继续使用他们的产品。他们有人工智能、预测分析和病毒式营销活动等多种手段,目的就是拖垮你,并越来越多地占用你的大脑。

这就像他们带着一把或者多把手枪,去和手里只有刀的人较量一样,你一点儿机会都没有。这些公司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难怪那些研发这些科技产品的人,正在为屏幕时间如何影响他们自己的家庭而感到恐慌。举个例子就能说明问题。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高管开始严格禁止他们的孩子使用电子设备,一些高管甚至要求保姆签署苛刻的合同,禁止她们在孩子眼前使用电子设备。[9]硅谷,事态已然失控,一个个自封的“科技联防队员”开始监视这些保姆。这些“警官”会拍下保姆在公共场合使用电子设备的照片,并把它们贴到当地的育儿信息留言板上。这样极度狂热的行为足以证明,硅谷人士是怎样看待这些产品对健康的影响的。如果一个厨师不吃自己做的菜,你也许想换一家餐馆。

随着社交媒体和信息超载的负面影响变得明显,人们已经开始强烈抵制它们,行业领袖呼吁对人类的联系方式进行彻底反思。在2018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赛富时(Salesforce)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甚至建议政府应该像监管烟草行业一样监管社交媒体平台。[10]这就是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科技行业决定开始自我监管的原因。当然,当一个行业开始进行自我监管的时候,它一定有自己的目的和动机。如果你慈悲为怀,你就会相信,这些公司未来的竞争优势将取决于它们对当今消费者的健康和福利有多重视。如果你是一个怀疑论者,那么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种将数字健康作为品牌推广工具的经营方式。

你如果想了解一下科技对你的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有多大,可以通过数字审计一探究竟,以便更好地了解你是如何与那些试图争夺你注意力的力量打交道的。你可以从多个应用程序或数字健康功能(比如引入苹果和安卓产品中的那些功能)中挑选一种,它将帮你计算你联网的时间和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

谁赢得了这场争夺注意力之战

思考下面的问题,并记下答案。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使用情况

1.你每天花多少时间上网?

2.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在社交媒体上?

3.你每天浏览这些网站和应用程序多少次?你花了多少时间在这些东西上?

瓦次普

脸书

照片墙

推特

领英

色拉

油管

维基百科

谷歌和其他搜索引擎

亚马逊

红迪网(Reddit)

奈飞

新闻网站(纽约时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雅虎新闻、赫芬顿邮报、谷歌、福克斯新闻等)

其他(游戏、交友应用软件、播客、流媒体音乐等)

4.你多久在社交媒体上发一次帖子?

5.你会关注自己或别人在社交媒体上收到多少“赞”吗?

6.你会根据收到的赞数来判断一个帖子的质量吗?

数字超载和信息超载

1.你每天会看多少次电视或互联网上的即时新闻?

2.你多久查看一次电子邮件?

3.你是否启用了“收到新消息或电子邮件时发出通知”的提醒功能?

4.你收到通知后,会立刻采取行动吗?

5.你上一次超过12小时不查看邮件或社交媒体是在什么时候?

6.当你的电子设备不在你身边时,你会感到有压力吗?

7.当你查看你的电子邮件、消息或社交媒体账户时,你是否会有一种如释重负感?

8.你会利用排队或等人的时间上网吗?

你与电子设备的关系

1.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在电子设备上?

2.你每天拿起你的电子设备多少次?

3.你睡觉时会把手机放在床边吗?

4.你会早上一醒来就立刻查看手机吗?

5.你会在晚上睡觉前查看手机吗?

6.你看电视时经常上网或使用社交媒体应用程序吗?(www.xing528.com)

7.你会在开会或吃饭时把手机放在桌上吗?

8.你会在与人交谈时查看手机吗?

9.你是否经常因为自己手机联着网而在参加电话会议时分心?

10.你的家人或朋友是否抱怨你盯着手机的时间太长了?

以上这些问题的答案并没有对错之分。你的职业和你所处的人生阶段,决定了你使用互联网、电子设备的频率的高低。无论你如何度过每一天,你都需要明白数字设备是如何塑造你每天的生活方式的。如果你看到测试结果,对这样的自己感到惊讶(我就是)、不安(我就是)甚至有点儿沮丧(我就是)的话,你并不孤独。智能手机成瘾已经变得很普遍,尤其是对年轻用户来说。苹果公司的两个主要投资者为此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呼吁他们公司采取措施应对这一风险,这可能有助于刺激其数字健康计划的发展。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科技一定是有害的。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为你的生活和整个社会贡献了很多有价值的产品。这些产品可以让你与朋友联络、结识新朋友、找到心仪的对象。它们还能引发变革,让人们了解到一些重大问题,否则这些问题永远不会得到媒体的关注。尽管如此,不停地刷即时新闻、戴着耳机一听就是几小时或者整天埋头看手机,这些干扰动作都在系统化地控制着你的生活,破坏着你为追求果断而付出的所有努力。这样无休止地开小差、分散注意力的行为会让你无法活在当下、享受当下,无法融入周围的世界,你和家人、朋友以及那些每天不经意间遇到的人会越来越疏离。最糟糕的是,你不再关注你自己,不再关注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当人们感到压力重重、心烦意乱时,他们会试图依赖冥想、瑜伽课和可以监控或限制屏幕时间的应用程序找到解决之道。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成为由无数家科技公司打造的各种数字健康计划的第一代实验对象。这些公司正在将正念打造成一个价值10亿美元的产业,这个产业将借此兴盛起来。[11]鉴于他们投入了这么多资金,可以说,他们争夺你注意力的战争才刚刚开始,这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这场战役是由科技、资金和一种共同的认知——我们当前的互联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所推动的。

用数字健康计划解决“屏幕病”——作为夺回自主权的第一步,这似乎很不错。但你要知道,大多数这样的工具和应用程序只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你可以尽情地进行数字戒毒,但总有一天,你得拿起并使用手机。你只要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和工作,就不可能拒绝接触科技产品,所以,你必须找到正确的平衡点。

重新思考并构建你与电子设备及上面运行的所有应用程序之间的关系,显然能给你带来不少好处。在一项名为《不再错失恐惧:限制社交媒体可以降低孤独感和抑郁感》的研究中,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减少脸书、色拉布和照片墙等社交媒体网站的使用,可以减轻大学生的错失恐惧感、焦虑感、抑郁感和孤独感。设计这项研究的研究人员特意让学生继续有限制地使用社交媒体,因为她认为全面实施数字戒毒这个目标不太现实。[12]

她是对的。如果你想限制科技在诱发你的两种恐惧症方面所起的作用,你必须现实一点儿:你的目标不是戒除,而是控制。启动这种思维的一个有效办法是,把限制科技看作节食。如果你想保持健康、拥有好气色,那么你显然不应该整天不停地吃零食;如果你想保持心理健康、掌控全场,那么你必须避免摄入大量“电子零食”。你如果整天都在“吃”电子邮件、短信、社交媒体、通知以及手机上的其他“小零食”,就会不堪重负。相反,你如果克制自己,每天只吃几次“零食”,就可以在保持精神健康的同时,避免突然戒除、完全脱离电子设备(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带来的不适。你可以通过采取一些简单而重要的步骤,比如禁用通知、监控屏幕时间、删除那些分散注意力的应用程序、暂时离开你的设备片刻,以便集中精力工作或进行社交活动。这就像当你戒掉垃圾食品后,你很快就会发现自己不再频繁地受到打扰,感觉好多了。你还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什么事情需要你立即关注。

关闭提示框、关闭在线模式的确会让你错过一些重要的事情,这样的担心是正常的。你可能会错过一个改变人生的电话,或是一条改变人生的新闻。虽然这种可能性很小,但它对你的心理影响却不小。任何一天你出门时,都有可能摔倒受伤、遭到抢劫或被闪电击中,尽管如此,你还是要担负起责任,打开大门,不顾一切地走进外面的世界。这就是自由的代价。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科技领域。想从你的设备那里收回属于你的力量,你将不得不承担错过好东西的风险。当然,如果有人需要马上和你取得联系,他们一定会找到办法,就像我们的祖先在科技上的“黑暗时代”所做的那样。

“不要让科技越位”不仅是一个理论构想,还很现实:在现实世界中,你打算如何与科技产品、电子设备共存呢?亚胜公司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70%的成年人、88%的“千禧一代”,都会在睡觉时把手机放在身边。[13]每当听到这样的统计数字,我都会想:如果回到小时候,我会怎么想?如果那时我会想到将来大多数人也许会整天对着电脑,那么我会感到惊讶还是恐惧呢?科技已经悄然渗入卧室这样一些不该有科技产品的地方,这令人震惊。你真的不必带着手机上床。

阿里安娜·赫芬顿(Arianna Hufngton)想出了一个新颖的解决方案,来应对科技侵入个人空间的问题。赫芬顿是健康内容平台“繁荣全球”(Trive Global)的创始人,这家公司正在与一种错觉做斗争。这个错觉就是,精疲力竭是我们必须为成功付出的代价。她也是睡眠科学方面的专家。如果你听过她的演讲,她可能告诉过你,她是如何用一款巧妙的产品来帮助人们解决对科技的过度依赖问题和睡眠问题的。为了保证你的电子设备不会凌驾在你的健康之上,她发明了一种“手机床”——每晚让你的手机“睡觉”的地方。你可以把手机塞进去,插上电源充电,然后和它说“再见”。直到第二天早上,你们才会再次见面,这时你和手机都充好了电,为新的一天做好了准备。我完全赞成赫芬顿的做法。卧室应该是一个没有手机的区域,我自己一直是这样做的,尽管我不得不承认,我的苹果手机更喜欢裸睡在厨房的柜台上。

在过去几年中,“数字健康”和“数字正念”已经成为流行词,简单朴素的“正念”也流行起来。这是好事。虽然科技的确会分散注意力,但自古以来,人类就一直在与两种恐惧症做斗争。因此,如果你想战胜它,那么你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科技问题。像冥想这样的练习,不仅仅适合那些社会边缘人。现在,你如果想尝试一下,就可以选择一些应用程序,比如“头脑空间”(Headspace)和“多10%快乐”(10% Happier),或者参加一些冥想课程。你如果刚开始接触正念,就很自然地会认为这是个新事物,要不就是由这个永远在线的社会造成的压力而演变出来的东西。这样的话,你就错了。

迈克尔·罗根(Michael Rogan)是一名神经学家、心理治疗师,他在纽约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哥伦比亚大学完成了博士后工作,还练习了40多年的佛教冥想。他拥有当代心理学、行为神经科学和古代佛教三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职业生涯也是基于这些专业知识的实践而展开的。事实证明,自公元前500年以来,世间变化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大:佛教冥想至今有超过2500年的漫长历史,生活在佛陀时代的人们和当今世界的人们一样,也在不停地与焦虑和压力做斗争。他们同样会有错失恐惧感和更好选择恐惧感,尽管触发他们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和我们不同。佛教中甚至还有一个专门词汇——“dukkha”(意为“弥漫性的不满”)——来形容这种感觉。[14]

虽然有许多心理技术可以治疗这两种恐惧症,但罗根认为其中最直接的就是正念。事实上,佛陀及其追随者们创造的许多修行方法,已经被现代治疗师们当成了治疗手段。其原理是这样的:当你练习正念时,你会有意识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身体上。你会注意你所坐的那把椅子,注意你身体的感觉,注意你的呼吸与气息,注意你周围的声音。当你以这种方式引导注意力时,你就实现了重要的一步——你打破了对未来、过去或你所错过的事物的惯性思维,同时抛弃了你的需求、需要、欲望和不安全感。你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是错失恐惧症和更好选择恐惧症的对立面。当你被这两种恐惧症吞噬时,你就会忘记发生在你周围的其他事情,忘记了天空是蓝色的、外面非常寒冷,忘记了自己身在何方。正念这种秘密武器,会让你在注意当下那一刻(比如深呼吸的时候)的感受时,不再考虑过去或将来的事情。毕竟,你感觉不到自己5分钟前的呼吸是怎样的,也感觉不到自己1小时后的呼吸是怎样的。你如果在深呼吸的时候注意到了自己的呼吸,就肯定没有开小差,因为你只有在当下才能感受到那种感觉。

你从这种经历中学到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可以选择如何引导你的思维和精力。你如果想专注于当下,不去想昨天和明天,就不妨这么做,至少保持几分钟,让你混乱了一天的脑子得到片刻休息。事实上,你如果练习得更多,就能意识到你可以选择在任何你想要休息的时候休息,至少能休息一会儿。你有决定权,你可以选择把注意力投向哪里。你可以在陷阱重重的平日里得到片刻休息,你太需要这样的休息了。每天为这个练习腾出时间,这一点很重要。这并不是什么时髦的冥想应用程序所倡导的新方法。这个方法由来已久,效果极佳,你应该试试。

也许你听说过正念减压,但你觉得它太玄乎了。这个概念会让人联想起一些新奇的东西,比如水晶、绿松石饰品和康普茶,你很容易把它们混在一起并忽视正念。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值得我们重新思考。要知道,不少像奥普拉、马克·贝尼奥夫和瑞·达利欧这样的商界人士,都在使用这些方法减压、清理思维、加强情绪控制能力。冥想和正念未必是什么新奇玩意儿,除非你希望它们是。相反,你可以把它们看作你弓上的另一根弦,它将帮你表现出更好的状态,并在充满挑战时保持弹性。

虽然你接受正念这个概念,也想把这种练习纳入你的生活,但对很多人来说,练习正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实,练习正念本身并不难,难的是将它放在首位。相信我,我花了几年时间练习正念冥想。我下载过相关的应用程序,上过课,什么方法都试过了。我虽然每次都能坚持几天,但很难把它变成一种习惯。我总是因为太忙碌或太分心而忘了练习。

当我把我遇到的挫折告诉罗根博士时,他建议我重新思考一下我是如何看待正念的。他建议,将这种练习融入生活的最好方法是牢记一点:练习正念不一定非得采取静坐的形式。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认为,除非你盘腿坐在地板上吟诵,或者去泰国进行为期14天的静修,否则你就没有练对。那是神话。要知道,很多人在洗澡时想出了最好的点子。这是因为,在那段短暂的时光中,你可能在不知不觉中练习正念。水冲在你的身上,你注意到了。你人在这儿,心也在这儿,这会带来好事。同理,洗碗或和你的小狗一起躺在沙发上,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在场”方式。

记住,练习正念并不难。你如果认为这很难,觉得你必须给你的大脑施加压力才能取得进步,就没有抓住要领。你的目标是让你的大脑休息一下,而不是更费劲地用脑。你如果觉得这很困难,别担心。像生活中大多数其他事情一样,你可能需要继续练习。在此过程中,你可以寻求别人的指点——报班或向老师求助,使自己进步。

正念还有可能以意想不到的形式渗透到你的生活中。第九章中提到过的多兰阁下就认为,克服错失恐惧症和更好选择恐惧症的关键是找到时间进行沉思、冥想和反省。他和许多人采取的是祈祷的形式,你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正念训练,在你所在的城市或城镇里四处逛逛,听听音乐。在做这些事时,关键是要把注意力放在你通常没有注意到却正在发生的事情上。比如,去刻意关注一首歌曲的节拍,或者感受一下走路或跑步时脚触碰地面的感觉。

你也可以让科技助力。我在练习冥想的过程中,使用了两个应用程序,它们带来了不同的体验。首先,我下载了冥想定时器Oak,它提供了一种很酷(并且免费)的方法来帮我计算冥想时间。虽然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我仍然发现自己坚持不了几天,尤其是出门在外、不需要面对家里的各种琐事干扰的时候。幸运的是,我的朋友阿杰·基肖尔(Ajay Kishore)也有同样的感觉。作为一名正在进行融资的企业家,他也在寻找释放压力、避开两种恐惧症(这是集资过程的必然产物)的方法。

阿杰和我决定使用“习惯分享”(HabitShare)这个应用程序彼此督促,以保证我们能诚实地向对方分享自己每日练习冥想的情况。每天,我们都会在应用程序上签到,确认我们已经开始练习冥想了。如果谁在某段时间里无法练习,我们会诚实地告诉对方。在巴黎度假时,我有几天没签到,他给我发了一条消息:“喝红酒和观察路人,可不是替代品哦。”有时,适当羞辱一下别人能收到效果。在随后的旅途中,我自然而然地抽出时间进行冥想了。多亏了这些行为上的微小变化,再加上科技助力,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做到了坚持练习冥想,并开始看到它给我带来的好处。我使用了两个应用程序,建立了一个竞争性的问责制度来帮助我练习冥想,讽刺吗?当然。如果这是养成好习惯所需要的,我就不妄加评判了。对我来说,这些应用程序就像是抗体,用来预防我手机上其他应用程序可能带来的感染。

短短几页文字是无法全面探索数字健康和正念的,因为其内容非常广博。幸运的是,这是一个越来越受到关注的话题,你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在当地书店或网上找到很多很棒的资源。当你探索你与科技的关系、探索各种“错过”杂事的方式时,时刻牢记以下基本原则:

1.你的目标不是戒除,而是控制。

2.想办法将自己从永远在线的模式中解放出来。

3.不要让科技越位。

4.花点儿时间练习正念,选择任何适合你的形式都可以。

在谷歌开发者大会的主题演讲中,桑达尔·皮查伊还提到另一个由四个字母组成的单词,并宣称这个词就是错失恐惧症的解药。

人们急于跟进外面所有的最新信息。他们有错失恐惧症。我们认为,我们有机会做得更好。我们一直在与人们交流,有人向我们介绍了JOMO的概念。JOMO即“错过杂事带来的真正的快乐”(The Actual Joy of Missing Out)。因此,我们认为我们可以真正帮助用户实现数字健康。[15]

JOMO这个词是博主、企业家阿尼尔·达什(Anil Dash)创造的。他提出这个概念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当你像我一样美妙无比地慢慢变老,开始满足于一成不变的生活时,你会喜欢待在家里,因为你宁愿在家里等待沐浴时光、哄孩子上床睡觉,也不愿去世界上任何别的地方。”[16]从那时起,JOMO便作为错失恐惧症的一站式解决方法名扬天下了。在广告文案、杂志文章和所有的社交媒体上,这个词简直无处不在。它也紧紧跟上错失恐惧症的脚步,成了一种模因。

那么,JOMO真的是错失恐惧症的解药吗?我想说,有时也许是,但肯定不是什么时候都是。“错过”杂事、获得真正的快乐不是一个过程,而是一个目标。它不是一段旅途,而是目的地。事实上,即使你能让自己进入一种完全JOMO的状态,我仍然得说,在克服错失恐惧症的路途上,你才走了一小段而已。你必须向世界宣布,因为你错过了这件事、错过了那件事,所以你感到很快乐,这一点让我觉得有些难为情。你如果真的不介意错过了什么,就不会想到要给你的快乐贴上标签并公之于众。如果你在照片墙上宣告你的JOMO,那么你做的事情与你和伴侣分了手,然后在社交应用软件上贴满照片,告诉大家你正在享受最美好的时光,没什么区别。

那么,JOMO是什么样的状态呢?你如果已经尽可能消除了导致错失恐惧症的信息不对称,就实现了JOMO。你如果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但不在乎,就已经做到了。如果你没有如此彻底,那么事情就麻烦了。你如果都不知道你正在错过什么,怎么会为错过了某件事而发自内心地感到喜悦呢?

根据定义,你如果都不知道某一事物的存在,就不会因为错过它而感到高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每个人都会处于一种永久的“因错过而快乐”状态,因为世界上正在发生的无数事件,他们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此外,当涉及的是生活中的小事时,JOMO的效果是最佳的。错过一次社交活动、周末旅行或其他短暂的承诺确实会让人感觉很棒。但是,在涉及寻找真爱、开创事业、开办企业或非营利组织这样的事情时,没有人会因为错过了它而昭告天下,宣扬自己感受到了真正的快乐。对于这样的事情,你一定会害怕错过,不会因为错过了它而发自内心地感到喜悦。

如果JOMO不能帮你实现一直以来的梦想,或者让你踏上你一直希望踏上的冒险之旅,那你就得另寻出路了。幸运的是,你可以关注自己的错失恐惧症,从中学习,然后将其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力量。在本书的下个部分,你会学习到如何掉转错失恐惧症的矛头,让它为你所用。你还将学习到如何应对他人的错失恐惧症和更好选择恐惧症,然后加以利用。

【注释】

[1] Alfred Duning, “The Return of the Resolute” American Heritage 10, no.5 (August 1959), https://www.americanheritage.com/content/return-resolute.

[2] Office of the Curator, The White House, “Treasures of the White House: Resolute Desk” The White House Historical Association, accessed May 20, 2019, https:// www.whitehousehistory.org/photos/treasures-of-the-white-house-resolute-desk.

[3] “Message of Pope Francis for the Twenty-Ninth World Youth Day 2014” January 21, 2014, http://w2.vatican.va/content/francesco/en/messages/youth/documents/ papa-francesco_20140121_messaggio-giovani_2014.html.

[4] Evan Andrews, “7 Unusual Ancient Medical Techniques” History.com, August 22, 2018, https://www.history.com/news/7-unusual-ancient-medical-techniques.

[5] Jeffrey Hughes and Abigail A.Scholer, “When Wanting the Best Goes Right or Wrong: Distinguishing Between Adaptive and Maladaptive Maximization”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3, no.4 (February 2017): 570–583,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16689065.

[6] Dan Silvestre, “The Life-Changing Magic of Tidying Up by Marie Kondo: Lessons” review of The Life-Changing Magic of Tidying Up by Marie Kondo, Medium.com, September 7, 2018, https://medium.com/@dsilvestre/the-lifechanging-magic-of-tidying-up-by-marie-kondo-lessons-d33dc4db73c2.

[7] Luca Ventura, “World’s Largest Companies 2018” Global Finance, November 30, 2018, https://www.gfmag.com/global-data/economic-data/largest-companies.

[8] Sundar Pichai, “Keynote (Google I/O ’18)” speech, Google Developers, video, streamed live on May 8, 2018, https://youtu.be/ogf Yd705cRs.

[9] Nellie Bowles, “Silicon Valley Nannies Are Phone Police for Kids” 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26, 2018, https://www.nytimes.com/2018/10/26/style/ silicon-valley-nannies.html.

[10] Jared Gilmour, “‘Addictive’ Social Media Should Be Regulated Like Cigarettes, Tech CEO Says” Ledger-Enquirer, January 24, 2018, http://amp.ledger-enquirer. com/news/nation-world/national/article196429794.html.

[11] Bartie Scott, “Why Meditation and Mindfulness Training Is One of the Best Industries for Starting a Business in 2017” Inc., March 1, 2017, https://www.inc. com/bartie-scott/best-industries-2017-meditation-and-mindfulness-training.html.

[12]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Social Media Use Increases Depression and Loneliness, Study Finds” ScienceDaily.com, November 8, 2018, www.sciencedaily.com/ releases/2018/11/181108164316.htm.

[13] Asurion, “Americans Equate Smartphone Access to Food and Water in Terms of Life Priorities” August 6, 2018, https://www.asurion.com/about/press-releases/ americans-equate-smartphone-access-to-food-and-water-in-terms-of-lifepriorities/.

[14] Arnie Kozak, PhD, The Everything Buddhism Book, 2nd ed. (Avon, MA: Adams Media, 2011): 30.

[15] Sundar Pichai, “Keynote (Google I/O ’18)” speech, Google Developers, video, streamed live on May 8, 2018, https://youtu.be/ogf Yd705cRs.

[16] Anil Dash, “JOMO!” Anile Dash (blog), July19, 2012, https://anildash. com/2012/07/19/jomo/.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