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未来世界,是思想性的世界,事物之间的比较现象性,将不复存在。由此,在比较基础上(物质性时代的最为根本性,是比较性)所以够就的人生之“目标、价值、意义”体系,将有重新审视与定义的必要。未来的时代,不再是以物质性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础和和所以演化的条件,于至在物质性基础上所以演生的比较性产物将有不存在的可能。包括以“比较”为背景的人生之“目标、价值、意义”三者所以够就的人生经典体系。这是人类社会脚步向前迈进的必然。随着事物不断深入发展(相对于人的认识,是事物存在性的背景不断扩大),建构在“比较”基础上的“意义和价值、目标”等的产物,也随着人类文明的推进,而要退出历史舞台。物质时代,它是通过比较的手段而形成一种落差,以这种“落差”,来形成一种能量(此等能量,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这种“落差”的比较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是最大的落差,也就是说,阶级对抗,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最大动因),并以这种能量推动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基于物质文明走向思想性时代的前期奏章。它是一种从物质性时代,迈向思想性时代的过渡性桥梁。人,只有在物质性基础上的达到一种精神性觉悟,才有可能立于思想性的彼岸。精神,实则为内在性思想相对于外在物质性的客观压迫,而生就一种无奈的自觉)的发展,特别是推动物质文明的前进。在比较形成的过程中,为了巩固比较产物和比较所产生的能量,人们构建了意义和价值及目标三者体系,来支持这一比较体系的功能性完善。比较的存在,必然会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一种差别,这种差别可能会影响人的情感,更有可能造成更大的群体比较,也会左右着人的相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在这种选择过程中,人们构建的“目标、意义、价值”使人类的个体选择服从于人类的整体选择。于是,确保了人类社会在于物质性发展的力量意义高度集中,从而有了告诉发展的可能。
通过比较,使之个人与人类的努力方向(目标、价值、意义),有了可能性的一致,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保证。但随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满足,必会产生一种全面的深层次的对意义价值的思考。个人作为存在者的地位在于哪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特别是物质的充分发展所带来了人在生活上的满足。应当知道,人们在丰厚的物质基础上,是不会产生比较的心态,人们也不需要进行比较(此时,人类社会在于物质性的发展道路上便会逐渐减缓速度,以至转型变道,即从人之外在性的物质追求,转置到人的内在性思想的安顿。永远不安份的人之思想性灵魂,该是宁息的时候了。不知是谁,将这自由与无限的“思想”,塞入于猴子肉体之中,至使思想性灵魂,永远在于挣扎之中,直到这破旧的躯体腐化,才得以飘仙离去,重获自由。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发展,只是人之思想性挣扎的前期现象)。大家都吃饱了,多“吃一个面包”与多“吃十个面包”是道理是一样的。所以,人们不再去追求面包数量以及求生存等的物质差别,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思想性的享受(实际上,人的外在性物质追求,也是从一个角度,以其达到对于内在性思想被困的拯救。思想性的自由与解放,是人之存在的本质性。可惜呀,老天早已作了设置,一旦内在性思想彻底解放并由此获得自由,人的现象性存,随即消亡。也就是“鱼翅与熊掌不可兼得”),而人的思想,是不可能进行比较的。当人类社会进入了思想性时代后,人类社会的发展脚步,特别是历史车轮的滚动,不再需要一种能量,它们不需要推动历史车轮的奋勇向前,它们只需要在一定的平台上尽情地享受思想性的温柔与领略思想的光辉(没有物质性的那般刚烈与凶猛)。所以在于这时,人类社会的历史前进,不是一种推进,而是一种保持,是一种内涵的丰厚(犹如火箭推动卫星一样,一旦进入太空轨道,便不需要动力,就可以行进)。它不在于位移的表现,不在于这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落差的补偿和完善,而在于同一个位置上的补充、发散、膨胀(这个“位置”,就是相对于太空轨道的理解)。它没有“位移”(任何事物的“位移”,都需要能量的,而能量的产生,是需要物与物之间相对于人之思维的比较)的概念。也就是此时之历史的距离概念将被取消。历史距离的概念一旦被取消,它就不需要能量(能量能够产生距离的概念)。能量一旦被取消,比较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而且建立在比较上的意义价值和目标,也随之消失。所以,教育体系也将被人类社会后历史的学育所替代。因为教育,它是构建在目标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是物质性相对于文化现象的派生。随着基础的消失,教育也随之消失。但人类前进的脚步,不会停止。由此,我们引进一种新的未来教育模式,这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学育。它是建立在没有比较的、作为思想充分享受的这样一种没有位移距离概念的新产物,特别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概念基础上的一种未来趋势。
学育将对“目标、价值、意义”进行全面否定,重新审视,并由此构建一种自身学育体系。它将是一种没有目标、没有限定意义的意义和无限性价值概念的本源性。它是一种个体者自我品尝、自我满足、自我对世界理解的无限性宽容与接纳。这样的一种具有全面包容的存在性,它真的不需要“意义、价值、目标”作为体系的驱动作用,它只有“自然性”与“思想性”相对于人生态度的选择与互为联通。(www.xing528.com)
②世界不存在角落与黑暗,到处洋溢着生命的光彩。在物质性的时代,世界有角落,有黑暗。于是,教育不但在充当物质性追求的急先锋,而且还在于解救在于角落与黑暗中挣扎的人们。现在的思想性时代,到处是阳光普照,人们喜气洋洋,于是人们静下心来,心平气和的交流着思想自由与无限所带来的欢心与鼓舞。看吧,汹涌澎湃的大海,在翻腾,它从未静止过,始终涌动着生命的活力。听吧,宇宙深处的湛蓝,始终在于告知一种灵魂的存在(此处无声胜有声)。此时之世界,没有黑暗,只有阳光。没有角落,只有无限的大海。所谓没有黑暗,就是说任何生命都符合自己的要求,畅意地生存和成长。学育使这个世界上每一种元素都按照自身的愿望生活,这就是光明。在没有黑暗的光明世,我们的目标、价值、意义、就是包容及善待一切。
③追求永恒平静与永远注视远方并存。平衡态是世界的最终目标和归宿(何谓是平衡态,就是“熵增定律”所达到的最终现象)。任何事物的最终,都是一种平衡。所谓平衡态,实际上就是一种绝对的静止(静止并非是一种死亡)。平衡态是世界作为宇宙本源为“本质”的现象性存在的最终归宿,但它不是世界之存在的过程。世界在于过程中所以呈现的事物,都不是平衡态、且是不稳定的一种变化性之现象过程。这种过程,不断的受到事物外在作用力的干扰和破坏而处于动荡之中,这是世界上事物存在的最根本特征。动态,是世界作为事物存在的现象性特征,但不是事物存在的本质(其本质是平衡)。平衡状态,是没有比较的,只有事物在于过程(所谓的过程,也就是追求平衡状态的动态现象。平衡状态,是世界的终极状态)中,才有比较的特征性。未来学育所以定义的基础,是平衡状态。但平衡状态,相对于人的生命现象,是不现实的。为此,折中的说,学育是追求平衡状态为目标的在于努力过程(这与教育所追求的物质性不平衡为终极目标,是有着本质性的不同)。所以,学育演绎过程的初期,“比较”时而有可能出现,但作为一种相对于人的思想性觉悟,必须是以自然性作为整体的平衡意义,去排除“比较”所带来的的阻碍和干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