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本建议:如何有效实施学育

基本建议:如何有效实施学育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氛围及学育场的营造,都成为社会的一种自觉行为。也就是说,学育所相对于个人而在的学习场,是选择学育相对于个人学习的基础。这种场是人为构成的,也有可能是自然环境造成的。学育的对象,称其为学习者)。学育手段的选择,首先是要考虑场和场所构成的要素。所以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提供了多种融洽的场。而在学育时代,强调的是一种“场”的作用。

基本建议:如何有效实施学育

①四点建议:

第一:学育的实施(操作),是非政府行为,是一种自然规律性以及人之思想性(学习与掌握事物存在性的自然路径的选择与运用的所以去创设每一个环节的学育学习过程),学育的硬件设施,能像文化广场一样普及,使学育成为人之思想相对于自然的一种启发现实。

第二:建立学育指导站。在社区服务区域内,建立一个学育指导站,设有专门的考取资格证书且持证上岗的指导师。

第三:社会有支持的公共舆论,人们对学育的公共认识性态度,成为时代一种风尚。文化氛围及学育场的营造,都成为社会的一种自觉行为。社会对于学育的浓厚氛围的舆论形成,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第四:学育的整体设施以及提供的文化支撑,都有一定的渠道和可能由志愿者提供的帮助,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现象。一切都在于人的自愿以及物的自然性两者的在于结合所共同引发的氛围中进行。这一切的最终背景有三大因素:一是物质性丰富以及科技发达所带来的目标趋向。二是人之认识扩大到以宇宙无限性(对于事物存在性的深入认识,实质是在于对其事物背景认识的扩大结果)为平台的路径趋向。三是人之内在性思想觉悟和自觉的个体者修性提高的升华。

②学育学习手段的选择基础

学育和教育在于手段的采取上,是有区别的。学育手段的选择基础,是基于人的兴趣与爱好,是基于当下所以成就的条件,更是在于个人成就的现实、或是个人的生活态度,实际上,这一取决于个人所在的学习氛围场。也就是说,学育所相对于个人而在的学习场,是选择学育相对于个人学习的基础。何谓“场”?场,就是个人在自然性相对于人之思想而体现一种意志的状况下,而有就的一种力量在于作用的现象,且这种现象能形成的一种极具生命力、同化功能性的模式。在场的影响下,个人成为这个场内特有的特殊元素,即被可以同化的生命性元素上。将军这一人才的产生,必须要有战争这个场。(和平时代,可以由电子模拟战争替代)。在这个战争场内,将军才成为将军。这种场是人为构成的,也有可能是自然环境造成的。

现在看到的复合型人才,实际上,学育则是培育的人才。从单一走向复合,这是人之认识深入的必然,也是世界之存在的事物性走向自然性的必然(教育,培养的是单方面的专业人才。学育,则是培育复合性人才的高地)。未来社会的发展,是走向事物存在的本质性。由此的本质性,决定了人对其认识的综合性(综合性引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对于事物存在的背景认识,从单一的狭隘区域,走向了以自然性机制所以成为的整体。这种具有整体性的意义,必将引发人之认识的综合性)。此等综合性认识,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劳动实践,便是需要复合性人才。从而对于培育复合性人才的时代要求,便就落实在学育的身上(教育不堪重负,必走向学育)。社会劳动实践的综合性要求,必其在各项指标的综合上,体现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教育的对象,称为是接受者。学育的对象,称其为学习者)。

学育强调沟通,注重彼此交往产生的认识。在此,学育和教育选择的手段是不一样的。学育手段的选择,首先是要考虑场和场所构成的要素。其次在这个场中,人们相互交往、相互沟通的自然背景。再次是人之思想性的现实境界。从而据于此学会学习。教育则是强调教师的教与学生学会接受两方面其共同性。

现在的中小学,是为人地走向社会作铺垫性的技术及生活常识的传授。除了传授深层知识,还教授交往知识。当然,这里包括着培养专业性的高端人才。在未来学育时代,我们培养的不是专一人才,在相当的思想性程度上说,我们不是在于培养人才,而是在于相对于人之思想的安抚(这种安抚的初期,是培育一种高尚的思想情操,也谓是一种精神状态。所谓的精神状态,是蔑视物质性的现实,而在于思想性情感的虚幻,或是一种超脱)。这些学习者,将来可能成为将军、商人,也有可能成为文人、研究员。所以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提供了多种融洽的场。但学校贯彻学育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学校的教育中,学生掌握了知识后,他就具备了一定的开发物质潜力的能力,但是发展何种能力尚未清楚。到了学育时代,场的融合,且每个场都各自发生力量以此影响个体者今后的发展。教育支撑的是科学和真理,所以教育是肯定性的、可规范的、可定量的、可比性的。到了学育时代,人们推崇哲学艺术,手段的选择又有了区别。它是不可比较的,也不可能有等第之分,更不会有好坏之别。

哲学和艺术概念比较明确,所形成的场的能量却是难于估价的,不可比的,但是影响力极大,是同样的。科学与真理是硬性的,哲学和艺术是柔性的。那么此时,什么是知识?知识就是构成场的各种因素。教育时代,什么是知识?科学与真理能够研究出开发物质性时所需的规律性和能被领略与控制的事物,就是知识。而在学育时代,强调的是一种“场”的作用。一种手段的力量。什么是手段?手段就是“场”在形成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努力性举措。

③学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学育实施的前提是要有一个队伍。那么这支队伍该如何建立呢?这里几点需要注意:这支学育师资队伍没有明确的定义界限。比如,教育是以专职人员为主要人员的来实施教育过程。也就是说,现在的教师是专业专职的,有明确的规定性。而学育的师资队伍,它是流动性的,即有一种在于“形”的队伍建设,却没有固定的专职人员。它所谓的队伍,就是一种相对于师资变化与流动的机制性。犹如部队的建制一样。建制常在(一种机制性的存在),流动的兵却在于不断变化。学育时代,学师(学师,相对于教师的一种别称)这支专业性的人员队伍,不再是学育工作落实的主体,它的主体性,完全体现在一种纯粹的自然状态。也就是机制性的自然以及关于学育学习活动的对象与内容的自然。学师是广泛性的,它的来源是一种社会性的志愿者(当然,所有志愿者的前提,是对于当前此问题有着相当深度的理解与把握)不是以职业部门专门训练为标志的。现在教育实施的主体是专业人员,而学育实施的主体,是广泛的社会人员,大多数是志愿者,不是专业人员。

学育时代的专业人员,也是应该存在的,只不过它不是一种固定的职业,更不是一种以教师资格的俯视学习者,它是一种共同的学习者,更是一种相互交往与沟通的主动者。实际上,它就是各种指导机构中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犹如在于当今在政府中供职的人员一样。他们必须经过专门机构的培训与发证,必须持证上岗,跟教育时代的教师要求有着一样的制度。但在学育的教学过程中,学师不一定有证,他主要是以通过强调问题主题为主线而彰显自身学师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学师如何实施呢?学师队伍如何建设呢?一般来说,学育时代的人们学习,往往围绕一个主题(也可以同时多个主题),通过共同讨论、互为明辨等来提升与理清各自的知识脉络(注意,在这里是每一个人自身的知识脉络,而不是共同的知识路线)。在这样的一个过程里,占主导地位的人便是学师,是主体地位的是学习者,也可以算是潜在学师,因为他们虽没有能力取得这个过程的主导地位,但是在另一个主题上,能够发挥优势,占有主导地位的可能,而成为学师。

在教育阶段,传授者和被传授者是事先设定好的。不管教师掌握的程度如何,教师借助一定的信息、手段来传授知识,这是事先约定好的。而学育时代的学师,事先从不约定,界限是模糊性的,在这个主题的理清、辨别过程中,他逐渐掌握了主导权,从而获取了主导作用的的地位,而跃就位学师。

学育不能完全抛弃教育,教育向学育转变过程是一个继承性、弘扬性的过程,是在原基础上的一种升华(这种升华有两条路线:一是外在性转置为内在性。二是单元的物质性,跳跃为双的自然性与思想性)。教育在学育时代也要承担部分责任,承担传授生存、生活技能的责任。在教育的角色中,教师的意义还是存在的。但在学育时代,教师必定要转变为学师。学师是在一种自然的演变过程中脱颖而出,它伴随个体者强烈的自我愿望而产生的。现在的教师队伍是外来强加的,是按照一定的模式,特别是生存需要和政治的意图,把角色固定地继承下来。也就是说,这里转变的是教育的师资固定模式,转变为师资的流动与不确定性。

④学育中的技能提升(www.xing528.com)

实施学育的技能提升,必须要有基本理论来支撑,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指导思想。这里的指导思想,着重强调一个词:自然。一切学育的学习活动,特别是技能的实践活动,最根本的一点,那就是与自然的结合,至少是在于实践活动的平台上,落实自然性的要求。这里的自然性,必须包括两点:一是接受性方式的自然;二是学习内容的自然。所以,对于技能的提高,则完全要树立一种自然的常识,且在于自然中体现出一种自然的过程。

⑤学育场地的基本建议

学育场地具有明显的广泛性,体现一种自然状态存在性。比如说美丽山河是一个休闲的活动基地,也是学育的基本场所。这些场所可以配备一些专门机构,体现学育的指导意义。学育场所与教育相区别的是,学育没有固定的、明显的场所,它是一种自然状态的呈现。学育不是传授与被接受的相对于学习者的关系,它是一个交流、分辨、共识(包括异议的自身肯定)、建议等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相对于场地的要求,便自然为三个特征:流动、自然状态、主题的揭示氛围。这就需要一个交流性的机构和自然性所以选择与决定的场所来完成。所以说,学育时代还有很多教育时代的痕迹(这是初期),以至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场地和机构,来专门传授一些科技含量比较高的认识与人之生存技能(在这里,教育功能也是学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个体人的自我安慰,依靠学育来完成,人类生存和保护则需要教育来承担。例如,如果外星人侵犯地球,人类如何保护自己,还得需要教育性的科技手段。自己仅仅依赖学育这些哲理性理论,显然是不行的。这就需要部分人以人类大局为重(整体与个体,在这里得到充分的整合)来掌握科学技术,不完全为着个人自身的思想性(应当相信,也有较多的人,其兴趣爱好与人类的存在性,有着共同性的一致)自由而存在。这部分人去掌握科学技术,也应该也是自发的,不是依靠外在性压迫的。他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有着本份的强烈愿望,甚至愿意把其作为幸福目标,去贡献一辈子,也就是说,他们有强烈的愿望要做这方面工作,愿意把追求这个工作成就为自己幸福的目的。

教育与学育区别是随着人类物质性追求的深入,逾加明显。学育是重在于对个体人的精神安慰和内在性思想的归宿意义的肯定,它是间接性接触幸福的一种主要途径。教育主要是承担人类社会在于物质性追求过程上的发展意义。它所以强调的是一种人的相对于人类整体利益的一种直接性所获得满足的快乐(学育,旨在于内在性思想为条件的幸福。教育,则是在于外在性物质为根据的一种快乐。幸福,是情感的享受。快乐,是欲望的满足。所以,学育与教育所针对性是不同的)。在这样的两种不同情况下,学育的场所是不确定的(教育是固定的),学育场所的要求,是自然性的(教育是物质性的)。为此,我们学育所需要的场所,应该是比教育要来得更加困难和更加高的层次性指望。

⑥学育的其他范畴

a.学育实施的基本手段,强调的是一种自然的作用性。

b.学育构成的基本知识框架,是以大自然的作为一种整体性的事物存在,更是在于宇宙为背景的相对于人之认识性提升为前提下的对于人之内在性思想的把握,以此达到人之内外在性的高度统一(教育是屈从于外在性物质的淫威。学育是顺从于内在性思想的禀赋)。学育是在相对于这一切的学习过程中,成就为一种“知识”(学育的知识,是在于过程的成就。教育的知识,是在于事先设定。当然,这种设定,包括着前人探索的过程,只不过相对于受教育者,是一种事先的规定性)。

c.学育的基本设备,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自然性的本身机制性。另一方面是人为性的科技条件。两者是在于学育的学习过程中,人的思想性达到对其的高度统一。这种统一的现象,那就是对这两方面的自如应用。

d.保障学育实施的基本机构

学育有哪些基本机构?我们首先来谈谈学育实施基本机构的基本特征。①鲜明的自主性。这个组织机构是一个自主性的机构,而非强制性的。依据共同爱好与兴趣目标,互相聚集在一起,然后组织成一个机构。这个机构鲜明地体现了一种自主性。②明显的游离状态。这一机构的存在极不稳定。今天存在,明天可能就会消失。机构处于一种相对的游离状态。也有可能是众多机构合并成某一机构。它不像现在的教育机构一样有明确的固定性。学校就是学校,培训单位就是培训单位,教育局就是教育局,它们间有一个很明显的层次结构性关系。学育则不然,它总是围绕一个主题而成立一种相应性的机构(但这里不包括教育性意义的稳定结构。如咨询机构、监督机构等。这里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机构)。③频繁的聚与散的共同性。每一个学习者,相对于群体,都是它呈游离状态的,机构之间频繁群聚群散的现象,尤为突出。④信息的远程性利用。它的信息传播与现在的远程教育有点类似,不是师生面对面式的交流信息模式,而是间接性的。⑤强烈的自省性。个体者的自我反省的能力比较明显,群体性学习较弱。未来学育如何实施这些特征性呢?咨询机构、指导机构、协调机构、材料的准备机构等都需要相应建立。

e.学育实施的资金筹集

资金筹集的主要渠道有三大方面:第一大方面,是政府拨款。第二大方面是经济集团的资助。第三方面是民间个人团体的捐赠。当然,还有多种形式的不同渠道。

f.学育实施过程的基本前提

学育有三个基本前提:1.物质不再成为人类追求的目标,人们也不再为物质性生存作必要的考虑。这是首要的基本前提。2.来自地球的危机已经不再存在(地球以外的危机还是存在的,人类已经开始感知到宇宙的无限与深邃)。人类以往面对危机有很多,如三次世界大战艾滋病等战争与疾病危机。饥饿恐慌、洪水灾难等威胁。在学育时代,来自地球的危机基本不存在。而来自地球以外的危机,特别是以宇宙为背景的相对于人类的侵害,仍然存在。在对抗宇宙间的侵害时,人类的凝聚力不断增强。政治集团、阶级等面对地球之外的侵害,已模糊它们之间的界限,开始携手起来,共同面对。人类的共同体概念,普遍被接受,直至成为现实。一切都形成一种以地球为核心的集体力量。3.人类的生殖繁衍能力受到严重挑战。家庭和私有制受到排斥,面临解体。个人不再有很强的表现欲,个人追求的不再是表现自身的存在,相反的,却是追求的一种隐身的个体者自身的独立。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人类社会性的存在,特别是作为人类社会细胞的家庭存在(当然,其中也有性冷淡,甚至无性欲的因素)

⑦教育中的学校,在未来学育时代没有它的位置

教育中的学校,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培养的场所(这里反复强调与体现的,是社会需要)。在物质性追求的这样特定条件下,教育时代的学校是必然要存在的,为什么?因为学校是作为一种社会需要而在于体现落实的具体承担者。没有学校作为教育实施的具体载体,一切社会所设定的目标,都将成为水中明月,一种泡赢而已。学校也是促使形成以及反映教育本质性的重要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技的发达,个体人寻找帮助、支持、沟通等的手段不断丰富与普遍,以至个体者不需要借用固定的场所(学校),来实现与满足自身要求和愿望。所以,“教育”中的学校在“学育”中不一定存在。个体人所寻找的帮助和支撑,理解和沟通,这种寻找并不意味着在某一个地方,而有可能在很多合乎自己的地方,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所说的现在模型的学校,是不存在的。在学育学习的选择过程中,与自己愿望一致的,或者能够沟通的,就是学育的最佳场所。学育场所是多元的,且在于变化。是一种流动的动态过程。现在教育中的学校,是一个定点,是一个稳定的静态的固定场所。未来学育的“学校”,就是这个世界的大自然环境,就是人类社会这个固有的文化氛围,乃至是宇宙为背景的无限性时空。说得狭隘点,学育是因时因人因地、因一种氛围都可以产生效果的状态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