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学育的发展趋势与其在社会和谐中的作用

探索学育的发展趋势与其在社会和谐中的作用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育通常是从局部的狭隘性走向事物作为整体存在的广泛性,从外在物质存在的客观(自然性,一旦相对于人的思想性,必定是要走向物质性。从人类所以决定的人为性目标,走向以宇宙自然性为背景的相对于人之思想性的共同。学育与社会统谐功能共存原则。就是说,幸福和快乐不再取决于人之外在性的物质条件,物质已不再是决定幸福快乐的根本性因素。而此时的宇宙本源性,相对于人的认识,十分遥远,以至是一种虚幻。

探索学育的发展趋势与其在社会和谐中的作用

学育通常是从局部的狭隘性走向事物作为整体存在的广泛性,从外在物质存在的客观(自然性,一旦相对于人的思想性,必定是要走向物质性。换句话说,人的现象性存在基础,是物质性,而非自然性,这一点完全不同于动植的存在性。所以,人的外在性,是从自然性的有序整体,在思想性的作用下,不断走向物质性的客观。为什么物质性是客观的呢?最根本的一点,那就是人之思想性相对于自然性的一种科技意义的逻辑性改造。这种改造的本身,就是一种程序化的结果,为此是客观的)性走向单体个人的以思想性为条件的主观性。从一种单方面的纯粹,走向以宇宙本源为背景的全方位的无所不包括。从教育所以树立起来的宝塔形,走向完全在于平面为特征的一种思想性情操(所谓的“平面”,是指在于思想性与自然性两方面所以涉及的广泛性)的高尚。从人类所以决定的人为性目标,走向以宇宙自然性为背景的相对于人之思想性的共同。从不同角色的规定性要求,走向不分角色的相对于问题共同解决的氛围存在。一切都从教育的固有模式阵营里,走向广阔的自然性天地。是一种雄鹰俯视鸡笼里小鸡的骄傲,是一种思想性阳光照耀物质性大地阴暗的蔑视,更是一种个体者自由相对于群聚的放声歌唱。这一切都在于表明,学育踏着教育铺设的红地毯,轻歌漫步的向我们走来。

①构建未来学育的基础与构架

教育是为事物存在的物质性现象服务。但事物的现象性,是在于不断变化的。由此,教育以它固有的不变性,对付于物质性发展的变化性。从而,教育在各个时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这只是暂时的,只有在于不断变化的情感态度,才有有效的应对不断变化的现象。只有从本源深处的掌握现象的规律性,才能更好的运用事物现象变化性)。它为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提供了坚强的保证。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政治服务,为经济服务,取得了很大成效。教育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的积淀而不断变更自身的存在性以求更大的前进。教育,一直在以外在的物质性为条件,不断的解放人的本性。当人性解放到一定程度时,教育所面对的未来是什么?是人思想的彻底解放。为此,教育只有走上学育的道路,方是对于自身的拯救。

未来学育,应当是怎么一个框架呢?它有六大组织机构:第一,学育学习途径选择的咨询指导机构;第二,家长及相关责任人(组织)承担职能监督机构;第三,相互交往认知所提供的自然背景;第四,生活技能提升指导部(教育功能);第五,交互认识事物的指导师;第六,学育相关项目落实的监督和协调机构。学育的总体框架种,不存在学校(固定的教育场所),也不存在固定的学生和老师角色,它只存在一种以主题事物为中心的共同研讨氛围,师生角色随主题事物变换而变换。知该事物者为师,只有在一种生存技能上,可能会延续教育的功能。但就整个运作来说,应当六大机构在运作。到那时,学校教育已经成为历史的概念。教育走向学育,主要是基于对事物本质的不断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变,但人类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在深入中改变,在改变中也必然引发对某些事物认识的革命。

应当这样说,教育是对事物现象性认识的结果。学育是对事物本质性认识的意义。关于事物的本质,我们要认识它,必须遵循三大共性原则:学育与劳动过程共存原则。学育与社会统谐功能共存原则。学育与个体生命体验共存原则。学育要体验这三个共存原则,首先是构建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以三个共存原则为基本纲要,然后建立六大机构来解决问题。那个时候,学生它不是按照国家规定的社会实践要求,而是按照一定年龄段的个人所以要体验的生活情趣而开展情趣的实践活动。(情趣包括三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天赋禀性;另一方面是个人的兴趣爱好;第三方面是社会的共性要求),组织学习。学育的学习过程,完全是个性化为主导作用性的过程(当然,其中间辅助于阶段性的集体活动)。

实际上,我们有很多人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完成了初中的学习任务,按理他应当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可在教育时期,事实不是这样。所以说现今教育存在着压抑人发展的问题(当今学校教育致使学生身心、不健康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也迫使着教育必须走向学育,以达到对于此等弊端的克服)。在学校教育中(学校教育,只是相对于学生接受能力弱,是一种很好的模式,但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模式),有些学生连小学都不能毕业就进入了高中,却强迫着他学习,这也是有压抑的。有些对这种知识不感兴趣,这也是有压抑的。对此,要彻底解放,只有根据个体人的兴趣与意愿,然后在社会中存在着有这种选择的机会和可能,这才是人间正道,也这就是学育的目的所在。

今后社会,个体人生存的物质需求不再成为一个问题,由此我们所设想的学育时代,就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现实。未来时代的整个社会的物质性创造,已经充分丰富,科技也达到足够的发达,从而,人们不再是追求物质性的发展以及解决社会的均衡问题。这样的实际状况,是我们实施学育的基本前提,也是根本性条件。在个别还可能达不到物质满足的区域里,我们实施教育(教育与学育同步发展,只是学育在人类社会的未来时代,逐渐成为一种主导现象。不是在于学育时代的初期,全盘否定教育的存在)。人们对幸福概念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一定的层次和高度。就是说,幸福和快乐不再取决于人之外在性的物质条件,物质已不再是决定幸福快乐的根本性因素。决定人之幸福的是内在性思想(幸福的根本含义,是思想的自由与解放。快乐的根本意义,在于外在性的物质满足。应该这么说,教育是促使人的快乐。学育在于帮助实现人的幸福。教育走向学育,实际上,是人的追求快乐走向追求幸福的现实性路程的转变意义)。古代皇帝虽然物质富有,但与现在的物质情况相比,可能仍属于低下水平。人来到世界,应当有这么三个阶段性过程:一是迷茫的神学阶段;二是追求外在性的科学精神(教育时代);三是内省思想性的情感虚幻(学育时代)。为什么说是虚幻呢?主要原因是,认识事物存在性的背景,是宇宙的本源性。而此时的宇宙本源性,相对于人的认识,十分遥远,以至是一种虚幻。情感,是思想性与虚幻宇宙本源性的折中产物。相对于这三个阶段性的人之所在,应当是一种相应性的“探索”、“实践”与“体验”。体验是第三个阶段性的根本特征性。幸福快乐已不再是物质条件所以能决定的,决定一个人的健康发展、是内在性思想的主观。幸福快乐的感觉,是一种自我的内在性思想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精神领域的体验,物质已经不再成为一种追求目的了。(在这里的精神,是指人内在性思想与外在性物质在于宇宙为背景条件下的中庸之反映。在现实中,人们只能用一种精神替代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思想性自由与无限)。人们来到这个世界,实际上就是心平气和地认同事实性的存活,以争取思想性的更大自由。人生最本质的是事实存活的过程。在过程中,怎么样使自己的生活得到理解,得到快乐和满足。这就是生活的意义。实际上人类来到世界上是很困惑的:人类来自哪里?到哪里去?为什么在这里存活?这都是令人揪心的问题。从最后发展的角度来讲,“虚无”是这一切的概括。因为他们搞不清楚自己来自何方,去向何处;在有限的存在阶段中,他们固有的人脑是无法理解这个广阔无垠宇宙空间的真实性,他们只可能理解宇宙历史时间的某一时段,但永远穷极不了宇宙时空的底线。

我们总认为可以理解所有事物的存在性,实际上这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人脑的固体,无论它有多少脑细胞,它的思维量是有限的。但是往往会出现人们自我感觉无限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当前之人们的自我思维,还没有达到它的极限(人们在没有达到极限的过程中,总是幻想着它的无限性)。的确,宇宙是无限的,人的本质性思想,也是无限的(这种人之本质性思想的无限,也是造成人之现象性存在的其思维无限假象之误导),但人类认识宇宙的存在性其能力与水平,是绝对有限的(这是从人的现象性存在角度。至于人的本质性,是相对于人之现象性离开这个世界现实之后的那一番理解,我们就不知其真像了)。为此,人的认识性,要达于宇宙边缘的可能性是不大的。生命(人的现象性存在)是有限的,尽管人类智慧积累是可以传承的,但个体人是有限的存在事实,其最终的人类智慧积淀,是恒定的,绝不可能超越宇宙本源的存在性。一个人来到世界上,该如何理解人生、面对世界?从迷茫、困惑到清醒。在这过程中,人的认知能解决什么问题?只有解决人之现象性存在的物质性问题,无法解决人之本质性存在的思想性问题,也谓是灵魂性的问题。只有以人类生命是一种假定性的永恒,且在这种假定性永恒的背景下,个体人的相对于外在性的物质改造,其努力可能有必要,但类生命毕竟也是短暂的。等到人类今后实现了物质性的自我满足,就没有必要穷凶极恶地去折损生命。

②未来学育的六大组织机构

第一,我们应该有一个相互交往认知的学习场所。这个场所就如图书馆一样,愿意学习时就选择进去。在图书馆内有非常丰富的足够可以让人满足的知识。图书馆相对于求知人,没有年龄之分,也没有明显的指导师,只有一些可以提供知识选择解答的工作服务人员。这个学习场所,比现近图书馆还要更广义的包括一级更丰富知识载体。除了书籍,它还有适合各种年龄段所需要的设备(包括多媒体信息网卡),可能还存在很多手段。小孩子可能找到跟幼儿园里一样的设备,青年人可能有青年人特征和爱好设施。因人而异,各尽其能。最大的特点,是随时进出(这个场所的最大广义,是一种自然性的存在)。

第二,要有一个咨询指导机构。无论在哪里学习、如何学习,都可以咨询这样的指导机构。只要把个人档案输入电脑,它就会帮助你分析,也可以直接咨询各类别的各层次的志愿者指导师。今后地球世界的总人口数,是有一定上限的,这种上限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大自然规定性的相对于人类的一种自然举措,一种来自个体人内心的必然外显,这种“外置”,是外在自然规定性的相对于人之内在性的自然作用结果(教育时代的物质规律性,在学育时代,可改造为自然的规定性。规定,是相对于事物存在性整体的一种设定。规定,是事物存在性在于局部的一种程序性现象)。实际上,自然自有它自然的规定。这个规定,决定着世界上所有之一切现象性存在。包括人的作为一种事物的存在。话说狼吃一只兔子。狼凶残地咬着,兔子痛苦地挣扎着,有个路人喊着人们快去阻止,旁边人却说不用阻止,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自然的就让它自然的发生,不因人的情感而破坏自然本已有的规定性(征服和改变自然,都是一种人的情感性行为。因为食物链中的规定性,就是狼吃兔子。当然,人不可能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因为人处在食物链的顶端,也正因为这一顶端的位置,人逐渐把自己吃的撑死了(所谓撑死,是指思想性没有了高度的热情,只有物质性客观的机械)。如果人没有一种内在性的觉悟,来拯救外在性的穷凶极恶,人类的末日随即就来临。学育,就是相对于教育的拯救。

现在的人口呈现下降趋势。人口的下降不是政府计划在起作用,而是物质和精神并存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所以发生的一种转变现象。是事物寻找到了它的平衡状态(平衡,是消除生命现象的根本性过程)。平衡点一过(物及必反),它会阻碍发展,出现异化。“相信上帝”是无奈的选择,也是一种精神需要的存在。这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于无线宇宙不可及的这样一种思想。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种现状?怎么有这种事先的规定性?其中肯定存在一种至高无上的力量在起作用。。当人们苦于找不到解释的办法,就寻找一个替身的上帝来概括。也就是所有人类不可知的终端,都由上帝这个“黑箱”来承担。上帝,也就成了人类相对于自身的最大抚慰者,也是人之最大的假设性归宿。人最大的苦恼,是不知到来自哪里?又归宿于何方?由此有一个“上帝”的假设,总是“有”比“没有”的要好。人们来到这个世界,是没有经过选择的,不知道是谁在人的屁股后面踢了一脚,便来到这个世界了,从来没有“人”告诉你,来到这个世界有什么使命。所以,作为人来说,十分迷茫。如果对此没有恰当的一种疏导方式和有效的劝说实际,人类怎么不狂躁呢?人们为什么愿意接受战争、好斗、自杀等,大概是基于此不可知“来与去”的缘由。咨询指导机构的重大意义,就此有所体现。当然,包括终端体现的在于各个历史阶段的具体(教育时代,是解决人之来之的安之的问题。学育时代,是解决人之去之的归宿问题)。

为什么“虚无”一说,这么迎合人类,且越演越烈。这是因为人类希望有个地方依靠,而不要像孤儿那样没有家。所以常常出现宗教号召下一批狂徒涌现的现象。在这一情况下,学育必须承担起历史所赋予的责任,把人类的思想,统一起来,共同实现人之生活的美好愿望。这个愿望的基础,是事物本质所规定的存在。物质显然已经不是人类生存的必要前提,人口也相对趋向稳定,富裕的学习已经成为可能。此时存在一个专门机构来给人们咨询,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一机构对人类个体个案进行分析综合和引导,起到排忧解难之作用(太虚无的宇宙,犹如茫茫的大海,没有指南针,我们的航船何以到达于彼岸。我们不去说,这个世界,是一种程序设计,但我们相信,没有外在性的指引,我们不可能有思想的解放)。(www.xing528.com)

第三,交互认识的事务指导师。此指导师,正如律师收取一定费用为你咨询与辩护一样。交互认识事务指导师以辩护为主,他提供了一些学习方法及策略等。如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所借助的科技手段以及相对于自然性存在的认识方法等。交互认识事务指导师,是具体的人,特多有许多志愿者,他们通过自己学习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向人们提供可以自由的不定期服务(此等指导师,以辩护为主体方法。为自然性的存在辩护)。

第四,生活技能提高俱乐部。它是对科学技能、生活常识、生存活动实践等进行专门解答的指导机构。这一俱乐部类似学校,又完全不像学校,它没有统一的教学要求和模式,且受教育者(在这里应称之为学习者)没有年龄要求。依据咨询机构指导师意见,我们了解到要掌握的一些知识,以及学习背景。指导师会针对学习者的自身状况以及相对于问题的知识背景等,作相关指导。俱乐部的重大作用,是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如一种生存的技能、物质的构成,为什么1+1=2?涉及有关化学物理、生物、地理、历史里面的一些概念。这里的解答并不是像教师套用课程内容那样的教授给学生并进行考试检测等,而是通过技能部门的指导师,共同讨论研究。同时,基于要求者的不同特点,来设计学习方案。

第五,承担学育义务职能的家长、及相关责任人或组织者的监督机构。这里的义务监督机构,需要法律进行明确的规定,特别是要突出未成年人、家长及监护人所要承担的义务。监督机构(在这里,强调的是一种义务,而非是政府的职能部门)还有负责引领学习者到相应机构完成相应职责的补充学习任务(也就是奠基学习知识),为学习者在于各阶段所面临的各种疑问,进行相应的解答并提出到相应问题解答的部分或场的参考性意见。同时还在于保证学习者的各种权利和要求的具体落实。

第六,建立学育职责落实的监督和协调机构。倘若其他机构出现处理不当,还要有一个监督和协调机构来安排和落实应有的职责。这个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沟通各方信息、收集志愿者捐献的经费以及协调相关在于解答问题时所以发生的纠纷和资源分配不公等的问题。对执行不力者以及接受主体者的投诉,等负有相关的监督权力(这个权力,是公共民主投票而成立的)促使其落实以及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

这六大机构的运转,跟学校教育的运转有区别,跟社会培训机构的运转也有区别。通过这种学育途径,我们把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的最高境界)和个性发展的资本主义理论汇聚到一块,我们把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也融合在一起。实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统一,也达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贯通,更是在于各种政治流派的和平共处。实际上,这就是学育六大组织机构所以体现的功能(殊途同归),也是未来国家的组织机构雏型。当然,未来很难有现代国家模式的存在,由此贯彻当前之所谓的国家意志,就完全体现学育的这六大组织机构之中在学育的时代浪潮中,国家形态,民族意义。政党团体等,都被冲击而崩溃

③学育要遵循的三大原则

首先,学育与劳动过程共存原则。学育不再体现在传播科技知识上作为自身的存在,而是在人的内在性思想上,成为上帝的自身者。也就是在于人的本质性上(在这里,可以延伸至一切事物的本质性存在。从教育着手于对事物现象性的研究,转置到学育相对于事物的本质性探讨),大做文章。在学育时代的科技的地位,已经逐渐退缩。科学是生产领域里,特别是物质时代发展的重要标志。物质时代需要科学,但学育时代已经进入精神的思想性时代,科学不再是主力。地球资源是有限的,决定了科学发展也是有限的(科学发展本身是无限的,但基于人的认识,更是基于地球有限资源的事实。科学的发展的根本条件,是资源。所以科学的发展是有限的,且呈正态分布。但在学育时代,它从物质性的有限转向精神领域的相对于“服务”性转型的可以无限。或者为人类的有限活动服务提供无限性的精神工具性支撑。在这里的精神基础,是人的思想性。这种思想性,相对于科学,特别是相对于科技,更有一种另辟蹊径的开朗)。再科学的发展下去,地球都会因资源的极端乏匮(或是资源重组所带给自然性的致命打击)而走向毁灭。所以说科学的发展,相对地球是有限的。但人类不会基于此,不会心罢甘休,它会把触角伸向宇宙。在这点上科学又具有它的无限性(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科学所赖于发展的基础,是资源,而资源是绝对有限的)。此时所谓的科学,就是用更科学的方式方法来纠正以前科学所造成的种种罪过。这也并不是说木头会变成更好的木头,而是用更高的科学的手段与意识来“注意”现在的科学演绎。学育不在局限于某个固定场所,传授某种被确定的统一要求以达到人类生命所期望的阶段性目的,它体现的是一种劳动的交互过程(以这种过程体现事实性生命的存在)。

其次,学育相对于社会的统谐功能原则。与自然生物、动植物等相处,学育相对于社会的统谐功能所追求的是和谐,它要与整个社会环境和谐共处,而不是把地球变成单一的物种发泄地(在此时,人,是绝对的主体)。人实际上是生物,是生命中的一类,但我们总自以为人类是了不起的生物,为了展示自身了不起,在地球上进行挖洞、开窗等破坏性活动来发展工业。在物质时代,这种做法是无可厚非的,理由也很充分,而在学育时代,就没这个必要了。从大宇宙看,人类无非是地球上的一粒“灰尘”,不会有很大的意义。在这个宇宙中,太阳系、银河系也就是一条条小溪河,人类自以为是地觉得生命可以无限延伸。实际上,人在地球上最本质的是一种普通的生物,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对自己的来处、以及未来去向何方(死亡,只是一种现象,并非是一种本质性的归宿),都不清楚,所以会产生狂躁心态、折腾心理、玩世不恭的等情绪(情绪,包括着受与恨的情感)。但不管怎么样,人作为一种生命现象,存在于这个世界,就不能自暴自弃,而要发奋图强,自赋予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更赋予人生过程的使命精神。其实,人类已经进入了不惑之年,是该清醒的时候了(所谓的清醒,是人的外在性物质追求,转入于人的内在性思想觉悟。也就是从教育时代,步入于学育时代的殿堂),是该学会与其他类生命的相处,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反之,人类越是狂躁,其无序的破坏力更强,还会被误认为科学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内心暴躁无序地发泄,是因为没有被告知:人类是谁?人类的最终要去向哪里?这一切只是在于宗教界,有着模棱两可的回答,而在科学界不但没有回答,却有着不屑一顾的态度,让人们极为失望。人类总是这样非常感慨的向天呼喊“上帝啊!”向地高叫:“苍天啊!”,回应的,也只是一片静默。于是乎,人类咬着牙跺着脚,让地球发抖,疯狂的把所有不满之情绪发泄到这颗可怜的小弹丸地球。所以,学育要拯救地球,要对人类负责,把人们的注意点,从外在性的物质,转向到内在性思想。在此过程中,要承担起这个地球世界的领导责任(应当要知道,人靠外在性的努力,永远拯救不了自己。只有相信内在性思想的永恒,才有人面对现实性存在的出路),做好与一切事务性现象存在的事与物的统谐工作。

第三个学育原则:学育的学习过程必须与个体生命体验共存。个体的概念,在学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犹如类的群体概念,在教育中的地位一样。个体是生命过程的最根本体现(人,是以“个”来体现生命的存在,只有动植物等,才是以它的“类”作为存在过程的意义。人类社会的前期,是因为被借用猴子肉体所表达的动物性十分强烈,由此,人们的存在,是以人的“类”为根本性的存在),是个体生命体验的具体载体。人类应持“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和善的面对所有之一切。而不是扼杀自己单体细胞(生命的个体者)。,人在生命过程中,有一个重大的实际问题:相对于世界存在的认识性选择问题。幼儿生命是最本质的,在最初始状态,它积极地反映人最为真实的存在,只是后来渐渐地被人类所积累的经验掩盖起来(也就是所谓的成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积累的所谓知识不断增多,无论是青年人老年人,开始对真理进行反思和对非真理的辨别过程进行挣扎。这种幼儿的天然有知,就变成了无奈。实际上这些知识都是人自身建立起来的,是否正确,一无所知。于是乎直到婴儿清醒地长大后,尽管其身上所积累的人类知识或经验成千上万,但依旧无法分辨正确与否,何况其人类的知识建构体系,是在科学时期建立的(科学,若是相对于无限性宇宙为背景,它就是一种伪科学。科学,只是在于有限的狭隘的时空中,呈现一种极端性意义的逻辑关系而已)。人类通过小学、初中、高中等制度,对原本真实的真理增加了诸多说明,让它膨胀。等到大学毕业后,人类才稍有觉悟,面对前人留下的知识,人类想要剥离,却力不从心。这一掩盖真理的知识性膨胀过程,作为一种生命游戏的看法,是值得提倡的,但作为一种生命本质的追求,却有着失规则。学育的目的,就是要让生命个体在少干扰下,去体验生命的真实存在这种真实的最为根本点,那就是自然性(人类的知识,犹如深海中鱼所以感知的一样,怎会有天空雄鹰的概念存在)。

④学育的正确态势

学育的学习方式,是互动的,不是传授。教育走向学育后,学育过程中难以分辨师生角色。学育的主要目的是引发主题讨论,答案不是事先就存在的,而是事后经过主题讨论形成的,且答案不具有唯一性。这与教育在上课事前就有标准答案不一样,学育是通过启发与引导学习者寻在共同的主题讨论中,逐渐形成一种可以达到大家共识的所谓答案。当然,在这里的答案,又是也达不到共识,大家各叙已见,各执一词,这也是一种常态。答案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于形成答案的过程。这种答案,只是每个人相对于事物存在性背景的认识角度不同。,角度不同,认识也就不同。不同的答案,也给其他学习者有所启迪,使之对于事物存在性的思考,更有广泛的角度性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