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教育方法的思考:个人本意的发挥与传统教育原则的扬弃

对教育方法的思考:个人本意的发挥与传统教育原则的扬弃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①对教育方法的思考。这种教育方法,是一种以根本性目标为指导的且在于固定的单向性输入的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很不适时代的要求,在学育体系中,它将完全被抛弃。它的基本要求,是一种安抚和宽松、续发与引导,极为强调个人本意的存在与发挥,是对原先教育原则、方法的扬弃。它只是一种“场”,只是我们创设了一种符合幼儿交流方式的,一种认知可以达到认同的知识氛围的场。

对教育方法的思考:个人本意的发挥与传统教育原则的扬弃

①对教育方法的思考。我们现今的教育方法,是一种强制性的灌输方法,强调的是老师的教,忽视了学生在于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尽管教育对此的改革,深有举措,但碍于大局,总是收效甚微。学育,不同于教育,它强调学生在于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不但是主体,更是一种主导,是自身学习的创造者)。这种教育方法,是一种以根本性目标为指导的且在于固定的单向性输入的方法。教育借助这一种方法,来完成我们所设置的教育目标(注意,教育目标是设置的,不同于学育的自然状态),而且,教育所坚持的原则,也是把我们所需要且在于一种事先设置的内容、价值、观念灌输给对方。这种教育方法,很不适时代的要求,在学育体系中,它将完全被抛弃。学育的学习方法是一种和平共处、一种侧重于学习者内心的体验、一种互为交换的思想概念且在于自然性的平台上达于对于事物存在性本质的归宿(最高境界,是达于宇宙本源性回归)。更为重要的是尊重思想相对于自然的自然存在状态。它的基本要求,是一种安抚和宽松、续发与引导,极为强调个人本意的存在与发挥,是对原先教育原则、方法的扬弃。

②对教育中的教学内容反思。教育中的教学,它是以课程内容为着落点的相对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师生共同活动,也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最基本途径,它通过系统的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达到人类社会所对于物质性追求的劳动者需要(追求物质性与追求物质不同。物质性,包括着在于物质为基础的所以再生发的一些属性,如精神、文化、艺术、科技等。这一些属性现象,为自身教育的被否定而走向学育奠定了基础)。教育,明确地提出它是以课程内容为实现目标的重要载体(完全不同于学育要求的自然性。这里的自然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生关系的确定,它是以掌握需要内容的所以不同程度的自然性;二是事物存在的相对于自然存在的自然性),教育的教育内容支撑着双方教育的共同活动。也就是说它的教学首先要有一定的课程内容,这种课程内容,是基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囊括一切人类社会发展的在于物质性方面的内容。这一课程内容的整理成章成册,还体现了整体上层建筑的意志,特别是人类的整体要求。从这个角度出发,然后通过老师强行的把知识灌输到给未成年人,强迫未成年们接受。这样的一个活动过程,我们称之为教育体系中的教学。

未来的学育时代,人们的学习是为自己服务的,特别是为自己内心的感受服务。既然是为自己服务,不是为社会服务,老师用自己现成的模式,强加于学生的做法,肯定是不行的(原来的教育,个人是为社会服务的。未来的学育,是社会为个人服务的。犹如人们建造房子,我们的一切目的,是为了建造房子。当房子建造好以后,房子是为其主人服务的)。这种教育的目的是把人变成机器负重的零件,然后拴在这个机器上,让机器在这个社会运作。我们来到这个世界,都是来感受世界作为自然性的这一切存在,怎么能把它编入机器中而成为一种零件呢?当代物质性社会的人们,就是一颗螺丝钉,社会作为一台特大型的大机器。机器在运转,个体人也就在于运转,个人的命运,完全绑架在人类社会的意义上。只不过人在个这时段上的很多价值观念运用,都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如兢兢业业,勤劳奋斗,坚持岗位等,符合了物质时代的相对于物质性追求的基本特征,是正确的。只是相对于物质性满足后的后时代(精神及思想性时代),有着对于前时代的全盘否定。由此产生了新的概念,新的认识,更是有一种新的生活态度。所以,学育否定教育的存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阻挡。在教育时代,强调的还是教师把一些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受教育者,无论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或情绪,不屑一顾,无关紧要。关键是能为社会服务,能为集体服务,这种提供服务的知识,总归是正确的。而在于学育时代,决定教师与学生的存在,是此时在于学习内容所相对于人的掌握程度。也就是谁掌握了此内容的较深程度,便为是老师者。不在于年龄和角色的事先确定。所以,在学育时代,教师作为一种固定的职业不再存在,规定性的课程内容也不再存在。现在我们要提供的就是一种方法(大背景为条件的选择性方法论)、一种支撑基础(自然性)、一种内心世界的相对于外部世界的认同(思想性)。这样一种大背景、一种宏观氛围、一种时代机遇(思想性与自然性的和谐。应当知道,这种和谐的前提条件,是人们相对于物质性的满足。人类社会的前期,也就是教育阶段,重在于追求物质性的满足。人类社会的后期,也就是学育的历史时期,它追求的是内在性思想与外在性自然的和谐)、一种方法(选择性为核心的运用性理论)、一种手段(学育相对于教育的否定。思想与自然相对于物质的否定。宇宙本源相对于世界现象的否定),让人们在摸索的过程中,丰富自己,丰富自己对于世界一切之事物性现象的认识,更使自己的内心达到一种愉悦的平衡(尽管,幸福非常遥远。幸福是什么?是人的思想融入于宇宙的本源性之中。但相对于这种幸福的追求,就是一种最大的愉悦)。学育的时代,就不存在固定场所,也不存在这种特定模式。此时人人都是老师,人人也可能都是学生。个体人提供的那一份有价值的闪光点,可能就成为学习内容。所以师生具有不确定性。一旦个体人提出一种选择性认同的理解、对外沟通的方法和认识观点,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引起大家共鸣的,此时个体人就成为了我们学育里的老师。当这位个体人在听取或者接受了人家的观点之时,他也就变成了我们学育里的学生。个体人的身份,在学育的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当然,我们假设的个体人是成年人,那么未成年人特别是幼儿小孩子呢?他们是不是也要经过教学这样的强行灌输阶段,然后达到互相交流的形式呢?其实也不需要。就是说我们有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不是老师,也不存在职责的分工。它只是一种“场”,只是我们创设了一种符合幼儿交流方式的,一种认知可以达到认同的知识氛围的场。

我们刚刚讲一种氛围的场,对大学生来说是适应的,对博士生硕士生来说也很适应,因为他们是成年人。那么幼儿园、小学是不是也可以适应呢?这当然也是可以的。我们在人类社会的后期,创设了这么一种不同层次的学育交流氛围场,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不同层次的所谓“学校”。比如说我们现在有幼儿园有幼儿园的课、小学有小学的课程、高中有高中的课程。今后它们的学习氛围场(这种学习氛围场,不同于“学校”。学校的教育,是一种人为性的按照一种要求而事先设置的。学育的学习氛围场,只是体现一种相对于人之思想性与外在自然性达于和谐的学习场。只是在于选择。场地的选择,学习内容的选择,参加者的自愿程度,科技手段的配合等等)也是有层次的。在幼儿园自然就会形成一种幼儿阶段的氛围,使幼儿园的学生也能感受与认识我们所提供的这样一种氛围场的渗透与感染,并使它能充分表现。这种氛围的教学也就具有了暗示性、潜能性等的、隐性特点。那么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这几个层次的氛围是不同的。这就正如小孩子要成长吃奶粉和营养素一样。幼儿园阶段可以吃,到了初中,就不再适宜吃奶粉了,米饭牛肉等食物逐渐替代奶粉;到了大学,营养餐等也逐渐成为替代;到了老年人,反而加强素食补充。这里所涉及的“营养产品”,就是我们学育要提供的氛围促进材料。人在逐渐成长。老人这样吃,青年人也这样吃,幼儿同样是这样吃,吃同一种套餐,到底行不行?提供的氛围不一样,方式也不一致,应当要具有不同层次的套餐设置。幼儿园与老年人所接受的营养内容不同,他们的氛围也不同,存在牛奶人参、米饭与牛肉的区别。所以,我们现在要考虑的问题是像幼儿园这样的层面,提供什么牛奶等食品给小孩子是最合适的。也就是说,学育的落实点关键,是在于不同层次群体提供不同层次的自然氛围。它即不是人为创意的,也不是一种人类社会所共同要求的。它应当针对这个时代所以存在群体的一种自然性为背景的相对于思想性氛围场(学育的前期,是自然性为背景的思想性主导作用场。学育的后期,是思想性为背景的自然性为其主体作用的场)。这种场,不是设计(置)的结果,而是一种选择的结果,更是在于自然中的相对于人之思想性的和谐结果。一切都显得自然与有序(这种自然与无序,源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人之内在性的觉悟;二是人外在性的科技条件)。犹如人进入图书馆后的自然安静那样的自然(那时的人也有着此般觉悟)。我们在教育时代应有满足吃的同时,更要注重选择吃的意义和吃的方式。也就是说教育转变为学育,实际上就是相对于事物存在性关注的内容以及为此而转变的方式。我们选择是在于适合他“吃”同时,更在于让他在选择的方式性中完成这种“吃”的过程(体会吃过程的乐趣,而不是在于求得吃饱。也就是此时“吃”的事物存在性,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学育,就是应这种文化而产生的)。当然,在幼儿园里,我们不能把大人吃的东西如玩具一样的摆在孩子面前。大人有大人的“玩具”,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玩具”,社会的整体功能就是提供合适的“玩具”性存在(玩具,是对于事物存在性的倾向于文化特征的昵称),提供合适的方式方法(一切是否正确的方式方法的检验标准,只有两点:一是自然性,二是个人的情感态度。(这里的情感态度,是人思想性的一种现象)),

那么教育相对于物质性的效率要求,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就在于它的高度效率。不管你有多少人,不管你有什么爱好,反正每个人都要接受。根据组织者要求,后天一定要吃牛排加鸡蛋,因为这个营养丰富,所有人都必须服从。按照这样这种所谓的科学要求法落实。科学,在教育时代,是最有权威地位的事物。在学育时代,科学却没有如此霸权的地位,它只是帮助体现个人愿望的实现。现在的学育社会,有能力发展到人人能吃饱的状态,但这并不是论前面的教育为非,而是强调未来学育的前提和基础。它为学育提供了整体素材,这也就实现了教学双边交换的现实性。丰富的物质,是教育走向学育的根本前提。在这个具有选择可能的前提下,学育实现了自身是一种交互作用,是一种沟通的现实性存在。(www.xing528.com)

③教学原则的异化。根据教育目的,教育原则在教育学的体现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在总结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同时基于对教学规定的认识,制定的一种教育方法。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中,教学原则主要体现在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直观性、量力性、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教师主导作用等。现在还有很多发展的原则,这些教学原则,它们的根本点是:让规定的课程如何使受教育者得到认同,而且纳入它们自身的思想体系。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那些适用的容易贯彻的原则性方法。当然,这里有很多的原则在未来还是可以被使用的。科学性还是要的。但学育中的教学原则,不像教育里分得那么细,它是比较模糊的、比较宏观的。这里也应当包括有直观的、多元的、可感知的、选择性的东西。所谓的教育学中的教学原则,在未来的思想性时代(精神时代,是思想性时代的前期)都开始变化了,教学的方法也开始发生改变。总之,一个新时代(何谓是“新”,是思想性对其物质性否定为新)必然对其原有实施改变。教育中的教学原则异化,就是一种顺潮流之势。

教育学里的教学原则,它是某种教育学理论、原则、方法和实践的统称,可用于一切学科和年级。师生为完成一个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途径和手段等有很多。因为教学方式的选择中,首先要有一个主体的事物存在,它有个主导性的原则,在强制某个客体,使之表现出实现目标的意志。我们现在的教育主体者,是人类社会。未来的教育主体是谁呢?是人的个体者。这种从人类社会的整体意义,转换为个体者的存在(这种存在,强调的是个体者自身的一种兴趣与爱好)。如此大的主体性变化,必将带来一系列教育改革。这种改革的趋势在哪里?就在于学育时代的到来。这种学育时代,也必将对其教育时代的教学原则,会有个彻底否定的态度。为此在学育时代的教学原则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倾向:一是立足于个体者的兴趣与爱好。二是体现过程性的相对于人生意义的确定。三是双边互为作用的和谐氛围。四是讨论、认同、多元等的无组长式沙龙论坛。五是相对于自然性不同角度的在于人之思想性觉悟为前提的肯定。六是体验与实践为根本手法。这等学育时代的教学原则,它又是如何运用与选择呢?它应该是在选择为根本性的一种运用,主要是针对两点:一是人的内在性思想。二是人的外在性自然。是对外界的审视与回归内在思想的认同。它应该不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一种选择性的方法论问题。我们应当给它一个新的名称:选择性的教学原则。

④学育所遵循的方法和实施手段在新时代将有很大的改变:人们在学育时代将利用教育剩余的光辉及教育所提供的现成能力来帮助人类完成历史性前进使命。在学育主导下,教育完成了人类的生存的必然,学育将引领人类走向人之生活的另一个彼岸(物质性的对岸:思想性)。由此,原本教育方法和实施手段,将会有以下五方面变化:一是从教学的直接性走向间接性。二是知识的着落点,从受教育者走向教育者本身。三是设置的规定内容走向自然选择。四是人类的意志走向个体者的思想情爱。五是学校的意义,走大自然为背景的人之大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