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学育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体悟法。体悟法是什么?体悟法,是以思想性为根据的且在于自然性为目的的相对于人之情感的一种存在现象。也称为是一种感悟现象。它有自娱自乐的因素参与,重在于实践主体的主观意识。不像是教育的那样,会按一定的目的、一定的计划(包括手段与形式),一定的方法去强迫灌输。学育的体悟法,有着与教育研究法的不一样状态。比如我们学骑自行车。教育的方法是将骑自行车的具体步骤,交代于学自行车者。像学骑自行车的第一步要做什么,第二步要做什么,都会有它的明确程序,易以掌握及运用。学骑自行车的人,只要把说明书拿来看,仔细阅读或请人帮助与指教,即可。短时间内便就能掌握骑自行车的技巧,从而学会骑自行车(教育的目的,是掌握骑自行车)。这也是物质时代教育的最好方法。那么学育是怎样学呢?它主要是体悟,而且它的目的与教育的目的不一样。教育的目的,是有较高效率的到达目的。比如学骑自行车是要迅速掌握骑自行车的技艺,然后迅速驾驭它,使它为我服务。教育的目的性很强,但学育不是如此。在学育中,学骑自行车只是一种人生存在性体现的一种选择方法,也是人之乐趣表达的所以选择的一种内容,更是体现人之思想性相对于自然性选择生活方式的一种渠道,不是真正的为了骑自行车而学骑自行车。骑自行车这个目的,在教育里是唯一部分,而在学育里,它也将作为过程中的一个小部分,不是唯一,只不过是一个小部分,有很多其他的部分存在于这个过程之中。它体现一种人生存在的价值,它追求的是一个人相对于存在已成为事实时所以要附加的人之价值与意义的载体属性。也就是说,当我们学习骑自行车,无人来教之时,于是便自己开始探索骑自行车的路子(一切都在不断探索中,求得感悟),在多次的失败与选择过程中,有了多次的启迪与发现,更多的是有一种新的喜悦去面对新的问题。由此乐此不疲(当然,对骑自行车不感兴趣的,就不选择学骑车,它没有像在教育时代的那样强迫,一切都在于个人的一种兴趣与爱好)这种在于过程中遇到的挫败、并对此的研究与解决,直至成功等,都构成了人之存在的基本状况。这一切都最终达于自我体悟到最好的最行之有效的人生快乐,慢慢的去体悟它,这是学育的精髓。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者体会到生命是一种再现,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精神。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学会了骑自行车(学不会,在于过程之中),也可能个体没有学会,但学会和学不会不是主要的,过程已经体现了才是最主要的。教育不一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会”,学不会是不行的。学育中“学会”与“学不会”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证明人之事实性存在的意义与自我认同的价值。在这里的价值、意义、目标等,都是以个人的兴趣爱好为根据的,不同于教育时代的价值、意义、目标所以构建的基本条件,是人类社会的人类所赋予的价值、意义、目标。学骑自行车的“过程”才是主要的,而且学自行车仅仅是一种载体,一种方式。为此,什么是学育时代的所谓体悟?体悟,就是以一种内在性思想为根据的相对于外在性存在现象的理解与把握,从而实现内在性思想达于“无我”的情感体验。
对于事物的研究,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它完全是一种奴隶性的过程,它要求受教育者“马上”掌握知识技术并应用(所谓的“马上”,有三层含义:一是讲究效率;二是强调灌输;三是有目的计划性)。学育是让我们学骑自行车,是为了让个体者体验来到世界上的一种快乐的存在方式。教育角度的学骑自行车,是一种奴隶性的方式,而学育主张人性,主张人的主观能动性,更是主张一切存在根据的人之思想性。这也是教育与学育之区别所在。不管怎么讲,学育与教育的方法从本质上来讲,完全不一样。学育的“体悟”,是实现事物存在的确定性与不确性达于统一的最好平台。
②学育的研究方法,有一个重要的角度,那就是“精神”。物质性方式的研究,必须在人能认识的细小空间内完成,所以,我们教育时代的研究,物质必须是具体的,且研究过程须在于狭小认识区域里进行。如果研究的事物,是宏观的,或者在大的背景性认识区域,那么研究就将会被上升到精神阶段(所谓的精神阶段,是指人的认识性无法达于这种事物背景的宏观性,而迫切在于求得一种现实性的认识。为此,在思想性的高度,相对于事物存在所以表达的一种意志现象。我们称为“精神”。这种现象,是动态的,是阶段性的,所以称为精神阶段)。由此我们得出精神的研究是宏观的,是在大的认识区域里进行的。如果我们把人的研究背景,在以宇宙为背景的去研究,恐怕这一研究的结果,是精神性的(没有具体的现实,只有思想性所表达的愿望)。如果从很小的区域,去研究人存在,比如在几年、几十年的时间段内或者具体的历史过程里,那么我们就会将人的温饱问题、身体健康问题、细胞的变化问题等,作为研究的重点。则必归缩到人的现象性存在。若是在宏观领域研究,则相对于人的着重点,会在于思想性上探讨。也就是相对于人的本质性存在的研究。这种研究必回归到一种精神状态(所谓的精神状态,是指人的现实认识性无法达及,而事实的目标又十分显然,由此,一种追求于目标的过程性努力,成为一种存在现象,这种现象,就是精神状态)。
人类的自我思想,没有来自原始自身的,都是从客观外部让集到社会平台上,包括潜在外部的综合,这一切都是一种重新排列和接纳的结果。换言之,我们脑海中的“生命概念”,实际上都是外来的一种综合与潜入因素,即思想是一种镶嵌式的进入。由此生命的组成,都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物体自身(即被借用的猴子肉体),它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另一部分是外来的镶嵌、进入、渗透。这种外来的,强调的是一种思想。两者结合在一起,才产生一种活命、生命、能命(无命是一种物质)的思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的思想没有一点是来自原始自身的存在。内在思想相对于外在客观的碰撞(斗争。人是有思想的,人类只有一种精神,也就是外来思想性与内在物质性而共同引发的发生在人类社会平台上的现象,就是一种精神),必引发一种精神,此等精神,便为是在于学育时代对于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另一个重要平台。(www.xing528.com)
③学育研究的文化窗口。我们现有的理论是没有根基的,因为人类现在的存在根基是什么(哲学需要阐述的最基本问题,是的人来与去问题)?一直在争论中,至今的哲学界尚未得出明确答案。哲学家们最终将此都归结到黑箱里面。那么在这个问题的建构上,所有理论都是虚无的,也正像是建在水平面上大木板上的房子一样是没有根基的。根本性认识是不存在的,都是从某一个阶段性的假设上延伸出来的,一旦假设不成立,所有理论就陷入荒谬的境地。理论越是完善越是系统,荒谬性就越强,欺骗性也就越全面。我们就拿数学中“直线外一点可以引出一条平行线”这个假设来说。在平面几何中这是既定的真理,但这其实上也是个假设。后来人类发现了假设的错误性——直线外一点可以引出不止一条而是无数条平行线,从此便建立了立体几何,构建了新的理论,这也是对前面理论的一种否定,但是前面假设已经发展为一种经典。数学理论如此,哲学性的理论更如此,它们都没有建立在最根本的基点上,其所建构的猜想、假设,实际上是无法论证的,而在这个无法论证的理论建构上,我们只能作为一种艺术性的欣赏,或是归结为一种文化的存在(文化,可以将一切没有根基性的假设,包裹为一种现象性的系统存在。由此存在,可以解脱了人在于当前的“迷茫”,一种暂时性的心安理得)。所以,文化也将是未来学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窗口。因为学育的基点在于宇宙本源,学育的研究道路,在于不确性的宏观路上,由此,带有文化性的眼光,是学育研究的最好切入点,也是最能让人满意的平台。事物的现象性存在,走向自身的本质性存在(这是一切之事物存在的根本),这个过程的现象,就是一种文化。为此,文化在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也是事物最终在于存在的根本现象。所以,学育的研究,没有文化的意识,绝对不行。没有文化的意义性存在,不能作为评价的根据(一切根据,都是确定性的,而一切假设为基础的理论,都是不确定性的)。人类正因为没有这个根基的本质性,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是最大程度的激发了人的聪明才智,才有了人之思想的游离空间。实际上这也是人类的最大优势,一种精神的存在,一种文化的存在(文化,是人之思想相对于人类社会物质的抽象与归纳。精神,是人之思想相对于人类物质的碰撞火花)。人类也因此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百花争鸣的未来世界,没有必要根基要求的人类,其选择的余地无限大(文化,成为了无限大的包裹性)。在这无限大的空间中,决定人之存在的思想性,便有了它用武之地,才有了人真正意义性的存在。但也应当看到,这种“不确性”也给人的现实生活带来困惑(人的现实生活,需要确定性)。为了解决这个困惑的难题,学育正中下怀,成为了时代的宠儿。也就是说,现实中的人类,没必要局限于某一理论,某一种区域。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为何人要局限在某一个点上?你只要在任意点上,这就让人有了选择的自由性,人们可以依照意愿,选择恰倒好处的去处。这是构建新理论的最大优势。基于此,人类将乐于接受那些看似情节荒诞的虚幻之情景,甚至一些教授或是一些思想层次很高的人,都讲些让人们费夷所思的理论。现在看来,只要有文化的心态,就可以包容一切。当下存在的一些人们不愿意看的荒诞电影,为何还要存在?人们到底用怎样的心态去接受呢?我们猜测,人类在潜意识将其视为游戏,对其存在的根基进行全面的否定。否定的意义,使我们看到了确定性与不确定达于文化平台的统一。
④学育研究的辩证关系
对于事物存在性的解决问题(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其方法至少存在两种:预设的方法和问题彻底解决的办法。当我们要解决问题时,首先是要理清楚事物所以存在的背景。大背景,则要有不确定性的办法。小背景,就要用确定性的办法。相对于办法、的选择,可以是很多种角度。我们也可以有很多方式来支撑自己。但等到问题真正被彻底解决时,我们又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与先前预设的方法存在不一致,即产生了新方法。问题得以解决往往是运用一种新方法进行处理,直到问题即将解决之时,另一种新方法将会产生,两种方法汇集一起,才推动了问题的解决。也就是说,运用一种方法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如果使用一种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表面上来看,问题被解决了,但只是这个问题并没有被解救,或被真正解决,只有在最后阶段萌生了另一种新方法,这个问题才进入被解决的过程之中。真正实现彻底解决问题的,是一种辩证的思想,而不是在于一种方法的自身绝对。所以,看问题,一定要有辩证的观点。也就是说,前面的方法只是创设了解决问题的平台,并未真正把问题解决。我们以苏联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为例。门捷列夫为发现元素周期表,他寻求了像做梦等方法,但等到元素周期表即将完成之时,他又寻求到了新方法,最终彻底发现了元素周期表。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看似只有一种,然而在问题解决的进程中,会出现许多方法,尤其是在问题即将被解决的那一瞬间,另一种不被我们感觉的方法已经存在。所以说,解决问题的诸多方法具有存在的交叉性。因此,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相对于事物存在的背景,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时候相对于人的认识为其“大”,有时候为其“小”。这是相对于外在性条件的人之认识性变化。为此,学育的研究,它有宏观的终极性一面,也有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微观一面,所以,一定要以对待事物存在性的辩证关系,来解决问题,这也是相对于事物存在性背景为宏观时所带来的不确定的最好选择。对于这种辩证关系的掌握,重要的一点,是在检验解决问题时的方法,是否与原本预设的方法一致。也就是关键的还是要看这一方法与问题彻底解决在于瞬间出现的方法,是否一致。如果两种方法是一致的,则说明问题未被彻底解决。反之,也就是前后两种方法不一致(后的新方法,对于前方法有了否定的态度。其“新”就在于否定),则问题就被彻底解决。这种问题解决的过程本身,就是学育基于考虑的辩证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