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之所以盛行,根本的原因是在于事物存在的不确定性。为什么事物的存在,具有不确定性呢?因为地球所以依托的宇宙背景,是一种不可认知的无限性。此等无限性,相对于人之生命有限状态下而生就的人之认识性,只有“不确定性”,才是人之认识性有着现实意义的唯一出路(为什么在现实中,人的认识,总是确定的,是因为人的现象性存在必须是确定的,由此相对于不确定性的事物认识,聪明的人类,在于人类社会为意志的状况下,采取了缩小事物存在性定义域的手法,以求得事物在于狭隘背景条件下的存在。这种存在,相对于人的认识性,是确定的)。不过,这种事物存在的不确定性,还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无限的现象性变化中(一切事物的不确定性,都在于它的现象性。就其事物的本质,是确定的,而且在于唯一。所以,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从现象性存在走向它自身本质性的存在。人作为一种事物的存在,也不例外,也是从人的外在性物质的现象性存在,走向它自身的内在性思想本质),人何有一种相对稳定性的存在(一切在于变化的现象,都不可能成为人的生活基础)。由此,人们不得不将事物存在性的背景逐渐的缩小,一致缩小到与人的认识性相匹配为止。直到实现人对于事物的认识,有着相对的稳定(这种稳定是暂时的,它必将随着人之认识的深入于升华,其事物的背景将扩大,以至人对于事物就有着重新认识的必要)。这里还必须讨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个体人与个体人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构成人的器官不同。例如肝部位运行很好的个体人与肝部位不好的个体人,两人便有了区别;头发浓密的个体人与头发稀疏的个体人,眼睛好的个体人和眼睛不好的个体人等存在区别;甚至在个体人身上也有区别,手指间也存在长短粗细的区别。二是在每个个体人所以外在物质与内在思想抗争而反映在肉体上的意识性不同,即存在区别。个体脑器官接受能力与容量也存在有差异。此种差异造就了个体人之间的思想性区别(实际上,思想性是无法区别的。因为它具有无限性,只有只有可以区别的方式性与所以选择的角度)。
所述两方面的区别,决定了个体间的差异。但从某一个角度来讲,个体人之间又难以区别。教育程度明显有高低之分,器官的质也有好坏之差,思维的现象结果也有不同等等。但我们应当知道,这种差异或区别,只是在教育时代,才有它的高低之别。从学育的角度出发,就很难区别高低。在物质的创造过程当中,相对来说个体偏弱,在掌握科技手段时可能偏差,在掌握物质财富的手段时,也可能差异,但在学育中,它是以追求内外在性的平衡为其目的。(高境界是“一致”),此等所以达到的目的,每一个人都有它的不同方式和不同的可能,不存在比较。以至相对于人的外在性,就不再有那种“区别”的感觉。应当说,是内心的平衡,彻底掩盖了外在的差异性。这就是学育相对于教育的否定角度。在学育阶段,纵然个体者是弱智或是残疾人,在物质的创造过程中,他们是偏弱的个体人,但在拼搏的过程中,这些偏弱的个体人却可能比诸多健全的个体人相对于情感的体验,要来得更深刻些。以至调和外在性差异的能力也会更强些。从而在学育阶段,相对来讲,他是个强者。(学育,强调的是一种体验)。例如,我们看到那些躺在大街上的乞丐,虽不是所有的乞丐都心花怒放,但也能发现许多开心者。特别是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他们能在内心产生一种满足(所谓的满足,就是内在性相对于外在性要求的同意)。从物质层面来讲,乞丐与皇帝相比,乞丐物质贫穷,皇帝物质富裕,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区别比较太明显。但从精神领域层面去分析,却无法分清两个个体人之间的好坏。所以,从人的内在性思想或从文化与物质性相匹配的程度层面,是很难将个体人区别开来的。问题是我们是从教育(物质)的角度,还是从学育(思想)的角度,去审视问题。再说器官,器官的好坏可以判断,但是器官存在的功能又是什么呢?器官的存在,是为思想服务的。例如残疾人,在身体残疾之后,从物质层面来看,他的某个器官毁坏了,无法起作用。而从学育层面来探究,所毁坏的器官与先前良好器官产生的功能有所不同吗?,身残志坚的个体人很多,身不残志不坚的个体人也很多。对一个人的真正存在,是以外在性为根据,还是以内在性为条件,这是教育与学育的真正区别,也是物质性丰厚之后的必要性选择。应当这样说,当人类社会达到于物质性丰富,科技发达的时代之后,人们追求的是内在性思想的自由与无限(物质性追求,是达于人的快乐。思想性的自由与无限,是人的一种幸福)。由此,从学育的层面来分析,个体人和个体人的差距还是很难辨析清楚的。有一份报道,报道里提到“真正有幸福感的人,他的月薪在3,000到5,000左右,在这一层次的个体人的满足感达到30%到35%”。物质富有的富翁幸福感很低。从幸福的角度来评判区别或差异,那是不可能的(幸福是学育追求的目标)。从快乐的角度,那还是有区别的,因为这是物质性的教育。
以前(这里的以前,是指人的认识性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时所指称的以前。实际上,人的认识性有一个分水岭,那就是物质性与思想性的交界处),我们看到山,自然就会想到山里有树木,山里有矿产,还有石头、泥巴等。我们可以把树砍下来,把矿石挖出来,为我们追求物质性实践劳动服务,根本的一点,此山乃是为满足我们物质性追求的山。现在吃饱了肚子后,人的认识性改变了,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座有物质性资源的山,而是一个甜美的家园,是我们可以归宿的自然家园。这说明了个体人的认识已经在慢慢地转变(外在性的物质,促使了内在性思想的转变,这就是人类社会之所以追求物质性发展的根本目的)。既然转变已经存在了,我们就需要面对这个现实(认识决定现实的存在)。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本质根据性,且其存在于事物之中。人有不确定性,不是唯一的,而此概念已经逐步蔓延开来。“今天是这个王五,明天就不是这个王五”,这一道理与哲学的辩证法道理如出一辙。但是倘若把它延伸到人的存在性概念之时,它的意义就有所差异,因为构成万物的客观物质与它们的思想都在发生变化,肉体也在不断地变化(肉体的变化,是内在思想性对其猴子肉体动物性的异化作用),与万物昨天的那个定义,肯定是不一样的。原来的形态都在变化,故具体的个体人的确定性,也是不唯一的。所以,现在学育的第一步,就是要辨清定义的范围,而不是由绝对的方式来证明现实的存在。事物的存在,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超过这个范围就不存在了,个体人也是如此。为此,我们将教育与学育的演绎过程,作个比较,以求得更深刻的理解。(www.xing528.com)
教育与学育的演绎(发展与回归)过程:
注:(1)外在力(F)可谓是一种能源。能源与具体对象物的结合,为是一种能量(f)。
(2)H为教育与学育的阶段性分界。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也是人之社会性存在的产物。学育,是世界现象性存在的本质。也是以丰富本源性为根据的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