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未来教育走向的预测与挑战

未来教育走向的预测与挑战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未来的不确定走势,将导致教育改革方向的不明确,而且有可能走向反面。所以,对未来世界教育走向的认识,取决于对社会走向的认识,更是取决于当前所谓教育改革的包容指向。作为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必要面对未来教育要解决的两大矛盾,提供服务。未来的学育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教育的相关属性。只有将现实的现象性死,虚化为未来的虚幻性永恒,这才是对于现实人生的最佳解读。

未来教育走向的预测与挑战

任何人类社会发展的事业,包括教育事业,直至最后,都牵涉到对人之未来的关怀(这种未来,包含着人的思想性本质)。而未来则决定于现在该做什么,该奠定什么基础,这至关重要。对未来的不确定走势,将导致教育改革方向的不明确,而且有可能走向反面。教育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所以,对未来世界教育走向的认识,取决于对社会走向的认识,更是取决于当前所谓教育改革的包容指向。作为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必要面对未来教育要解决的两大矛盾,提供服务。一是教育本身争论所引来了主导性理论不确定的矛盾。二是社会由于经济发展所发生的上层建筑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解决这两个矛盾的同时,也解决了教育在于发展中相对于时代的瓶颈问题。

应该说,这两对矛盾在推动当前社会的发展中,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现在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各个部门之间相对独立。在这样细化与独立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又努力形成整体,成为自然进化过程中不可分割总体的一部分。比如汽车制造。汽车部件的生产部门的分工,越来越细,越分越明确,越来越为“个”的单体。也就是往往只充当某一项职责里面的一个配件。但汽车成型的最终,是在于总体发展。像人的存在一样,他有手、脚、脑袋、眼睛等器官的分工,但最后形成人这个整体存在。手是有功能的,但手一旦离开了人体就不是手了,失去了手应有的功能性。今后社会各个部门会分得很细,但是彼此依赖性又很强,形成一个整体。社会越来越整体化和一元化,但就其结构性来讲,却越来越细化与独立,也由此越来越松散,直至形同虚设,为未来作为事物整体存在的发生更大变异,提供了它的可能性。整体功能的细化,与其整体各部分之间的结构性关系,呈现指数递增性的“分离”,这势比导致事物存在性的被外在性条件的作用,有着重新组合的可能(外在性,强调的是一种“力”的作用),本事物彻底颠覆。

原始社会的人们,彼此依赖性很强,如果没有群体就很难战胜大自然、战胜野兽。为了生存下去,人们必须紧密团结起来。资本主义社会强调人的平等,社会主义社会强调个性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照这样发展下去,有朝一日人就挣脱得了外在性的压迫,求得内在性思想的彻底解放(人的现象性存在,没有外在性的压迫,特别是物质性对思想性的压迫,人的现象性存在是不可能的。人的本质性思想,是无形的缥缈,没有外在性对它实施压迫而成为有形。人的本质性存在,相对于人的低俗认识,那就是死亡。死亡,是人的内在性思想,挣脱了外在性物质压迫,而成为自由灵魂之现象。身体,只是借用猴子肉体而已。身体腐败,同样导致内在性思想的外逃飘逸)。从人的现实存在性角度来讲,内在性的思想解放须有一定程度的物质性压迫为前提,或者一切免谈,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教育有他存在的可能与必要。他只是成为未来学育的组成部分。未来的学育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教育的相关属性。人类社会的发展,倾向于整体,倾向于大同,这是人作为现象性存在之事物的规律,也很符合共产主义理论学说,但人类个体追求的又是个性的充分解放、充分的自由。这两者是今后社会发展的一对根本性矛盾,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这对矛盾是很难调和的。教育今后要扮演解决这个问题的历史性角色,人类要构思解决这问题的教育模式。这是历史的对话。这个对话的根本意义,旨在于人类作为“大同”之事物的对其人之个性解放与自由的充分包容与接纳。这也是教育走向学育的根本意义。

当前之事实,科技在物质世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整个地球的有限资源和自身相对于宇宙的渺小,从而使之科技的发展一定要有它的限度。现在的地球,真是千疮百孔呀,那一个个现代化工厂,好像地球母亲身上的一处处肿瘤,最终致使地球走向灭亡。所以,教育必须要制约科技的发展,而现在整个教育都在促进科技的发展(教育是一把双刃剑)。物质领域在不断地发展,精神领域的发展情况如何呢?原始社会的人简单,只追求生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的发展,人们开始探索研究地球上无法解释的迷惑问题,比如宗教、迷信等。对人所不知晓的东西,不是从科技角度,而是从另一种非科学性(一般是指神学的角度。哲学,是介于科学与神学之间的产物。世界上真正独立成派系的为三大门类:科学、哲学、神学)意义上去追求。但不管怎么样,人都会死亡,死是一切事物存在(包括人的存在)的最根本归宿。也不管怎么去追求精神领域的发展,人类也总是避免不了死亡的威胁。所以,精神领域所面对的最根本性问题,那就是死亡问题(相对于死亡的终极,产生宗教。相对于死亡的“生”之过程,产生科学。介于“生”与“死”的理论,便为是哲学)。精神,相对于“死亡生活”的解脱,可以有着一种无限性之可能的把握。这种把握,致使我们对于死亡有一定的把控(包括相对于死亡的解释),有相当丰富的出路,以至在于人生态度上,有着快乐的意义,或是有幸福生活的根据。由此,人类必要使自己在精神领域产生优越感。那么这种优越感是如何体现呢?人的来世,从来没有经过选择,也不是自己意愿。为了增加必要性和意义性,人类对此选择理论,构建体系,让我们从中感觉深层的意义。这就是说死亡虽然是灭绝,但对精神的追求,却是无限的,有一个圆满的永恒性自说。目前精神领域发展是很快的,国内外都对科幻电影很感兴趣,如星球大战、武打天上飞等。大家明知这些是假的,仍然津津有味地观看。因为生活的现象性(实际上,这种现象性,很带有思想性本质的虚幻性),不是人们所追求的,人们要追求的是超本质的事物(当然,这里的所谓人生本质,还是停留在人的生活现象上,没有在于以宇宙为背景的作为根据性意义的思考。也就是说,这里所说的“本质”,只是人生现象性的进一步现象性而已),这才能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生存的本质是什么呢?本质就是死亡。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为着自身的不存在(死亡)而有着自身的过程性存在。这是世上之事物的存在规律。为此,对现实的虚拟化,是我们对于死亡解释的最好出路。只有将现实的现象性死,虚化为未来的虚幻性永恒,这才是对于现实人生的最佳解读。当前,我们下一代已经步入虚的、飘浮的生活状态中,对网络虚幻非常感兴趣。性的解放也由繁殖意义变成了前面所讲的文化关系。发达国家大城市出生率就此也下降了。人们的追求是无限的虚幻,而物质发展是有限与现实的。应当说科技不能再发展了。相对于地球的有限资源,相对于人之有限的生命(我们不能像兔子那样猛跑,而是要像乌龟那样有节奏的慢条斯理),科技再也不能这样肆意妄为了。如果科技,发展过度了,地球也会过早不复存在。没有空气,没有石头,没有植物,“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就是说,物质的有限和精神发展的无限,构成了一对新矛盾。这对矛盾,将预示着教育未来的取向和所以能够延续的现实。

我们有个形象的说法。教育犹如男性。学育犹如女性。母系社会,将是未来人类社会的走向。女性的解放是世界文明的主要标志,性解放也是世界文明的走向之一。女性是未来世界的主导者,为什么呢?以现在二十一世纪为界,前段是物质为主线,精神为辐助线。二十一世纪以后,精神逐渐发展为主线,物质成为辅助线。在物质为主线的情况下,男性占主导地位,创造生活物品和科学技术,要创造更多的能提供人们生存和愉快生活的必要物质基础。总之,男子在于强调一种“力量”型的主导作用。在未来精神为主线的情况下,女性占主导地位。女性有强烈的精神追求,注重情感需要,不同于男子重在于思维,更倾向于一种思想性的。比较虚幻和脱离实际。强调的是一种情感与虚幻的思想状态。现在的相对于时代性的男女这种状态,已经开始发生变化。男性逐渐去做家务,女性逐渐成为思想性的领头雁。女性细微,男性粗糙。这种转变,虽然是一种自然规律,但在相当程度上,还需要靠教育来解决。教育不是给大家传授科技成果,而是要给人的终极关怀提供帮助,给予人个性的解放提供可能。教育必须要解决社会的整体化与个体的个性化之矛盾。人的个体不断独立,强烈要求社会整体解体,而社会的有机整体又迫切要求个性统一和一元化。所以这对矛盾是非常尖锐的。为此,教育非常棘手只能靠一种新的机制来解决。(www.xing528.com)

现在地球已经是“中年人”了(地球的存在性,与人的生命比较)。人类刚开始是女性社会、母系社会,后来逐渐由男性为主导,发展的终极阶段是女性为主导。经历这样的螺旋式发展路径后,人类就终结了。按照这路径来推算,人类现在刚好处于中年人的位置。还可以从性学的角度去算,原始人性交配是全方位的。后来,越来越保守,现在又开始越来越开放……这些不是凭空想像的,它肯定是有规律的。就此推算,目前的地球,就是四五十岁的年龄段。它(地球)也会像是人的存在一样,最多长达八九十岁,乃至百岁。我们千万不要把地球看成是永无止境的生命永恒体。所以,教育就要承担这其中的一份责任,强调生命的过程现象性,更是要强调生命同一切事物存在性的休戚相关。这种强调,就意识着教育的未来走向,是学育所以要阐述的理论。而且要把这种思想,贯彻到下一代,使每一个人明确今后教育所要面临的发展趋势。

教育要采取什么样的物质形式,才能体现这种责任的担当呢?我们先回顾一下历史。人类社会的时端,教育是师徒制,一帮一。然后出现私塾,一个教师教多个学生。工业化革命以后,需要大批量的同一种规格的劳动者,于是有了班级授课制的出现(一个教室一百多人,一个教材,一个教师,一个统一标准等),适应了工业化大革命的需要。现在是一百多位老师要教几千个学生,有了当代教育的学校模式。不管怎么演变,教育也是一种事物。即然是事物,就得遵循事物的存在原则与规律。也就是说,教育实际上也应该有个回归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从它的现象性,回归于自身的本质性。由此完成自事物的一个周性存在)。今后的教育,是不是也回归到那个原始的状态呢(体现这种回归是一种本质,而非是一种现象)?任何事物虽然看上去都很随意,但是它有必然的内在性规律。当代的教育,应当体现什么样的管理模式,体现什么样的教育流程等,值得当代教育家的深思。未来的教育,主要功能不是传播科学知识,而是让学生懂得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此时的人之个体,包括在社会)。未来的教育,应该让人们懂得怎样去关爱自身,关爱社会。当然,基本的生活知识需要保留,比如数的概念和运算还是要的,像高科技、原子能发现等等,可以不要普遍,但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保持。世界上存在的能量很多,但绝对有限。是不是把所有的能量都挖掘出来,供人类享用。如果人类的存在性,是无限的,生命是永恒的,那么这个做法或许也是可行的。可人类的生命(包括个体者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这种做法就没有必要了。每一代人都要有让其能源给子孙后代享用的觉悟古罗马帝王没有抽水马桶,我们现在有抽水马桶,但是我们仍觉得自己贫因,生活质量不高,这说明科技的发展和人的幸福感不一定是正相关。封建皇帝谁觉得自己不高于一般人的快乐!但他们没有车坐,也没有飞机乘,可我们并没有感觉到乘飞机、坐火车比皇帝幸福。应当说人之外在性物质,不决定人的幸福,只能满足人的一时快乐。真正的幸福是来自人之内在性思想的觉悟(相对于外在性物质客观的在于主观意识上的自由)。

幸福,是人类最根本的追求(在这里若是要有个极致的理解,人类的追求,是人的快乐,一种物质性的满足。人的追求,是一种由内在性思想所以决定的幸福。是一种相对于外在性压迫的获得解放与自由),但是幸福是不是由科技发展所决定的呢?不是的,但也不是说物质发展了,人类就幸福。人的本质不是依赖于科技,你为什么要发展科技呢?只不过是求得人之外在性的摆脱贫困、恐惧、压迫、危险等因素,以至达于人作为一种物质性存在的安全与舒适。人类社会的前期,是关注人的现象性存在。人类社会的后期,是关注人的本质性存在。人的本质是什么?是内在性的思想的存在。人的现象性是什么?是外在的物质性客观以及所以借用的猴子肉体(猴子的肉体是一种自然性,其肉体被内在性思想异化的而成就为人之身体的部分,是物质性,但不管怎么样,这两部分相对于内在性思想或灵魂,都属于外在性)。这就决定了教育是为人的现象性存在而服务的。学育是为人的本质性提供可能的。未来人类主要的问题不是相对于外在性的生存,而是相对于内在性的心理和生理的安慰。对此,未来教育(学育)要提供什么?主要是三大内容:传授生活最基本的必要知识;创新思维活动的途径;传播关爱自己、关爱社会的思想。学校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体验到做人的快乐,以及在于成功过程中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什么?是人的内在性思想与其外在性自然达于平衡或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