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大特性:现代教育潜在特性全面解析

四大特性:现代教育潜在特性全面解析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教育应具备潜在的四大特性:无阶级性、无遗漏性、平和性、终极性。之所以是现代教育(现在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是它的潜在性逐渐有着显著,不同于以往教育的那样深藏。也就是学育时代的即将到来),就是这等潜在的四个特性,逐渐的从后台走向前台,以至在于未来成为主导。综合于思想性与自然性,那就是学育的时代。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由此推翻了教育自身的存在性。

四大特性:现代教育潜在特性全面解析

现代教育应具备潜在的四大特性:无阶级性、无遗漏性、平和性、终极性。之所以是现代教育(现在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是它的潜在性逐渐有着显著,不同于以往教育的那样深藏。这种潜在性的逐渐显露,预示着新教育机制的将要发生。也就是学育时代的即将到来),就是这等潜在的四个特性,逐渐的从后台走向前台,以至在于未来成为主导(当这四大特性成为时代主导性时,我们给它一个新的名称,那就是“学育”)。

①无阶级性

教育是没有阶级性的。更为广泛意义上说,是没有意识性及特殊的规定性。教育应有它本身的公平性和全民性,即有教无类

第一,为什么强调无阶级性呢?教育要解决的是人类存在过程中的共性问题(这里的共性,更为根本的是生存问题)。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终极人性问题。关注人性,关怀人生的终极情怀,始终是教育要贯彻的永恒主题。可就是在于这个终极情怀中,各个历史阶段,各种政党以及利益集团等,都有自己的教育目标,都有自己的教育意志。这等意志的存在,必然有着各自的偏见。由此也在于不断的肯定着教育的阶级性。教育,它应当属于地球性、全人类性,它不可能只选择某一个阶级的角度来采取教育,这就违背了教育的宗旨,也违背了教育的终极关怀和教育应有的最低目标。这是第一个问题:解决人性的共性共存问题。但在教育的前期,教育具有阶级性,也实属是一种应当。社会主义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这是面对当前国际形势的一种现实性需要,可谓是一种前瞻性。

第二,如果选择阶级性的话,教育必然会在全球的范围内,助长敌对意识的尖锐化。也就是说,助长了阶级(包括利益集团等)在于各个阶段的对立,助长了相互消灭的丑陋行为。教育是附加产品。是阶级产物的附加品。实际上,在地球范围的这样狭小空间内,人类已经进入了对话的时代,包括人类之间的对话、宗教之间及意识形态的对话,还有更重要的是我们跟环境、跟其他动植物也要进行对话。万事万物间是对话、和谐、共存的状况,已初现端倪,而不是敌对的。所以,教育必然要摆脱阶级性,走上教育自身正常的轨道。否则,会激化人类人性的不良欲望,导致世界作为事物的存在性,出现不平衡现象。

第三,无阶级性,是倡导多元化、丰富性,以多种表达形式来表现人类的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存在本质。地球一切生命的演变过程,是多元的,在于现象性上,是丰富的,它决不应人类意志的作用,而偏离自身存在的轨道。但在现实中,往往受其人类的物质性科技,而惨遭毁灭。我们应当可以肯定的说,人类意志必须服从大自然的意志,或者人类同样要遭受灭顶之灾。丰富的、多彩的人类社会,才是这个人类世界的真正未来。由此教育的违背规律,必将走向死胡同,这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悲剧。所以,教育应当是无阶级性,强调多元,倡导自然的整体。

第四,教育本身就具有统一和谐的功能,有容纳各种势力之能力。教育不可能甘居于阶级的范畴之内,受其支配,它有独立的愿望和脱离阶级的自觉。而且教育的本身,很有对其自身规律性的掌控能量和愿望。综其教育的本身,教育是有自身演绎的终极目标,这自然就有要摆脱阶级性的愿望以及可能。

第五,教育有走向真正关怀人性、走向学育道路的必然。教育在于物质性道路上的追求,其根本性的目标,是人的思想性,达于成功的实现基础是自然性。综合于思想性与自然性,那就是学育的时代。由此说,教育有着摆脱一切围困(包括阶级性的压迫),奔向未来的决心现实(人性关怀,是教育摆脱一切之围困的本质性道路)。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教育的发展,是不等距的阶梯状形,不是一种波浪式的。要实现该规律的一个必然要求,那自身不在于阶级局限之内。因为阶级相对于教育的作用,可以引发其它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的最大可能,那就是波浪式。这个波浪式,就完全可以吞食掉教育本身的规律性。由此推翻了教育自身的存在性。所以,教育必须坚守关怀人性的阵地,以至确保教育自身规律性的作用。由此阶级所以引发而呈现的教育波浪式发展,肯定违背了教育的本质性规律。所以,须得排除阶级性,还本教育的原有。人类的真正统一,是教育的统一。人类真正的多元化,是文化的多元。人类真正的舒畅,是人性的发挥。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统一,是教育来统一。多元,是靠文化来完成。人类要真正舒畅,只有人性的自由。

第六,阶级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一个中间环节。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奴隶社会产生了阶级,所以,教育有可能被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所利用来强化它的作用性,成了它们统治的一种工具,但绝不是永远的。比如资本主义阶段的教育,为自已的自由、平等、博爱和其他的资本主义价值观而服务。它也是一种带有阶级性的教育。所以,教育作为阶级的附属品和工具,是可能的,但绝不会成为历史的永恒主题。教育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必然要摆脱束缚,成为人类发展过程中真正的统一力量,为此,它应当是无阶级性的。

第七,阶级是人类自我个性思维的产物,是人类相对于自身意识性的附加,教育不可能为这种附加服务终身。教育从它的本质性来讲,是为事物的本质服务,不是为事物的现象性服务。为人类的人性服务,不是为人类的阶级服务。阶级,使教育本质成为附加的东西,以此成了教育的异化产物。教育不可能为异化性产物服务。要把这些抛弃掉,是教育最终的目标(阶级压迫,是一种过程性的现象。可以发生,可以消失)。从未来的终极角度上讲,阶级在构成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是永远的,标志着未来教育的应当是无阶级性。

第八,教育要具有无阶级性,才能有自由的伸展空间,才能够真正发挥效能的作用和意义。教育,自有它所以定义的范围。这个范围,决不是阶级可以主导作用的。

第九,阶级性是人类狂躁的表现形式。教育是人类从独白、独占(独自表白、独自占有)走向对话、平等,从浮躁走向理解的过程现象。所以,教育应当是无阶级性的。

这个世界,能够达到真正统一的,是无阶级性的教育。没有阶级性(包括没有政党以及利益集团)的利益,只有教育作为人类文化的现象,作为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教育完全可以把全世界统一起来。每个集团(阶级)都有自己的出发点和利益的着落点,而且都会把自己的欲望和意志强加到另一个集团身上,然后再把它收归于自己的道路中,从而实现所谓的统一。这实际上是一种剥夺与占有。只有无阶级性,无排他性,无势力左右的教育,才能够实现真正的统一。这种真正统一的现实现象,那就是教育反作用于文化,使之文化更大扩张与升华,从而在文化的大氛围下,达成一种包容性的统一。统一,不是独立,更不是唯一。而是靠文化去发展多元,形成多元化的文化物,实际上,世界之多元,是指文化的多元,而非在于机制性或规定性选择的多元。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真正多元,是文化的多元。真正的舒畅,是人性的自由发挥。如果这世界达到教育的统一、文化的多元、人性的真正舒畅,这个世界,就是共产主义(一种没有阶级的天下共同。在这里的共同基础,是思想性与自然性。是从人类的人性以及意识性,走向了所有之事物存在的自然性与思想性)。(www.xing528.com)

②无遗漏性

第一,无遗漏性是指事物存在性的诸元素的全部包含,且在于覆盖其内的成为事物存在的现象性。为什么教育要有无遗漏性呢?因为教育是人人都必须参与设计和完成的,是人类获得自身以外的必要补充和提高的根本渠道,更是全社会公民性的一种普及。所以,教育是一种大教育,它的涵盖面可以无所不包括。正因为有此特性,教育往往成为一种无事不包括的大杂物。这也是教育之作者须要警惕的事。

第二,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过程里,都渗透着教育所以包括的因素。教育,是人类社会物质化追求的必要手段,也是人人都需面对的事实。在这个物质性的时代,处处有教育的影子,时时有教育性作用发挥的可能。人的生活的一切日常,都无不在于教育的作用性之内。

第三,事与物之间的连带关系,教育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表达方式。这个世界,是由人为性“事”与自然性“物”所以合成的世界。这个“事”与“物”的最佳结合纽带,那就是教育。也就是说,事物存在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纽带,那就是教育。教育在这个人类为主导的世界上,充分地扮演着一种集合意义的角色。这个角色也说明了,任何“事”与“物”的关系,都离不开教育。

第四,动植物之间也存在有教育的概念。现在我们讲的教育,多是指人类之间的活动过程,就是用自己的理念去影响另一个个体的理念。其实,动植物之间也是有教育意义的,需要多研究。动物跟植物之间,植物跟植物之间,动物跟动物之间,都应该有教育的,而且是最为本质的教育,我们是要向它们学习。人类的教育,已经越来越偏离事物存在性的本质,在事物的现象性上,做足了文章,且越来越膨胀。而动植物没有思想(只有十分低级的思维),没有附加,它们之间的交换和影响都是最为原始的,这种教育才是最本真的教育。

人,是有思维、且更有思想的动物。正因为有这种思想,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是对于教育的本身来说的)。不断丰富世界的内容,附加事物的意义。每个人想往这个大箩框里加点东西。实际上也是给后人带来遗毒的,后人还要来理解前人所添加的内容和所谓的德性。

后人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世界不是真空状态,其中已经存在着各种宗教、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和人生观等,有的大圈有的小圈,重重叠叠。婴儿没有接受能力,他总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他开始认识这些意识形态和所谓的“大圈”和“小圈”。在接受这一切事物时,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半推半就而所以成的对于世界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压迫性的认知)。人的认识,一旦掉入圈中里,就会被这个圈缩紧起来。就像食人树、食人花一样,逃也逃不掉。即使逃掉了,也会落入其他圈中。非洲有圈,欧洲有圈。资本主义国家有圈,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圈,每个圈都紧紧地把你缩进去整合于其中,成为它们自成系统的一部分,呈现出无遗漏性的状况。在这收缩过程中,教育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有时会被人利用,把教育作为自己的复苏产品,以教育为手段,奴役般的将我们送进圈内。

③平和性

人类经历着从原来相处到分离,甚至对立,继尔走向对话,再走向以人性为根本性的统一。这样的演绎(实际上,是人类社会的过程。人类的存在,总是以它的“社会性”作为存在的载体或是形式。为此在这里,只不过是体现了人在于人类社会演化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地位。人性,相对于历史阶段的表达,有不同的主导性。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主要的人性,是动物性。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要体现的人性,是人的意识性。也为是物质性,在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其主导作用的人性,是人的思想性)过程,充分的表明一点,分分合合是人类作为一种事物性存在的反映事物根本性的特征性存在(分久之,必合之。合久之,必分之。这是事物存在性的根本法则)。但不管是分,还是合,这中间性的过程,相对于人的思想必须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平和性”。平和,是一切事物在于本质性上保持属性联通的根本准则。人类作为一种事物性存在,当然是如此。原始社会的人们,互相依存,为了面对残酷的环境达到共同生活,集聚在一起。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及生活技能不断提高以后,为了争夺剩余财产,人群开始分离,形成政治势力,对生产资料实施再分配。物质越来越丰富,达到极大满足后,吃喝已经不是人类所考虑的首要问题。人们可以不为财产,形成对立。从而,对话成为追求目标。于是,全世界的人们,又有再可能成为一体。由对话走向聚合,由聚合再成为整体,成为当今物质性丰富,科技高度发达之世界的未来。我们现在正处在对话阶段,意识形态等的对话之后,就会趋向于平静。那么此时的教育目的在哪里呢?就是在于趋向于平和,使对抗对话逐步走向平静。为什么现在教育变得有些刚烈呢?实际上,教育像水一样,像女人一样,温和儒雅,不刚烈,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只是被当成阶级的工具,当成利益集团为争取财富时的武器,才会变得刚烈。今后时期,教育应当是有一个平和性的过程。

④终极性

教育,始终关注着人生的终极情感。什么是人生的终极情感呢?也就是相对于人之死亡的理解与认同情况下所以反映在于人之生过程的爱与情(其情,包含着恨)。教育,只有把它的眼睛死死的盯住终级目标和终极意义,才是真正的教育。一旦偏离了终级目标,被人们利用,就变味了,就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教育。但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每种意识形态总想着利用与控制教育,以此达到对于世界统一。所以,教育时刻要摆脱他们的控制,眼睛死死盯住终极。如果不具有终极性,现代化的教育,作为自身本质的意义,也很难体现。

未来教育,只有具备了这四大特性,才具有了现代或者未来教育的含义,否则都只是处于过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