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所教授的知识和方法,都是一种物质性的现象,物质性的现象,相对于宇宙本源的思想性与自然性,都不是作为人们认识事物存在的根据性,为此可以说是“假”的。再者,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校园内的文化形成,主要来源于理论研究,而非自然。教育是一朵“假花”,可以如此形容。教育工作者把自然花做成塑料花传授给学生。现在教育的发展速度比较快,原来是用塑料或者纸做原材料制成塑料花,现在把鲜花采过来晒成干花,使教育的内容发生了根本变化,有点接近自然。虽然干花和鲜花在于现象性有着不同,但就其它们的本质性,却是一样的,都是“花”。只是干花是没有生命力的,它毕竟不是鲜花。所以,我们现在用假花这种形式教育下一代,下一代所认识和接受的知识都是假花(“干花”比“假花”更进一步些,也就是接近于学育时代的自然花),无非现在的孩子接受的是干花而已。通过塑料花或者干花认识自然,认识世界,是有很大差距的,它需要受教育者有一个自身比较与认同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对于受教育者,是有一定困难的。我们把“自然性”,直接传授给学生,省去了这一“比较与认同”的过程,这就是学育的根本途径。
以物质性为基础的教育,是把这种“废料花”或是“干花”(干花,比废料花,是更进一步些,但毕竟还是假花)作为知识传授给学生。学育是以人的思想性为条件,把自然性的“花”(真正之花),摆在学生面前,以至他们自觉学习。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教育是不是还要把这种“干花”再教给学生呢?还是把学生困在教室里讲假花的故事呢?应当不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也有能力做的事情,那就是把真正的鲜花摆在学生面前(这种:“摆”有两种具体办法,一是科技性的数据信息。二是直接走向大自然),把知识以自然作为平台直接传给学生,体现真正的直接性。学生离开校园后不需要再对认识进行比较、认同、解释。未来的学育把教育这朵假花变成真正的鲜花,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充满生命力的真正所在,体验从课堂走向自然的改变情感(未来的知识,是个体人在于大量自然性素材上而以自身思想性为根据的一种归纳与抽象。完全不同于物质性教育时代的人类社会所以形成知识体系的双手奉给。接受是一种认同,不接受,那是一种强迫)。(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