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历史上的教育,有以下五个方面规律:
第一,教育发展规律呈现不等阶距的梯状,而不是曲线型。为什么说不是波浪式的曲线型呢?事物发展有峰顶且有低谷,波浪相向,呈正弦函数曲线式的发展,这个是公认的。但我们发现教育的演变规律,有别于事物的发展规律,它不是波浪式的,而是阶梯状的,且阶梯之间是不等距的。日常生活中,阶梯之间都是等距的。然而教育的发展是不等距的,有时候很高,有时候很低。“竖”是上升阶段,“横”是保持阶段,上升保持,再上升再保持,没有回落。只是相对于阶段性时间的不同上升程度。教育发展态势是不规则、不等距阶梯状的,不会往下。这个跟正弦函数图形所呈现的曲线是不一样的。如果按照波浪式规律去理解教育发展的话,那么教育就有低谷有高潮。低谷的时候破坏性就很大。教育不局限于这种规律,理由在哪里呢?教育不像其他事物,很固执,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力量。教育是由文化演变过来的,不是经济产生的。是一种依附于事物发展的一种属性现象。这种现象的根本性,是一种自我可以调谐的具有很强自组织能力的属性事物。由此的教育,不完全是事物规律性所以左右的存在。经济发展有波浪,有低谷。而教育有很强的反叛能力和抵御能力,不会因外在的变化而变化,有足够的力量去克服或者纠正各种问题,这种特性可以称之为教育的固有性。假若教育停止发展,它最多只会保持平行,不会走向低谷。而且这种平行的过程,实际上是教育积蓄力量的过程。教育自成系统的功能十分强大。我们可以有一幅图以示之教育矩形阶梯的规律性:
上图中,x轴为时间轴。Y轴为发展的程度轴。
第二,教育具有版块性递进原则。所谓的“版块”,是指构成教育元素的自行期间,形成一种带有时间规定性的系统。通俗的说,教育在于一定的时间段内,呈现一种自身作为系统性的存在。这种存在,会随着时间的推进,忽大忽小,但始终是诸元素在于外在力作用下的自成一体。所谓的外在力,就是指背景条件。任何事物要扩展的话,必须先有一个版块(版块,就是该事物作为一种大事物存在的小单位。所谓的“大事物”,就是这种小事物为单位的合并所成。所谓的“大小”事物,是指此等事物的根据性是相同的,也就是在于构成事物存在的内在性对立性量元素是相同的,只是在于呈现该事物存在的现象性大小有别而已。版块是指构成事物存在的单位元现象),然后据此扩展(如同拼图游戏一样)。如果没有一个基本单位元素的集合“板块”,是很难达到这么大的面积扩展。这样以基本单位元的版块为扩展的根据,而由此不断扩大的面积现象,我们称之为版块原则。版块就是基本单位元素的集合形状。固定的一种模板(我们称之为“版块”),然后以这个模式形状向外扩张,一个接一个,可以无限扩张。板块的基本单位元素越大,扩展的速度和力量就越大。只要是同一个版块,都可以相接,不存在规则不规则的问题。后来发现,任何事物都是有版块的。党派也一样,一个政党要扩张自己的势力,也必须遵循这个版块原则。若干人形成版块,形成章程,其他人不断加入,组织不断地扩大,一个支部一个支部伸展开来。教育的扩展也一样,同样遵循版块规则。教育版块的破裂是很难的,不是那么容易的。
第三,教育的发展具有选取性的欲望和可能。教育是在文化氛围中成长发展起来的,而文化是很难轻易变更或者消失的。文化有极强的惯性,由此的教育,有极具固执性。任何一种文化,特别是教育文化,有选取的欲望,像动植物一样,我今天身体不好,吃什么饭,我有选取的欲望(只要可能,教育性的选取欲望总是存在。社会的物质性创造,就是制造这种选取的可能性)。教育文化会选取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事物。这种欲望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它不断地丰满自己,不会因外在性条件的作用而停止只是在于改变一种选取的方式。它有这种惯性,可以自由地抵制不需要的文化,吸收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文化。我们可以把教育文化设想为一种元素,只要把它放在一个空间里,它就有发展的欲望和可能(扩张势在必行)。禁止教育发展的唯一办法,是让它与外界完全隔绝。(www.xing528.com)
第四,教育文化是个一种“场”,而非是单方面的纯粹。任何事物都在努力建构自身的“场”,愿望和可能,但总没有像教育那样来得迫切。事物也总在于自身的“场”中进行生长(犹如胎儿在胎盘中生育一样)。教育文化的这个场,战争、瘟疫和自然灾害等都可以破坏它,但彻底性的摧毁是不可能的。教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场,具有很坚强的固有性与惯性。教育文化这个场,外面还被其他大场包围着。如国家、民族、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其他。在这样综合性意义的共同“场”作用下,教育场中的中小学不要轻易搞改革。改革是有破坏性的。因为教育极富吸收性(吸纳事物,成为自身的固有),万一改革的方向或是内容与方式不恰当,都会造成极大的破坏(所谓的极大,是由于教育已吸纳了不利的因素,成为自身固有,此等固有,又难消化以及排出)。由此教育的改革,须得慎重再慎重。一种稳定的教育局面,很不容易,你怎么能经常破坏它呢?教育的发展呈阶梯状的,如果有压力的话,平稳一段时间又会上升的,不会陷入于低谷。如果还认为,教育发展到顶峰接下来会有低谷,低谷一过又会迎来新的高峰,那就大错特错了。教育不断地吸收,一旦被破坏掉,又会建立一个新的场。等到新“场”功能健全,还有段时间。如果不断的实施改革,势必是一种强行的破坏掉。
中小学的教科研,不应鼓励。若是要鼓励的话,那是一种教学方面的研讨,旨在于对教材、大纲、学生认知以及教学方式等的研究。而不是脱离学生教育的在于空谈整体教育的走势。中小学老师的主要精力,还是在于课堂上作文章。因为要研究大教育,中小学没有这样可以等同的平台。大学是可以搞研究的,是要发展教科研工作。教科研是为改革服务的,而改革就要破坏原有的场。中小学的层次,不具备教科研的条件,它只能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不能无端的提至到教育改革的层面上。实际上,中小学的教育改革,应该是日常的教育与教学的研究工作,也就是教科研工作,不能过分拔高到教育改革的层面上,或者,会给人一种不应该的误导。
第五,教育的对象是可塑性很强的未成年人。教育的规律性至所以让人很难把握,最为根本的有两点:一是教育的规律性呈矩形的阶梯结构,且以它的版块原则进行。二是教育的对象,是可变化性的人。特别是未成年人。为此,教育很有它的针对性以及它的变化性。这种“针对性”与“变化性”相对于人的认识,应该是宏观的。也就是说,教育的规律是宏观的,相对于教育的具体操作,却是微观的。所以,教育的理解与运用,有着它相对的难度。因为它是宏观与微观的在于人之认识性上的统一。所以,我们急切要建立中小学教育的合理科学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