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当代教育评析:当前情况与发展改进方法

中国当代教育评析:当前情况与发展改进方法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从教育的本质性来讲,中国的教育,还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而是“学育”前期的暴风雨现象。平稳期阶段的教育是连续的,而不是间断性的。中国的教育处于改革时期。所以,中国教育至今还称不上教育,是有道理的。教育中的德育,尤为重要,是教育问题的根本核心。真正的德育教育,是靠教育本身的魅力而达到引导、启发、影响学生,决不是靠教育的外力附加,压迫、强制学生。圣人教育,那是在古代,是少数人的教育。

中国当代教育评析:当前情况与发展改进方法

当代的中国教育,有两方面极端倾向:一是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教育”(实质上就是学育,也就是以人之思想性为根本的教育方式);二是以西方文化的物质性追求为条件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外在性产物。目前之教育(也谓是当代教育),是这两种倾向的不分主次的掺杂在一起,从而彻底搅乱了中国当代之教育的现状(一潭浑水)。使得人们不知所措,只能凭借自身的理解,以及时下的教育实际。对于教育之墙胡乱的涂抹之。真正的教育,是建立在物质性基础上的一种追求高效益的现象(真正的学育,是以思想性为主导。自然性始终是教育与学育的基础性产物。宇宙的本源有两大性:自然性与思想性。世界作为宇宙本源的现象性,它只有一大性,那就是物质性。由此我们作一个概括:教育是世界物质性的现象,学育是宇宙本源思想性的现象。宇宙本源自然性,是教育与学育的根本性基础)。中国的文化本质,是内在性思想的反省。这种文化,很是“学育”的培育土壤,而不是教育的温床(西方文化所建立的教育现象,是真正的以科技和物质为追求目标的教育)。所以,从教育的本质性来讲,中国的教育,还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而是“学育”前期的暴风雨现象(彩虹在风雨后)。严格意义上讲,是不三不四的“教育”,即为一种在于教育之学育之间徘徊的相对于人之认识的现象(教育是相对于社会群体。学育是相对于社会中的个体)。当代中国的教育应该做到,即有相对于物质性发展的需求,又要有着传承中华传统的责任。两者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着相对于的稳定。特别是一连串的概念、定义、原则、方法、指导思想等保持着在于两个极端的平衡(物质性追求与思想性觉悟,相对于人的粗浅认识,应是一种对立。只有人的认识性升华到一定高度,方有将其两者统一于人的思想性之中,或是在于自然性为现象的统一体内),时刻等待学育时代的到来。

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到现在还称不上教育呢?中国不断地在改革,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还没有达到平稳期。平稳期阶段的教育是连续的,而不是间断性的。中国的教育处于改革时期。以前是文化大革命,现在是应试教育的改革。经济发展可以飞跃变异,而文化是不可以突击发展的。间断,就意味着破坏或是倒退。在间断过程中,不能给予评价,也不能给予肯定。未定型的事物,都不能概括出名称(定义)。所以,中国教育至今还称不上教育,是有道理的。学校现在所追求的一种权宜之计:一是教育走向学育,保持连续,再冠以教育的概念;二是不断地探究,渐进性地改革。学校要尽量保持二者的平衡。

教育改革的代价是非常惨痛的,是对人进行整合,是对一代人的影响。中国把整个教育的现实和现状都变为改革实验的场所。实验应该是极小部分,有选择性的,而中国的教育家把这片广阔的天地都变成了实验场所,这实在不可为。经济当然是基础,但作为中国的哲学家教育家不能袖手旁观,要避开最大的震动,而不是坐在海洋里的船上无可奈何。在经济的海洋里,教育的小船随着风雨颠簸,船上的小孩子们呕吐、头晕,而现在中国的教育家只知道闭上眼睛头头是道,看不到孩子们在呕吐,在恶心,而是让孩子一下坐到船头,一下坐到船尾,改来改去。今天应试教育,明天素质教育,没有根本性地解决问题。教育家不能束手无策,要有所作为,要观察气象,整顿港湾,等海浪平静的时候把小船开出去,大风浪来的时候要赶紧驶入港湾。而现在的教育家是不负责任的,或者说是没有水平和能力去辨别什么时候有台风,什么时候有平静天气,做不出正确的判断,根本驾御不了这艘小船。我们不能要尽我们应尽的责任,让孩子能够欢快地坐在船上,健康地成长。很多青年人心理不健康,甚至自杀,忍受不了这种改革,就像小船里忍受不了这种颠簸的孩子跳到了海里一样。(www.xing528.com)

借此教育,也来谈谈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中的德育,尤为重要,是教育问题的根本核心。它是人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切入点,也是突破口。作为学校教育,应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方显有教育家的情怀。真正的德育教育,是靠教育本身的魅力而达到引导、启发、影响学生,决不是靠教育的外力附加,压迫、强制学生。中国的教育,特别是德育教育,总是在于外在性强加上做些文章,很不得体。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与受教育者进行交流。教育的思想想性氛围,自然的与受教育者浑然成为一体。教育要走出自身,融合于大自然,成为整体,使受教育者感悟到大自然的精神与原则,同时,深受思想性的熏陶。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本份,这也是教育中德育的真正内在实质(教育中的德育实质是什么?是物质性走向思想性与自然性。概括的讲,是学育的现象性)。相对现实来讲,受教育者往往是做不到的。因为德育教育有超前性和高于现实性的特征,作为教育德育的传播者,难于身体力行,由此使之德育教育苍白无力,这也就是中国德育的普遍现象。为人师表,就是最好的说明,教师先要做到所规定学生应到达的目标,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表率言行来影响受教育者(孔子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到德育教育的最高程度共鸣。由于我们求成心切,所设定的目标较高,教育工作者往往达不到。但作为事实来讲又必须把自己的人格魅力附加上去,于是便采取了“伪装”的办法,或是虚假的手段,丧失了教育者的本身。长期以往,教育者的心理,会变异,至少心理不健康。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必然影响或作用于受教育者,造成不必须要的负面代价。当前的德育工作者,往往受到生活氛围和外界压迫,很多人做出较大的牺牲,丧失自己的本性,成为一具灵魂和现实脱离的躯壳。实际上,真正的德育教育是靠德育自身的内涵来施加影响,靠内容与形式的魅力来牵引,不是靠教育者个人魅力的附加(当然,若是能成,那是更好。因为这毕竟是少数,它是一种圣贤者的要求)。教育者无非是起到解释和说明德育教育内涵,强化受教者对教育内容的向往作用。简单的说,教育者只是教育工作的传承者以及教育目标的牵引者。而我们都把教育者成为德育教育的根本载体(老师也是人嘛。圣人教育,那是在古代,是少数人的教育。当教育普及时,教师大部分是很难成为圣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